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文化事业和产业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的实践探索

2019-04-11 09:43杨公德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杨公德

摘 要: 传承包括丝绸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新职能、新使命。丝绸文化的属性和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都要求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通过梳理、总结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立足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的实践探索和已有成效,为高职院校传承包括丝绸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關键词: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双重维度 丝绸文化

我国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内塑造或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创作、风土民俗、礼仪制度等诸多方面;对外方面,中国丝绸最早传到古希腊,希腊称中国为“支那”,即希腊文“丝绸之国”的含义,推动和加深了中华文明的域外传播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内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沟通,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融合发挥了独特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技术升级,加之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导向盛行,养蚕缫丝、丝织工艺的存在空间大幅缩减,丝绸布料、制品的消费市场逐渐萎缩,失去这些附着载体的丝绸文化呈现整体性的衰落、式微趋势,因此,对其保护、传承具有强烈的历史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专门就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等作出了细化部署。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优势,自觉担当起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这既是社会赋予的职责,又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一、基于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是丝绸文化自身属性的内在要求

事业属性指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和载体,承担着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功能,能够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影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实现以文化人,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产业属性指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生产流通、交易消费,创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再生产,进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具有经济性和营利性。

丝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类,天然地具有文化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这就要求传承丝绸文化时,客观正视、同等关照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既要立足事业维度,注重丝绸文化的社会公益性,切实发挥其文化人的社会功能,又要立足产业维度,注重丝绸文化的经济性和营利性,追求经济效益,加以开发利用,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基于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是高职院校自身属性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共有的属性特征。通过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理应基于文化事业的维度,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途径,推动丝绸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加以传承。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高等教育的特有属性。关于高职院校的特有属性,观点众多,学界普遍认可的有如下几种:一是产业性,周明星在《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具有市场性、产业性,其运行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特有属性[3]。二是社会性,该观点由黄炎培先生最早提出,他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从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认为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三是生产性,主要指职业教育通过“产教结合”,创办生产实习基地,建立教学、生产、科技推广或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体制,直接参加物质生产和商品交换。

上述三种观点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说明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外向性,是跨界的教育。无论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跨界融合,还是服务地方发展中与区域经济的跨界融入,高职院校在与外部企业、社会的互动合作、服务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经济活动,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参加物质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丝绸文化传承方面也不例外。

三、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基于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立足文化事业维度,注重丝绸文化的社会效益。

一是创新传承丝绸文化的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在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层面,高度重视丝绸文化的传承创新。学院专门设立丝绸文化研究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具体从事丝绸文化的研究发掘、传承保护及丝绸产品的设计研发、市场开发;下发《关于加强纺织品设计研发工作的规划意见》,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师资、馆藏资料和实训设备等软硬件优势,不断提升包括丝绸在内的纺织品设计研发水平。

二是搭建传承丝绸文化的平台载体。一方面依托“一馆一库两中心”,即丝绸特藏资料馆、淄博市丝绸纺织服装数据库、丝绸文化研究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开展丝绸文化的收集保护、宣传普及、设计研究等传承工作。丝绸特藏资料馆以各地丝绸、纺织志和丝绸纺织相关实物和样品资料为主线,开展对重点地区丝绸纺织史志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切实加强丝绸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包括丝绸文化特色子库在内的淄博市丝绸纺织服装数据库,遵循资格共享的原则,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关于丝绸文化的数字资源。丝绸文化研究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每年组织新生来中心参观学习和参与设计,并不定期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外出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丝绸博物馆。另一方面围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术讲座等载体,落实传承丝绸文化的各项措施。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一直把丝绸技术专业作为保护专业予以保留。面向轻纺大类的专业开设《丝绸文化》必修课,同时开设《百年服饰》、《纹样史》等关联课程;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丝绸文化》公选课。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丝绸检验、服饰文化、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讲座。

三是拓展传承丝绸文化的途径方式。一方面从单纯知识层面的静态传承拓展到更加注重实践参与的动态传承,通过纺织社团的打样比赛、织物设计与打样中心的丝绸织物设计和小样试织、舜唐中式服饰文化研究院的盘扣制作及旗袍、汉服等传统中式服饰的穿着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真正将学到的丝绸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不断提升传承丝绸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从局限于学校师生的内部传承拓展到社会大众的外部普及,借助职业教育进校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社区宣讲活动,让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通过植桑养蚕、设计制作、参观展览、知识讲授等方式近距离、全方位接触丝绸、了解丝绸,进一步扩大丝绸文化的受众群体,强化普及传承效果。

(二)立足文化产业维度,注重丝绸文化的经济效益。

一是提供技术服务和创意设计。学院紧紧依托、充分利用自身的師资、教学、技术、实践优势,为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淄博舜唐家纺布艺文化有限公司等区域丝绸纺织企业提供织物分析设计、小样试织及专业培训等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开发丝绸面料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联合开发丝绸文化创意产品研究与项目开发,帮助企业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

二是提供数据资源服务。学院牵头成立淄博市纺织服装数据库,专门把丝绸文化作为特色子库予以独立建设,该数据库在资源内容和技术设计方面具有示范效应,在为本地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公民素质提高等提供数据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有效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区域丝绸纺织企业。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丝绸文化研究中心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扶持企业发展,先后组织师生参与完成毛主席纪念堂大型绒绣壁画《祖国大地》的制作和监制工作;连续两届主持(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丝绸之路·起点淄博”丝绸展馆的整体设计与施工;参与周村古商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博物馆的筹备设计和指导工作。

四、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基于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的经验启示

(一)基于双重维度,实现了学院内部传承丝绸文化的良性循环。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应该走出片面强调文化事业属性、淡化甚至忽视产业属性的认识误区,尤其对于丝绸文化这种弱意识形态的文化类型,更应如此。近年来,学院由于客观认识、高度重视丝绸文化的产业属性,积极运用市场思维和经济手段,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样品研发、产品设计、数据资源,让丝绸文化的产业属性得以全面彰显和充分释放,在文化、经济、信息、技术、人才层面与外部企业、社会形成了双向、开放、多元的互动和交流,改变了以往学院丝绸文化传承工作的内部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其中,学院以数据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市场分配,教师提供技术咨询、样品研发和产品设计等智力服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产品生产,三类丝绸文化传承主体都获得与其工作和贡献相匹配的经济报酬,积极性得以调动,获得感得到体现,从而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更大的热情动力秉承公益责任,传承丝绸文化。

(二)基于双重维度,有助于丝绸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统一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学院一方面立足文化事业维度,积极履行社会公益责任,采取多种措施普及、推广、传承丝绸文化,切实扩大丝绸文化和产品的受众群体,提升社会认知度和消费接受度,不断厚植丝绸文化产业的社会氛围和消费基础。另一方面立足文化产业维度,充分发挥自身在师资、教学、技术、实践等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内丝绸企业的产品研发、转型升级等提供技术、数据资源、创意设计服务,助力企业研发、生产更多符合潮流、贴近市场的丝绸产品,使其承载的丝绸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周明显.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3(1).

基金项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56)。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