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构建政治认同的遗产和困境

2019-04-09 03:23牛玲玲李光映

牛玲玲 李光映

【摘 要】清统治者通过在文化内部获取政治认同的方式,成功构建了边疆各民族的政治认同。以蒙古为例,清廷以盟旗制度为政治基础,通过铸固血缘纽带的满蒙联姻制度、拉拢贵族的王公制度和年班制度以及考虑军事安全的驻防制度,获得了蒙古对清的政治认同,为现代多民族国家构建留下了制度遗产,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留下了民族问题的病灶。

【关键词】盟旗制度;满蒙联姻制度;王公制度;驻防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04-01

元末明初,蒙元势力退却长城以北,与明形成对峙之势,16世纪与后金联盟,击败明廷,最后辅助后金问鼎中原,从而奠定了满蒙联盟的政治基础。清建国后,实行了一整套维系满蒙联盟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蒙古对清的政治认同。

一、盟旗制度:满蒙联盟的政治基础

旗作为清在蒙古地区地方自治机构,每旗设札萨克一人,为旗的首脑,总理旗务。旗札萨克或世袭,或简任,视他们和清政府关系亲疏远近而定,并由理藩院颁发印信。

旗的行政职能主要有,编审人丁,给其耕牧(即分配游牧场地,防止牧區被过多垦种),厘定户籍(防止中原与蒙古之间的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制其婚嫁(办理蒙古族牧民的婚姻),优其赏恤(荒欠之年对蒙古游牧民的救济),示其禁约,军事管理。

盟,在清代前期,主要指会盟制度。清政府规定数旗为一盟,每三年在指定地点会盟,主要任务是“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每盟设盟长一人,办理会盟事务。盟长的产生方式是在本盟内扎萨克中选任,再报理藩院请旨简放,并由理藩院颁发印信。通过上述有关盟、旗设立的目的、首领产生方式以及内部社会结构的简要描述,可知,清政府在蒙古旧部基础上,设盟划旗,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实现对蒙古的政治统御。一方面,避免了各旗之间争夺牧场和人口的战争;另一方面,盟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各旗王公和蒙民的利益,不受外力侵夺。

二、联姻、王公和驻防制度:满蒙一家的情感和威慑机制

满蒙联姻制度,作为满清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政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大大超出纯粹家族间通婚的涵义,构成清朝治理蒙疆稳固的政治血缘纽带。以通婚作为政治手段,并非历代和亲做法的简单重复,其中体现了三个典型的特征:以联姻促联盟、大规模多层次持续通婚、联姻与其他政治纽带互相补充。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维系持续的联姻,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促进了满蒙文化和习俗的交流和交融。

清朝统治者通过盟旗制度、满蒙联姻制度和王公制度巩固了满蒙关系,形成了强有力的政治纽带。正是这些制度建设巩固了满蒙联盟,维系了蒙古对清稳固的政治认同,使蒙古近三百年无叛乱,且在清统治崩溃之际,仍有不少王公感念皇恩,为清庭奔走呼吁。这其中的驻防官制度也为国家权力向蒙旗渗透开了方便之门。清解体后,北洋政府根据原驻防辖区将蒙古的各盟旗划归热河特区、察哈尔特区和绥远特区。国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将特区改为行省,将国家权力深入蒙旗之中。

三、清构建蒙古政治认同的遗产和困境

中国从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历程始于清末新政或更早时期。自1903年开始,各封疆大吏就建议在内蒙古建省。如1884年新疆建省,1907年由岑春煊建议开始筹划在西藏建省事宜。清末新政对边疆民族自治体系形成最大的冲击,来自边疆“建省”的举措,尝试将间接统治的边疆多元自治体系整合进直接统治的行政体系之中。热河都统延杰建议将内蒙古改为“热河、绥远二省”,察哈尔都统程勋建议将察哈尔、绥远、热河三处改为行省;建省意味着对施行近三百年的盟旗制度进行改革。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变的一次尝试。这些政策,严重破坏了清政府在边疆各民族中的合法性基础。现代国家构建试图将国家政权渗透到他们原有的自治体系之中,从而侵蚀其既有的权益和传统习俗。因此,新政几乎无一例外的遭到边疆各民族的拒绝。

对现代国家来讲,清帝国构建边疆政治认同的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一是认同主体的政治认同几乎全系于满洲贵族一脉,清帝退位后,认同就是去了载体。二是清庭的政治认同构建机制只触及王公贵族,而没有渗入蒙古社会内部的各阶层。

小结

清统治帝国近三百年,边疆大部分民族保持着对晚清的忠诚,但当这一帝国解体的时候,蒙古对满清的政治认同便失去了对象和载体,因而出现了政治认同的危机。从政治学视角分析,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制度和政策最终是为了构建民族的政治认同。那么,今天民族政治认同的构建机制,形成于近代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之中。本文以清末民国时期蒙古民族政治认同构建策略为线索,努力将问题拉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理解中国民族政治认同构建的历史传统和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日]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95.

[3]卢明辉著.蒙古“自治运动”始末[M].中华书局,1980:5.

[2]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25.

作者简介:牛玲玲(1983-),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民族地区传统社会治理、民族政治认同研究。

李光映(1982-),男,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民族观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蒙古族地方治理体系变迁研究—基于满清至建国的历史和实证分析》,项目编号:NJSY16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