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重庆母城的盛世华章

2019-04-11 09:37张青兰
重庆与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解放碑渝中区社区

□ 文/张青兰

渝中半岛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不仅是重庆的行政、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长江上游的金融高地和总部高地,更是孕育重庆的城市母体和美丽山水之城的核心载体。为谱写重庆母城的盛世华章,渝中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全力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群众福祉持续改善,极大地彰显了新时代的母城荣光。

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渝中区仅有20多平方公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资源集约、产业集群和功能集聚,是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山水之都,魅力母城。 摄影/周永富

为对接“两地”“两高”目标,渝中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放大自贸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中新示范项目重要区域“四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和先行示范优势,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动态调整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涉企政策清单,为市场松绑。

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的百花齐放,有效弥补了渝中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朝天门中新合作示范园、上清寺互联网产业园等八大服务业集聚区,构成了渝中创新发展的全新版图。

金融和商贸是支撑渝中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为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渝中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服务,全力打造解放碑(朝天门)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区和大石化新区创新金融集聚区。去年,新引进天弘基金、国融证券等市级金融机构4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超9000亿元。

重庆总部城企业总部园。 图片/大石化新区管委会提供

解放碑商圈。 摄影/彭镛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是全市首个超500亿元的商圈,在成功跻身全国高品位步行街首批试点后,通过引导地王广场、国贸中心等提档升级,积极引进品牌首店、定制消费等新兴业态,壮大西港全球购等电商平台。商业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大坪商圈,去年实现商品销售160亿元,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解放碑与大坪商圈的错位发展,成为驱动渝中全域发展的两大核极。去年,全区商品销售总额高达3500亿元。

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渝中区全方位挖掘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打造“城市候机楼”和“山城扎包”等特色文旅产品。以洪崖洞、长江索道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持续火爆,以红色经典、老街老巷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加速升温。去年,全区新增重点文旅企业25家,旅游收入达到380亿元,并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和全国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

区块链、大数据应用、数字内容、软件服务、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六大数字产业,是渝中区赋能发展的全新路径。依托大石化新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四大板块,重点培育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形成功能互补、数据互通、要素互联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深耕数字文化、智慧旅游、数字金融、智慧医疗、专业服务等智能产业。在“环重医创新生态圈”规模以上的健康医疗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

渝中区是重庆发展总部经济的先行者。在寸土寸金的解放碑CBD,集聚了100多家总部(重点)企业。总部经济带来的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位于虎头岩的重庆总部城,形成了以健康医疗、金融服务、创意设计、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圈。

靶向施策的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将各种机遇叠加优势演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混合动力。一年来,全区新增世界500强企业5家、总部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1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企业100家、税收亿元楼宇3栋,成为重庆经济最活跃,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地区。

品质提升重塑母城荣光

渝中区承载着重庆的建城史和开埠史。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彰显“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与神韵,渝中区通过城市提升行动,让渝中半岛更具内涵、更有质感、更富魅力。

渝中人清楚地知道,城市亮点在立体、痛点在立面。基于这样的认知,渝中区充分运用城市美学,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和海绵城市建设,重大功能项目与配套工程通盘考虑,全面美化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打造立面、平面、水面、地面、坡面、屋面等多维景观,精心修复鹅岭、枇杷山等山体脉络和自然肌理,高标准打造集旅游、休闲、亲水、健身于一体的“两江四岸”滨水空间。

为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环境质量和绿色含量,渝中区通过实施增绿添园、增花添彩工程,成功打造上清寺等5处绿化节点,改造鹅岭等3个山城公园,建成戴家巷崖壁公园,改造大溪沟谊园等4个社区游园,建成曾家岩临崖步道等8条山城步道,评选出了一批“最美阳台”“最美窗户”和“最美屋顶”。

美丽整洁的街道。

湖广会馆禹王宫。摄影/罗大万

渝中是重庆的文脉所在和精神所系,其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在全市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为彰显“母城”风韵,渝中区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通过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红岩文化,延续城市文脉,讲好渝中故事。

十八梯、湖广会馆等传统风貌区,民国印钞厂、洪崖洞等山城老街区,白象街、领事巷等特色老社区,形成了串点成线的文化渝中和以点带面的人文渝中。去年,改造完成了山城巷、马鞍山等8个特色老社区,保护修缮了中苏文协旧址、中法学校旧址等15处文物,提档升级了怡园、巴蔓子墓综合环境等22项文物保护项目,策划了一批实景演出、非遗展示、文艺作品,这些项目的成功重塑,让渝中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洁面净空、增绿添色、灯亮街美、治乱治差、智能智慧”五大工程,让渝中区实现了城市精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通过在全市率先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五长制”,实行“马路办公”,强力推进朝天门等重点区域提档升级,提升城市绿地。同时,借力国家节能中心,全面推动“智慧路灯”项目建设,在解放碑片区实行“多杆合一”改造,不仅让市政设施维护、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城管执法、河道管理更“智慧”,并成功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管理创新范例”。

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和大城众管,让渝中实现了背街小巷与主次干道、夜晚与白天、平时与假日一个样。去年,全区拆除违法建筑5.3万平方米,涂装桥梁26万平方米、隧道下穿道20万平方米、隔离栏杆10万米,摆放鲜花800万盆,提升城市绿地15万平方米。

如今,历史与现代的相互辉映,将渝中半岛演绎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旅游名片和城市名片,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力之都。

发展为民彰显高品质生活

城市美容师。 摄影/平凡

“健康小屋”建成投用。 摄影/李一

在渝中,高质量的发展,正在转换成为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为实现高品质生活,渝中区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工程”做成了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为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渝中区立足特殊区位赋予的特殊责任,持续深化社区治理“三社联动”模式,建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9个。依托劳务、建筑行业等专业性调解组织,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500余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督查大执法,排查整治校园安全、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563个,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和组织3个,抓获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301人。

社区治理融合共享,是渝中区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有机融合的模式创新,积极探索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优化社区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和便民化服务,积极培育“全能+专业”型社区工作者。通过完善“10分钟公共服务圈”功能,及时了解和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去年,全区培育品牌社会组织5家以上,实施市、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9个。完成棚户区改造10万平方米、解决房屋“两证”遗留问题19.8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加装电梯21台,重点群体关爱帮扶投入1.6亿元、惠及5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渝中区通过“都市美育”的探索实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力解决课外负担重、“择校热”等一批问题。打造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28个,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71%。

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渝中区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曾家岩书院等24小时城市书房,精心组织文化惠民活动600场,惠及20万人次;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增家庭医生工作室15个、签约率达25%,并荣获全国十佳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保障6677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居住需求;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5个,并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8000余人次,并成功获批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

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为渝中这个千年母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破解难题、释放活力、提升效率等城市大手笔的系统演进,不仅为渝中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也为渝中市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片/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解放碑渝中区社区
“城市客厅”焕发新活力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解放碑下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