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康复技术治疗Ⅰ期肩手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9-04-07 01:56余明亮陈羿颖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电针上肢综合征

余明亮,陈羿颖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重庆 400010)

肩手综合征(SHS)是指患者的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2%~25%,是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的重要病因之一。如不予适当治疗,将导致肩和手、指的永久性畸形。因此,肩手综合征的早期治疗是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目前国内将肩手综合征分为3期。自2013年9月以来,我院用电针配合康复技术治疗I期肩手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0±8.5)岁,平均病程(43.0±13.0)天,脑梗死18例、脑出血12例,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15.0±5.3)分。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0±8.2)岁,平均病程(46.0±15.0)天,脑梗死15例、脑出血15例,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15.2±6.0)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临床表现符合I期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排除疼痛是由丘脑病变、肩周炎、心梗,颈椎病,上肢外伤,截瘫,肺疾病等引起。

纳入标准:①年龄40~70岁,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者;②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病情不稳定,出现意识障碍;②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障碍和严重内分泌疾病;③依从性差,不能连续治疗。

2 治疗方法

电针:取肩井、肩髃、肩贞、臂臑、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选疏波或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

康复技术:①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时患者肩关节下垫枕,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手略高于心脏的位置;侧卧位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且经常保持腕关节适度背伸。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在关节活动范围内适当进行主动活动和关节活动度练习。以Bobath疗法为主。每日2次。③冷热水交替浸泡法:将患手拇、食指撑开90°,充分背屈,放冷水中浸泡3~5min,然后再放入温水中浸泡3~5min,连续3次。每日1次。④向心性缠线法:用直径1~2mm的线绳从患手远端向近端逐一缠绕每一手指,然后一一解开;再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掌,直至腕关节上,然后解开。每日1次。

治疗组用电针配合康复技术,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

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1]。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用P1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值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值比较 (分,±s)

表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值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t=13.234、P<0.05。

23.2±4.8△12.0±3.2组别 例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值治疗组对照组30 3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肩手综合征以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为主症,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多为气血阻滞经络导致经络、经筋失养[2]。现代医学认为SHS的发病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痉挛、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这与中医的经络阻滞失养不谋而合,因此,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在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3]。针刺以局部取阳经腧穴为主,旨在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由于上肢阳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伸肌组,针刺可增强拮抗肌的肌力、肌张力,使作用肌与拮抗肌的力量恢复平衡,而有利于上肢的主动活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消除水肿,减轻疼痛[4-5]。康复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强直与僵硬。同时康复训练又可使大脑接受外周传入的信息和向外周传出的冲动增多,使整个大脑皮质的功能都增强。因此,电针配合康复技术可有效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患部水肿,减轻关节疼痛和关节挛缩,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6-7]。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电针配合康复技术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较单用康复技术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出现康复技术配合电针在提高有效率较单用康复技术没有明显的优势,考虑是:①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主要观察上肢的运动功能,而本研究的疗效评价是从病变肢体的关节水肿、疼痛及肌肉萎缩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两者评价的标准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不同的结果;②样本量较小,若增大样本量,得出电针配合康复技术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康复技术的可能性较大。

猜你喜欢
电针上肢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