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2019-04-03 08:40石春辉张崇元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芪细胞因子气道

石春辉,张崇元

(重庆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21)

本研究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8例,均为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4±7.6)岁,平均病程(9.2±1.3)年。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9±7.9)岁,平均病程(8.8±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1]诊断标准。第1项反复发作哮喘,气急,胸闷或咳嗽;第2项发作时在双侧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第3项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第4项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哮喘,气急,胸闷和咳嗽;第5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至少应有下列3条中的1条:a.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运动试验阳性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b.昼夜PEF变异率大于20%。符合1~4项或4,5项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②年龄大于18岁。③无严重器官功能不全。④对所用中药不过敏。⑤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原发肺部疾病者;③过敏体质者;④不配合治疗。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1],以控制感染、平喘解痉为治疗原则。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国药准字H20150324),每次1吸,每日2次。治疗2周。

治疗组:①穴位敷贴。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紫苏子、麻黄、生姜。把药物研成细末,枣泥制成软膏,将粉末散于膏药上。取肾俞、神阙、定喘、脾俞、风门、肺俞、膏肓、大椎,贴敷,每日1次,12h更换1次。治疗2周。②穴位注射。用黄芪注射液(国药准字Z13020999,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取背部两侧华佗夹脊穴(T2-T4),双侧足三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黄芪注射液,刺入穴位,并上下提插,待有酸、麻、重、胀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推注药液,每穴2 mL。每日1次,每周治疗4次,隔天1次。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公司,货号BMS2090)。流式细胞仪检测(美国BD FACSCalibur)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含量。

4 疗效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1]。临床控制:症状完全缓解,即使有哮喘发作但症状轻微,无需药物治疗,FEV1升高大于35%。显效:症状明显缓解,FEV1升高25%~35%,需支气管扩张药治疗。有效:症状有所好转,FEV1升高15%~24%,需支气管扩张药治疗。无效:症状以及肺功能未明显好转或疾病进展。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免疫指标 治疗组(44例) 对照组(44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CD4+ 36.82±2.66 62.20±2.24△ 37.72±2.46 42.98±3.39 CD8+ 33.48±1.42 12.92±1.22△ 33.12±1.01 17.12±1.41 CD4+/CD8+1.92±0.26 1.01±0.05△ 1.94±0.28 1.51±0.19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pg/m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pg/mL,±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炎症细胞因子治疗组(44例) 对照组(44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IL-4 14.42±1.78 8.04±0.74△ 15.08±1.96 11.64±0.72 IFN-γ 126.14±12.4 60.78±10.24△ 130.24±13.09 98.24±13.09 TNF-α 124±13.4 54.3±11.2△ 126±13.8 86.7±12.6

两组治疗前后p38 MAPK表达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38 MAPK表达水平比较 (pg/m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38 MAPK表达水平比较 (pg/mL,±s)

p38 MAPK 例 治疗组 对照组 P治疗前 44 12.09±0.92 12.14±0.86 >0.05治疗后 44 7.24±0.63 10.78±0.98 <0.05

治疗期间出现皮疹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

6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p38MAPK是MAPK亚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与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和炎性反应的调控密切相关,能启动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影响细胞的转录、蛋白合成和细胞表面受体表达,是触发炎性反应的关键[2]。Ma[3]发现气道炎症的形成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张吴越等[4]发现支气管哮喘小鼠的p-p38MAPK表达高于正常小鼠组。p38MAPK 的激活,不仅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如IL-1、IL-4、IL-6、IL-8等炎性因子,同时介导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产生炎症反应。此外,支气管哮喘发生与 Th1/Th2 平衡失调有着密切相关。Th1和Th2 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使机体发挥正常免疫功能。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IFN-γ和TNF-β;它介导的免疫反应一般与局部炎症有关,主要涉及细胞免疫,也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的形成有关。Th2 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分泌IL-4、IL-5、IL-6和IL-10等因子,刺激B细胞的增殖并产生抗体。Th2 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L-4,能刺激B 细胞增殖并产生IgE,同时诱导IgE亲和受体表达,从而促进IgE 的产生和效应增加和放大,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的聚集和浸润,引起气道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黏液分泌增多、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的一系列表现,是引发哮喘的重要原因。Th1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FN-γ,能够直接抑制IgE合成并且能抑制Th2细胞生成,降低炎症反应。哮喘炎症恶化时,淋巴细胞分化向Th2偏移,IL-4水平增高,INF-γ水平降低;当哮喘炎症减轻时,淋巴细胞分化偏向于Th1,IL-4 水平降低,INF-γ水平升高。因此,INF-γ和IL-4水平的改变能够反映Th1和Th2平衡变化。

目前,研究表明p38 MAPK调控T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成熟和活化,同时参与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定位迁移及炎症介质释放的整个过程[5]。p38MAPK 通路的激活可促进GATA-3的磷酸化,使Th2细胞产生的IL-4、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并且通过GATA-3对转录因子STAT4的下调作用,使Th1细胞的分化得到抑制,从而减少IFN-γ的产生。因此,P38MAPK 通路的激活在炎症细胞活化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应用P38MAPK抑制剂可降低炎症反应。

黄芪多糖属于黄芪免疫活性最强成分,能诱导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提高杀伤细胞活性,并且调节DNA复制以及蛋白质翻译等环节,改善细胞代谢状况,提高机体免疫[6]。黄芪多糖能够作用于各类免疫活性细胞,提升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增强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与各细胞免疫能力,改善淋巴细胞免疫能力,调节应激时细胞免疫不良状态。黄芪多糖可缓解炎症反应,减弱气道高反应性,增强免疫能力,控制哮喘发作[7]。黄芪注射液对磷酸化p38 MAPK有抑制作用,能减轻哮喘气道炎症作用[8]。同时,对Th1/Th2失衡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促进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抑制Th2细胞生成,降低炎症反应。此外,穴位敷贴能增加血清中IFN-γ的水平,降低IL-4水平,这些炎症因子的变化能有效刺激 Th1 细胞的活化分泌,阻断或抑制 Th2 细胞的活化,进而调整Th1/Th2的失衡状态,来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9]。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穴位敷贴能够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IL-4表达,增加IFN-γ表达,调节Th1 /Th2免疫平衡,起到抗炎作用。

猜你喜欢
黄芪细胞因子气道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黄芪是个宝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不同气道内湿化对气道切开患者的效果观察
苏黄止咳汤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