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产生源头探究

2019-04-08 02:51徐业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当涂吴歌衡山

徐业华

(安徽当涂县文化馆,安徽 当涂 243100)

当涂介于吴国最南面和楚国的最北面,由此有吴头楚尾之称。秦代称丹阳郡,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丹阳郡是当时中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当涂县名源自大禹妻家涂山古氏国。当涂地居襟要,县治姑孰先后成为南朝的南豫州、宋朝的太平州、元朝的太平路、明清的太平府和清安徽学政、长江水师提督驻地。

一、当涂横山是吴国早期都城的所在地

古代江南建立的第一个诸侯国便是吴国,所以后人就称呼此地为吴,也有说勾吴、攻吴的。吴歌和其他民歌一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是体现了当地初民的生活、生产、祭祀等习俗,并口口相传不断发展。

殷商末年,传说周朝先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老三季历的儿子叫姬昌,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希望将来姬昌继位成就周朝王业。太伯、仲雍深知太王意愿,为不使太王为难,太伯、仲雍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迁徙出走南蛮,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今称当涂横山)一带。这儿地处长江下游,过去有一个大泽——丹阳湖,湖面广阔,湖边栽种的都是红杨。加上衡山上植物茂盛,既能上山捕猎,又有野果可食。下湖还可捕鱼虾、摘菱角、芡实等副食,所以他们就定居了下来,并仿效太王迁址渭水、歧山的做法,以善良待人,按照当地风俗断发文身,与当地土著部落聚居在一起,并教当地人播种、筑室。当地许多人拥戴太伯为君长,号“句吴”。句吴部落以衡山为大本营,紧临衡山脚下石门溪流——神仙河下流筑起了城池。

古时水利设施有限,洪水泛滥成灾是常有的事,每当湖水大涨,城子山就要遭殃。有一年大雨滂沱,衡山出“蛟”,山洪和泥石流沿石门峡谷奔泻而下,冲垮城池。过后,吴王从头择地造城。为避开衡山山洪水口,吴王将新城址选在衡山另一支脉“十里长山”与衡山接壤的开阔地。仍取左虎右龙之地势,以衡山为卧虎,以十里长山——围屏山为长龙。该城坐落丹杨湖北端,因水之北为阳所以而被叫作丹阳。

吴国建立之初相对软小,楚国经常来扰犯。处于吴国前沿阵地的丹阳城始终是吴王的一块心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于是,奠定吴国强盛基础的吴王寿梦预备将国都东迁,随即派人沿江而下择地筑城。公元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他的儿子诸樊即为。公元前570年,吴国和楚国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叫“衡山之战”,楚庄王之子楚共王派重臣子重攻吴,攻破鸠兹(芜湖),一直打到衡山(横山),此外楚军又从长江北岸攻击吴国的外围防线,面对楚国的南北夹击,诸樊不得不考虑迁都。吴都故乡也因寿梦字是“孰姑”,后来而被唤作“姑孰”。吴国消亡后,将发源于衡山经当涂城流入长江的河流取名为姑孰溪,以示怀念吴王的功绩。

由此可以推断,吴歌的源头或许也在当涂。

二、当涂民歌与吴歌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吴歌是对江南农民(渔民)和下层人民劳动生活的眼中记录和反映,也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情感抒发、民风民俗等内容。2006月20日当涂民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其发展进入第三次兴盛期。

据《寰宇记》载当涂城东南2.5公里处原有“白纻亭”,相传因南朝初宋武帝刘裕曾与群臣聚会唱《白纻歌》观白纻歌舞,于此而闻名。比这更早的记载,则与白纻山更名有关。东晋大司马桓温驻姑孰时,城东五里有山名楚山,桓温常带幕僚登山游乐,观赏《白纻》歌舞,楚山因此改名为白纻山。白纻歌舞虽今已不传,但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歌舞,玛雅历史上多有记载。兴宁三年(365),东晋大司马桓温移镇姑孰,重建姑孰城。桓温居姑孰多年,常与当朝名士宴饮雅集,留下了“孟嘉落帽”等诸多佳话。山中林木葱郁景色宜人,素为揽胜狩猎之所。东晋时山巅有苍松七株,为姑孰八景之“一的“白紵松风”。

白紵舞最早出现于吴国,是一种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古代歌舞。古代姑孰是当时著名的白纻歌舞中心。汉铜镜中已见有“舞白纻”一语。白纻舞“起于吴,孙皓时作”,原是与吴地农作物纻麻有关的民间乐舞。纻麻经用木杵“捣”过后颜色变白,纻麻布(即夏布)过浆后制成衣裳,再经“捣衣”,不仅愈白,而且也愈软。穿这种白色纻麻衣裳歌唱跳舞,称之为白纻舞。姑熟(当涂)自古产纻麻,“女多事纺织”,故而白纻歌舞可得流传。白纻歌舞最初虽为田野之作,但很快便为乐官采用并进行加工提高,成为士大夫宴会上的“雅乐”。

