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肝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临床观察

2019-04-07 01:56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反酸食管炎流性

许 话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湖北 武汉 430014)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科疾病。RE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胃烧灼感、胸骨后痛等,甚至会出现食管糜烂或食管溃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目前,RE的治疗主要以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为主,西医治疗包括抑酸剂、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停药极易复发。本研究用化肝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4例,均为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武汉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收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6.60±8.36)岁,平均病程(8.80±0.62)个月。治疗组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90±9.22)岁,平均病程(8.20±0.6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①参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有典型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②内镜分级及评分参照1994年洛杉矶国际消化会议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级标准。A级表现为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积分为1分;B级表现为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病灶间无融合,积分为2分;C级表现为黏膜破损融合,但小于食管周径的75%,积分为3分;D级表现为黏膜破损累及食管周径大于等于75%,积分为4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医诊断为肝胃郁热证,须满足所有主症,即反酸、烧心、胸骨后痛;并有2项以上的次要症状,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嘈杂、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等;且符合肝胃郁热证的舌苔脉象,即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18岁;③就诊前2周未用任何PPI或H2RA类药物;④无药物过敏史;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②年龄超过70岁或小于18岁;③合并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梗阻等疾病;④精神疾病;⑤妊娠、哺乳期。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奥美拉唑20mg,日2次,早、晚餐前0.5h口服,连用8周,并控制饮食(低糖、低盐、低脂、尽量避免饱腹等),改变生活方式(睡前2h内禁食、保持充足睡眠,睡眠时将头背部抬高15cm以上)。

观察组用化肝煎加减治疗。青皮10g,陈皮10g,赤芍10g,泽泻10g,牡丹皮10g,浙贝母10g,栀子10g。热重加黄连6g,黄芩10g;气滞重加枳实10g,川楝子10g;兼血瘀加桃仁10g,莪术10g;挟湿加苍术10g,藿香10g;挟食加莱菔子10g,神曲10g。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服。8周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中医证状积分包括烧心、反酸、胸骨后痛3个主症,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无、轻、中、重),积分分别为0分、2分、4分、6分。

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痊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94%。有效:中医临床症状有好转,疗效指数30%~69%。无效:中医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胃镜疗效标准依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拟订的胃镜疗效标准判定。痊愈:内镜积分为0分。显效:内镜积分减少2分。有效:内镜积分减少1分。无效:内镜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腹泻、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症状 对照组 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反酸 3.55±1.42 1.26±0.90* 3.72±1.28 1.31±1.10*烧心 2.95±1.27 1.41±1.01* 3.11±1.13 1.44±1.01*胸骨后痛 3.11±1.50 1.64±1.12* 3.20±1.55 1.57±1.03*△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2.28±0.88 1.08±0.82*治疗组 42 2.30±0.80 1.13±1.02*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例(%)

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5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吞酸”“反酸”等范畴。RE以肝胃郁热为临床常见的证侯,师宁等[1]认为在RE的所有证型中以肝胃郁热证及肝胃不和证所占比例较高。高祥华等[2]认为RE病机的关键为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宋俊健[3]认为本病虚实夹杂,正气亏虚,病机关键为痰瘀互结,胃气上逆。《灵枢·经脉》谓“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寿世保元·吞酸》亦云“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石室秘录·正医法》曰“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等症,乃肝木之郁也”。《医学心悟·吞酸》云“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总是木气所致”。总之,该病与脾胃的功能有关,并且与肝胆之疏泄有密切联系。究其病因,主要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加之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从而导致胆热犯胃,胃气反逆,从而出现吞酸、烧心等症状。肝气不舒,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是发生本病的关键。

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原方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其主治病机乃怒气伤肝,气逆动火,与RE的病机甚为相符。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其中青皮主入肝经,行气力强,专破肝经滞气;栀子清肝经气分之热,并能引热从小便而出;丹皮清肝经血分之热,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又能活血散瘀;肝体阴而用阳,白芍养阴柔肝使肝气不亢;气分郁热易煎津成痰,浙贝母能清热化痰散结;泽泻清利湿热,给热邪出路,且其性渗透下行,能上逆之气下降。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使肝气舒,胃气降,郁热清,则反酸、烧心等症状自平。

综上所述,化肝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能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和胃镜表现,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反酸食管炎流性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