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及相关问题

2019-04-11 09:43陈玲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政课

陈玲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和地区性文化特色,又能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二者的结合,对思政课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均有裨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政课 教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呈现了中华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非遗”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和文化观等观念,这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非遗”保护与思政课教学模式都要求较高的学生参与度,在关于“非遗”的互动讨论与实际项目操作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的“非遗”项目需要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度发展。因此,“非遗”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探索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非遗”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教育价值

“非遗”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是“双赢”格局,既能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又能促进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革新与发展。“非遗”是人类的历史文化瑰宝。201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部和中宣部启动了一个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在青少年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工作。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城镇化进程,“非遗”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因此,“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是对“非遗”进行可持续保护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为大学公共课,课程内容多、跨度大、理论性强,课程容纳的学生多,从这个角度说,“非遗”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非遗”的多元性、民族性能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现实感。随着对“非遗”认识的深入,“非遗”的教育功能在不断凸显,尤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其精神内涵,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非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历史观、哲学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从教育层面寻求“非遗”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点有助于“非遗”形成规范、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思政课教学体系、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革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思政课中蕴含“非遗”能打破以往“非遗”教育中明显的专业门槛和专业分类,借助思政公共课,在通识角度上培养更多知“非遗”、爱“非遗”、捧“非遗”的青年群体,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非遗”应用于思政课研讨式教学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细化、深化和丰富化,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思政课教学素材来说,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与现在“90后”的大学生之间多有历史的隔阂感,吸引力不足。“非遗”则包含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性,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思政课中开展以“非遗”为平台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或集体学习、讨论、研究“非遗”而受到非物质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体会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学生对中国化文化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遗”在思政课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与多维教学模型建设,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非遗”融入思政课研讨式教学需要采用因“遗”而异的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类别和属性对思政课研讨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甄选和优化组合,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非遗”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要将“非遗”文化内核更好地体现在思政课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双主体”作用。研讨式教學法恰能较好地体现互动教学的优势。研讨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题,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研讨小组或班集体为单位,围绕研讨主题和研讨提纲,通过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发言交流、提问互动、教师评点等形式,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此法优点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交流。

地区性“非遗”融入思政课研讨式教学能赋予思政课研讨式教学个性化和地域化文化特色。“非遗”项目带有典型的地方文化色彩,是地方特色性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思政课研讨式教学中融入“非遗”内涵就将思政课教学与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与中国化文化结合的优势,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课程内容的现实感。

二、“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路径

探索“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非遗”知识体系与思政课的传统理论体系不同,直接参与是“非遗”文化沿袭的重要方式。不同属性的知识体系决定了两者在融合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内在规律和特点,寻找可能的融合点。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将“非遗”纳入系统化思政课研讨式教学体系。以黄山颇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为例,按照教学的不同特点可以大致归为三大类:知识类、技艺类和鉴赏类。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需要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甄选,探索各类“非遗”项目在思政课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和特点。知识类的“非遗”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方式、“非遗”传承人访谈或“非遗”讲座等方式展开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技艺类的“非遗”课程可以通过课内外的演示课程,或者让学生进行模仿、实验或研讨;鉴赏类的“非遗”课程可以通过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实体展示和解说员讲解中把握其内核和精神实质。在三类不同“非遗”课程与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体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分类设计研讨式教学步骤,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系统化思政课教学体系,更好地体现本土化、民族化、时代化的思政课教学要求,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对“非遗”在思政课研讨式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创新。根据不同类别的“非遗”特点和思政课教学目标,探索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如“非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的专题讲座研讨法、“非遗”演变与发展的哲学分析研讨法、“非遗”的历史演绎研讨法等。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可以在“非遗”的教学课程实践中逐步完成。运用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体现“非遗”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观等思想观念,将中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在学生们的学习和研讨中逐步生动化、形象化,将思政课静态的理论传授与动态的“非遗”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世纪、新生代的学生中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非遗”为平台的思政课多维研讨式教学模型。在“非遗”和思政课的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对于建立具体的教学模型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按照“非遗”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尝试就某一具体“非遗”项目进行以下思政课教学工作:设定思政课教学目标和研讨提纲——根据预设目标进行“非遗”项目甄选和材料准备(或联系“非遗”实践基地等)——“非遗”技艺展示(或“非遗”知识演绎、“非遗”曲目演出、“非遗”项目调研等形式)——就“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文化内核等问题思考并展开研讨等相关教学互动(小组或全班范围)——教师讲解——学生总结等。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类似教学尝试建构适合多元“非遗”项目的思政课教学模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建设“非遗”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反馈平台。教学通过反馈平台对研讨式教学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教学效果实施的不同,甄选出最优方案,并通过学生实践检验和反馈进行目标性调整,不断优化思政课研讨式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反馈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式平台完成,现实中更网络式反饋平台更有利于教师与“90后”新生代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更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和可控性。

三、“非遗”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者的结合将为高校利用地域性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性思政课教学模式提供经验。“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性文化的资源优势丰富思政课教学,同时,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借助各个地方的“非遗”资源可以推动各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继承和弘扬中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应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促进思政课教学成果的推广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者的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及民族文化自豪感等。在西方文化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新生代学生对网络文化、西方文化和观念接触较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渠道比较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接纳都存在不足。通过“非遗”在思政课平台的教学与推广,能培养一批了解、喜爱“非遗”文化的青年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地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由衷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符合习总书记强调的“知行合一”的要求。“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实践的精神实质,又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的专家座谈会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青年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将对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结合当代青年人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培养当代青年人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J].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9.

参考文献:

[1]李蓉.在思政课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2]吉尔印象.璀璨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档案[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5.

[3]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陆冠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时代教育,2012(23).

[5]计卫舸.“非遗”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利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6]刘颖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靖桥,盖海红,王靖敏.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9]金文斌.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1).

[11]孙燕.区域性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12]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科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 2012B45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889)和安徽省教育厅教研一般项目(2017Jyxm04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