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刍议

2019-04-11 09:43雷石山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马克思

雷石山

摘 要: 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晶,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着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是指马克思自身所具有的多方面优秀品质、杰出才华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密切关注、勤奋钻研的拼搏精神、卓尔不凡的个人能力。

关键词: 马克思 科技创新 主观条件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它的产生不仅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理论资源等外在客观条件,而且有着不可或缺的内在主观条件,那就是马克思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密切关注、勤奋钻研的拼搏精神、卓尔不凡的个人能力等。对这些主观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条件的研究。

一、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

在父母的熏陶下,在岳父冯·威斯特华伦的影响下,在特利尔中学进步教育的引导下,在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的感染下,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就树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在这篇论文中将人类的幸福作为职业选择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之一,并强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459)。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推动力量。从马克思的学术生涯看,马克思并非专门研究科技创新问题的学者,他一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这个宏大主题而展开的。他的科技创新思想并非专门研究科技创新问题的产物,而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是这一科学理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的历程并不那么一帆风顺,期间经历许多挫折和磨难,既有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又有贫困与疾病的折磨,还有孩子接连夭折的痛楚。马克思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树立起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就不会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无论遭受何种打击和迫害,都毫不动摇地创立科学理论的决心。可以说,如果马克思没有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而作为这一科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就不会形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具有鲜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和人本性特征的重要前提。通过分析马克思有关科技创新的论述不难发现,其中充满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批判和对无产阶级贫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体现对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呈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特征的形成与马克思具有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是在为人类谋幸福这一远大理想的指引下,马克思才由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形成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拥有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才会详尽分析和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创新给工人阶级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才会在革命工作的间隙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动态并深入研究其对于社会进步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区别于资产阶级科技创新观的重要因素。

二、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密切关注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对当时世界上科技发展的密切关注,这种关注为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关注电学的进展。流亡伦敦以后,他继续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1851年,他怀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展览会。在《物种起源》发表之前,达尔文又密切关注达尔文在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到了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自然科学特别是电学领域的动态。甚至在他逝世前的1982年,尽管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但依然特别关注法国工程师马赛尔·德普勒关于远距离输电方面的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关注并不是马克思休闲时候的一种爱好,而是他百忙之中挤时间进行的一种自觉活动,并且这种关注与他的伟大事业紧密相关。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创立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他的毕生使命。当马克思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作用时,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于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意义时,密切关注科技动态就成为合乎逻辑的事情。领悟到这一点,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他的评价。恩格斯指出,任何科学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欢,不论这些科学发现的应用前景是否已经清楚。一旦看到某项科学发现对于工业和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2](602)。

三、勤奋钻研的拼搏精神

尽管马克思很伟大,拥有“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称号,但他的思想和理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是马克思在广泛阅读、勤奋钻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资产经济学家等学者有关科学技术的见解、“工厂视察员报告”等官方报告中有关机器大工业的分析,以及其他人物的相关思想等。这些理论资源的获得并非轻易,因为它们不是分布在几本著作里,更不是几篇文章里,而是散布在各种浩瀚的文献内。在这些理论资源的获取过程中,马克思不仅阅读了专门的科学技术著作,而且阅读了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经济学著作、哲学著作及其他各种相关报告与统计文献。要阅读如此多资料并把握好其主旨,没有坚定的意志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据了解,马克思在伦敦研究政治经济学期间,不仅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留下了马克思勤奋的足迹,他的家里也有其奋斗的身影。从大英博物馆回家后,马克思还要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为此常常熬夜甚至通宵达旦。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并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者,还要从事系列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包括宣传科学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等,他在青年和晚年分别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因此,马克思的文献阅读和理论研究常常是在繁忙的革命工作间隙进行的。正由于有了这种勤奋钻研、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马克思才得以给我们留下一系列庞大的著作、手稿与笔记,而它们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文献载体。

四、卓爾不凡的个人能力

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仅仅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拥有杰出的相关能力。马克思正是具备了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出众的学习能力、卓越的批判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马克思大学时代的主修课程是法律,然而他后来却转向了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通过哲学研究,马克思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且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而通过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则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撰写出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马克思的学习、研究经历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表明他具有杰出的学习能力和卓越的批判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马克思才得以理解深奥晦涩的黑格尔哲学并领会其精髓和发现其缺陷,才得以由赞扬费尔巴哈转而批判他的唯心史观,才得以厘清派别众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并做出批判性分析,才得以从浩瀚的各类文献中发现闪光点并将之有机融入理论体系中。这些能力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因为马克思有关科技创新的观点和见解不是截然孤立的内容,而是有机融合在他的哲学、经济学等理论之中。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这尤其体现在他关于科技创新作用的论述上。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固定资本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94)的深刻见解;他根据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主义应用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的事实,看到了科技创新在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中的重要作用;他还从机器的应用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工人劳动方式变化中看到了科技创新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总之,正是由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马克思才得以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创新见解,才使得其科技创新思想具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编号:17YBA162);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6B100)。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