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与保护探析

2019-04-10 02:21马晓仪杨念书谭忠义韦师师孙旻玥于永平西北民族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漆器技艺文化遗产

■马晓仪 杨念书 谭忠义 韦师师 孙旻玥 于永平/西北民族大学

一、“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定义

目前对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尚无明确的文字定义,经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查,笔者认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漆器装饰和髹漆技艺,制作一件器物,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等近20道工序。相较于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天水雕漆技艺等其他关于漆器的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特殊性在于楚文化在漆器装饰中的体现。

春秋时期,从江汉平原发展起来的楚人土著文化与中原及周边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其精工细作的青铜礼器、乐器,纹饰华丽、造型奇异的漆木器,巧夺天工的丝织品无一不充满着楚人进取、奋斗的精神和原始、质朴的民风、民俗。秦汉时期,楚文化进一步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

综合江陵地区楚墓出土的漆器来看:在颜色方面,楚式漆器所使用的色彩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辅以黄色、银色、白色等。在装饰图案方面,主要有垂首盘坐的人物形象;鹿、蛇、猪等动物形象;柿蒂、缠枝等自然图形;凤、龙等象征性图案。在胎体方面以木胎、脱胎居多。在髹饰手法方面,楚漆器使用的技艺有雕漆、扣器镶嵌、贴画等。在用途上,有生活日用器:卮、杯、梳子等;有乐器:虎座鸟架悬鼓、鹿鼓、瑟等;有车马器:车舆等;有兵器:弓、戈、戟等。

二、“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发展现状

2009年6月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湖北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入选第二批国际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这些举措促进了该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随后几年荆州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该项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助力,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

2017年由国家文化部和旅游部批准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其中传统工艺包括有楚绣技艺、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微雕技艺等,以楚式漆艺项目为主。工作站依托荆州博物馆及文保中心数量丰富的古漆器收藏,荆楚地区独具特色的漆器制作技艺,以及分布广泛的湖北漆树资源,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

近年来,荆州地区个别学校已开设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相关专业,以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又名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图1)为例,该学校设立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相关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老师1人,实训导师1人,产研导师1人,传习大师4人(图2)。该学院面向高中毕业生和专职毕业生进行招生,此外,课余时间开展相关教学培训,2017年7月15日至8月14日,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开展工艺技师培训,共计110课时,培训学员60人,其中包含有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培训。

经过了解,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楚式漆器、文化艺术部门或是自主创办漆艺工作室与小微漆器企业。

图1 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

图2 国家级传承人邹德香(左一)

(三)对外交流活动

自从2011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楚式漆器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内,对于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诸多对外交流活动也促进了漆器的传承和发展。如2013年参加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大漆的记忆——中国大漆髹饰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大展”,邹氏父子制作的《虎座鸟架鼓》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2015年参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湖北日活动。

三、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越发重视,不断扩大宣传力度,同时,使用教学的方式培养传承人,然而,通过研究保护和传承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工作收效甚微,在我们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完善。

(一)传承人员较少

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的实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整个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核心人员只有五位老师:邹德香(国家级传承人)、邹传志(省级传承人)、邹传斌(市级传承人)、孟祥高(校内教师)、亓秀鋆(校内教师)。并且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以下,是笔者与邹德香老人进行访谈时,邹德香老人对于当前从业情况介绍的记录——

邹德香老人介绍道:“制作一件完整的漆器,一般用时1至2个月。其大致过程是:雕刻、打磨、刷漆、彩绘。雕胚是以木胎和脱胎漆器为主,过去多使用楠木,刷漆过程比较繁琐,需要用纱布反复打磨12遍之多,砖灰加大漆打磨至3cm-5cm厚。这项技艺招募人才太难了,现在更多人愿意去外地打工,尽管招过一些学徒,但绝大多数在“新鲜劲”过去之后,就离开了。”

相比起其他行业,学习漆器髹饰技艺耗时长,却又很难创造可观经济效益,还伴随着就业面褊狭的风险,故鲜少有人问津,及至2018年,从业人员仅20余人,且还在不断减少。老艺人年迈而后继乏人,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该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二)缺乏创新

缺乏创新是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所面临的另一问题,具体体现在其产品创作方面,当前,漆器在人们的生活中适用范围狭窄。由于漆器的造价高,制作工艺复杂,导致漆器的定位多局限于艺术品,基本只被用于收藏,这导致人们对漆器的需求量仅停留在收藏品的程度,漆器的销量无法提高,同时不能够实现大众化。

无法在漆器的制作中创新,不仅无法改变当下漆器产品落于时代步伐之后,让漆器的艺术风格发展滞后,且淡化了人们对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的重视,对于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具有间接的负面影响。尽管我们无法在一朝一夕中看清它们对于技艺传承的危害,然而长期的影响会导致漆器市场的萎缩,从而影响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

(三)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普及与推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着宣传力度不足的缺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面,有学者提出可以借助各类媒体的宣传造势,让非遗文化的保护意义为社会民众所知晓,同时,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应当借助专业场馆,组织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讲座与论坛,以此来作为推广非遗文化的媒介和平台。通过对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仅仅是借助媒体和文化保护机构去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媒体的宣传十分有限,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无法改变其当前面临的传承危机。

四、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应用数字媒体,提升传承意识

通过调查,目前关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制作工序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和视频影像资料。现代数字媒体对于非遗的记录也是一种传承,这种方式较之传统师徒间的口授心传甚至可能会更加长久和准确。数字媒体艺术和非遗融合,重构出一种 “科技化艺术”的艺术形象。这种科技艺术呈现出绘画、视频、动画、游戏等艺术形态,具有情景再现、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把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元素引入其中,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

(二)促进漆器的多样化发展,拓宽销售市场

楚式漆器的销售情况和销量问题对于从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非常现实性的问题,因为传统的漆器精致纤巧、造型别致,多用来观赏收藏。而漆器制作过程中大漆的成本较高,制作一件漆器通常耗时较长,需要倾注手艺人较多的心血,这些条件都使得漆器不可能实现产业化生产,也使得漆器的售价比较高昂,定位比较高端。因此漆器为拓宽销售市场、扩大受众面,需要贴近公众的生活,制作的漆器类型应多以日用器为主,促进漆器的多样化发展,打造顺应时代审美的漆器风格。

(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加强宣传

旅游业与非遗产业的结合可以说是互利共赢的,非遗项目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业为非遗项目扩大知名度。例如游客在景区游览时的最佳拍摄点可以摆放楚式漆器的典型代表物——虎座鸟架鼓,这样游客在社交媒体中公开的旅途分享照对楚式漆器的宣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将漆器的制作工序公开在游客眼前,打造成为邀请游客共同参与制作漆器的互动活动以增加漆器的曝光度。

另外,文创产品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是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提炼。荆楚地区最有名的莫过于楚文化,而纹饰华丽、制作精巧的楚式漆器则是作为文创产品的首选,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满足人们欣赏传统美的需求,从而将漆器打造成为荆州的一张旅游明信片。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体现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匠心,是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顺应时代发展,迎合当代审美的同时,漆器的造型、装饰手法、色彩搭配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需要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变化和保留楚文化特点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是该项技艺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项技艺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困境的一个缩影,因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漆器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漆器收藏三问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