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小城克莱蒙的中国缘

2019-04-11 09:37黄毅
重庆与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柯布德鲁克后现代

□ 文 图/黄毅

怀着惊喜的心情在《重庆与世界》2018年第7期读到林克勤教授介绍克莱蒙的美文《小城大爱》。林教授用独到优雅的笔触帮助中国读者揭开了美国西部静美小城克莱蒙的面纱,文章也勾起我对克莱蒙的美好记忆——

作者与柯布博士。

克莱蒙位于美国洛杉矶东北74公里处。小城不大,只有3.6万人,被誉为“树与博士”之城。小城的8个学院构成的学院群,承袭欧洲经典的博雅教育,使小城多年来保有一种独特的风骨和贵族精神。

相比于东海岸趋之若鹜的“常春藤”盟校,克莱蒙以波莫纳大学为首的学院群属于非主流,后现代派。可它在西方菁英心目中的地位绝不逊于那些如雷贯耳的名校,其低调静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众多思想家,成为涵养大师的风水宝地。其中,彼得·德鲁克和小约翰·柯布就是居住在这座小城的两位世界思想大师。

深居小城的思想大师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德鲁克对世人的贡献和影响巨大,被尊为“现代管理之父”。他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民美国,任教于贝宁顿学院和纽约大学,并受聘于通用汽车公司。95岁离世,离世前34年的时间,德鲁克同夫人多丽丝一直居住在克莱蒙小城,在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教授社会学和管理学,在波莫纳学院讲授东方艺术。

德鲁克一生共计出版了39本书,其中,《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著作成为全世界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圣经。30多年来,从世界各地来到克莱蒙朝拜的人就没间断过。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吉姆·柯林斯,都在此聆听过德鲁克的真知灼见。乃至在他逝世后,还有很多对德鲁克管理学感兴趣的人,都梦想能到克莱蒙,踏进德鲁克的教室,以修正果。

几乎所有后世同“管理”相关的内容,在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中都能找到清晰的阐释。他期望通过管理来研究组织、社会和人。他的管理学思想帮助现代公司走上持续盈利的道路,但他也提醒公司不能在追逐利润的单一驱动下偏离轨道,对公司化的美国、拜金主义的贪婪以及无节制的资源消耗感到深深的厌恶和担忧。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充满“后现代”的温度。

德鲁克喜欢自称“社会生态学家”,他意识到经济学家可能只是对商品的动向有兴趣,而他关心的重点在于人的行为。他把社会、组织和个人置于一个大的系统去研究,在责任、信仰和价值观中追寻管理的综合艺术。

小城的另一位大师就是健在的小约翰·柯布博士,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他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50余部,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

巧合的是,这位思想泰斗的寓所同德鲁克先生的寓所仅仅相距一两个街区。他于1958年和妻子静来到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执教,之后一直在克莱蒙这座安静的小城居住至今。

在来克莱蒙之前,柯布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的阐释。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柯布一家刚搬到克莱蒙不久,他的生活、研究和学说发生了重要的转向。他发现:“从前我认为人类正在集体走向一个更好的世界,现在却认为我们正在牺牲后代的利益满足自己当前的需要。”

从那以后,他一边继续研究学问,一边为“生态公正”奔走呼号。他从哲学角度挖掘和反思了当今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根源,构建了一种以怀特海哲学为基底的生态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深入探讨应对生态危机的实践向度,包括生态经济学、生态农学和生态城市等,并倡导一种后现代生态生活方式。

后现代思维下的克莱蒙精神

阅读两位思想大师的生平和贡献,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标签:后现代、生态和使命。克莱蒙小城,以两位思想大师为首的众多大师深居于此,形成了影响世界和未来走向的后现代思维能量场。

当然,来到克莱蒙,你一定会惊诧于自己的发现。这里没有高大气派的建筑,没有汗牛充栋的陈设。但稍作停留,你会深深爱上这个小巧精致的思想绿洲和艺术殿堂,会发现它的低调静雅和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向往是如此一致。这种和谐、宁静与美的本质来源就是“后现代主义”精髓。

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是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所以在克莱蒙,居民之间彼此相互关怀,相互支撑。各种活动将大家紧密团结起来。例如,每年一次的义卖会上,居民会出售自己制作或收藏的艺术品,得到的收入捐给社区,资助那些无力承担高昂生活费用的邻居;还有每年一度的“美丽小院”评比,参评的居民小院向来访者开放,所得收入继续支持小城居民美化环境。

同时,后现代思维提倡多元化和包容性,提倡创新。克莱蒙小城的8所学院,既表现出风格上的独立性,也在学科层面实现各种深度融合。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艺来丰富社区生活和社区成员的精神。居住在这里的建筑学家、农学家、生物工程学家联合成立的环保小组,亲自动手实现小城的环保改造工程。

后现代思维能重构人的信仰与使命,因而小城居民格外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范围的和平和正义组织,向当地居民和组织成员提供促进社会公正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办法。这种后现代主义精髓将克莱蒙塑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社群”,或者称为“生态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正在和更大范围的共同体建立和谐健康的连接。

德鲁克和柯布先生如出一辙地体现出这种克莱蒙精神,简朴谦逊是他们同这座小城一致的高尚品格。《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克莱蒙拜访德鲁克。当他来到先生的住处,他不禁犹豫了一下,确认了住址,他十分诧异眼前这栋颇为简朴的住宅就住着让无数企业家为之仰慕的现代管理学之父。

柯布更是如此,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卖掉了祖传的豪宅,和妻子租住在一个两居室,妻子去世后,柯布则租住在“朝圣地”老年公寓的一居斗室中。两位大师是学术与生命、生活与艺术糅合在一起的人,他们倾注毕生精力将研究同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结合,致力于推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群健康和谐的发展以及地球家园的生机与爱的持续。

克莱蒙大师与中国

说来也巧,两位居住在克莱蒙的思想大师都对中国情有独钟。

德鲁克非常关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来过中国。他赞赏中国在经历“十年浩劫”后没有陷入历史恩怨中,而是继续向前走,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国家建设之中。

德鲁克非常支持中国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一大批中国志士的推动下,德鲁克的管理学思想在中国受到了极大关注,可以说,今天中国的成功创业者大都是读着德鲁克的书成长起来的。

在思想上,柯布先生似乎更像一位中国智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格外欣赏,认为:“中国思想同怀特海思想相契合。”长期以来,他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础,从生态视角反思西方文化,反对机械化的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他认为世界是个有机整体,我们需要某种综合思维来实现共同体的繁荣。他认为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追求社会共同福祉的目标一直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这一著名论点。

近些年,柯布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为生态文明鼓与呼。在中美后现代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和中国项目部主任樊美筠博士的牵线和陪同下,90多岁的柯老每年都会不远万里飞到中国,参加多个关于生态文明的论坛,为推动生态文明不辞辛苦。柯老每次谈到这一对早年来到克莱蒙继承怀特海衣钵的中国伉俪时,都会称赞道:“是他们让我后半生的生命有了新的意义!”

笔者有幸陪同柯老一行参加近几年在北京、贵州黔东南、浙江丽水的生态文明会议,老人谦和、纯真、智慧和朴素的高贵品格令人动容。每次来,不变的是他脚上一双黑色北京老布鞋,行李箱里还揣着不知哪年在宾馆里穿过的白色拖鞋。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家和杰出的管理家层出不穷,德鲁克管理思想功不可没。中国经济也如德鲁克先生所预言,实现了一个大国所应有的实力。

猜你喜欢
柯布德鲁克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到底什么是“坚持初心”
90后现代病症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用“直角”艺术陈述世界观
未来可以预测吗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