《清明登白紵山》是宋代诗人吴芾所作诗词之一。偷得铃斋半日闲,喜逢佳节漫追攀。扶衰强策青藜杖,寻胜聊登白紵山。远岫千重云出没,清溪一带水回环。我来恨未穷游览,回首孤城落照间。宋朝诗人吴潜《游白紵山》信马来游白紵山,僧窗容我片时閒。人生自古少行乐,试为春风一解颜。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有“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的精彩佳句。

三、大量的文化遗址遗存为吴歌源于当涂提供了佐证

建立西周王朝后,周公制订的周礼,将鼎列为至高无上的礼器,祭祖陪葬,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不准违犯,传统的连裆鬲被排挤到不显眼的位置。但作为先周文化南下的另一支脉——泰伯、仲雍创建的吴国,近七百年却坚持祖制,用鬲(l i)不用鼎。自古江南鱼米乡,熬粥煮鱼,发明的是釜。泰伯来了自然也没改,算是入乡随俗,改鬲为釜。但良渚人也早就作了改进,釜加三足,变成了鼎。泰伯一族随俗可以用鼎,祭祖陪葬却坚尊祖制,非用鬲不可!所以凡吴人墓葬必有一鬲,葬鬲小而不实用,地位却非常崇高。鬲象形字,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类似于鬲的器物在当涂发掘的遗址中层出不穷。釜山、船墩山等多处西周时期墓葬中皆有夹砂陶尊、簋、等较完整的器物出土。遗址中含有大量的印纹陶片,鬲足、鼎足等器物。这些遗址为研究长江流域的古文化提供了资料。

晋以前“吴歌”一词,未见诸文字。在汉魏歌谣中也没有吴歌之目。春秋战国时代,有“吴歈。”歈”又作“愉”,有人解释,俞,是独木舟,欠,是张口扬声,合起来即是船夫唱的歌。当涂丹阳湖自古有唱渔歌的习俗,石臼湖畔曾流唱着一首两句的渔歌:

“又没底呵,又没盖,

抓起鱼来又锋快!”

渔歌的特点简洁明快,没有铺垫,没有详尽的描述,脱口而出。这首渔歌说的是一种捕鱼工具——罩麻罩的情景。渔歌里的“抓”,是捕捞的意思,形容捕鱼的轻巧。“又”字,在当涂石臼湖一带中应作“却”的意思来理解短短两句歌词,劳动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四、当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吴歌产生具备了条件

当涂境内滩涂较多,便于垦殖,具备安置移民的外部条件。西晋南渡,北宋南迁,大批中原士民迁入当涂,使江南人口的成份结构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直至现今,当涂境内的湖阳等地仍然说吴语,和江苏高淳等地的方言几乎一致。可见当时的移民并未将自己的方言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而是经过语言的融合,改造成为了一种官话特点较多的特殊的吴语。迄今为止当涂地带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顾颉刚先生在他写的《吴歌小史》中说道:“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吴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自然天成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相交融,形成了吴歌以“情”为核心的艺术魅力。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因此,吴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可谓是典型的南曲水调。赋予了吴歌清新淡雅的气息、鲜活的水的灵性和开放的水的品格。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吴歌不仅是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的珍贵文献,而且在美学意义上,散发着别具一格的魅力。

吴歌唱句多用衬字,又多以叠句形式联缀成段,伸缩自如,富有弹性和韧性。而这些特征在现存的当涂民歌中比比皆是。如安徽当涂民歌《哪个要你宝和珍》,主要以称谓衬词穿插其间,既补充了歌词内容,又增添了风趣、诙谐的情调。吴歌的体式日益趋于活泼自由,不讲究句式匀齐,也不讲究平仄押韵,而是依照吴语发音吐字的节奏自然抒唱。吴方言天成的音乐性,赋予了吴歌和谐的韵律与声调波动之美。

《文选·左思<吴都赋>》中有描写楚舞的词句:“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寥寥数语,说出了早期吴歌的特有情调。千百年来,吴歌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三字句而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但那“靡靡愔愔”的抒情方式,委婉清丽,含蓄缠绵的风格一直没有更变。

猜你喜欢
当涂吴歌衡山
田汉与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缘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当涂民歌现状研究
子夜吴歌·冬歌
衡山独如飞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当涂方言与民歌的共生关系研究
衡山客车“烧机油”
当涂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吴歌”在高校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