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干部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9-04-11 09:43卫冬妹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能力建设

卫冬妹

摘 要: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使命和担当。高校教育管理干部要研究和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态与新要求,努力践行三个“一”,提升领导素养和管理水平,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勇当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关键词: 十九大精神 高校基层干部 能力建设

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党上下大兴学习之风、大兴实干之气、共筑强国之梦,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牢扎根在心里、付诸实践。在感受激动而热切的学习时,高校基层干部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践行三个“一”,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做表里如一的领导者,胸怀信念提素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在学校事业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征程中要成为领头羊、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素养和能力。我认为表里如一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最根本品质。

(一) 表里如一是对党的事业忠诚的根本体现。

领导干部要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在说话、干事、廉洁、自律等方面做到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不偷奸耍滑、不沽名钓誉,充分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虔诚至信,才能真正做到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统一,在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展示出领导干部忠诚老实、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在领导队伍时坦荡自信、浩气凛然,在面临困难险阻时坚如磐石、坚定步伐,赢得公信力,履职尽责。

(二) 表里如一是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基本保障。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仅要成为引领事业发展的倡导者,更要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示范者。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动员他人积极努力的,自己更要加倍积极努力。当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和我们展示的职业精神高度一致时,就能保持一名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深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落实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党员干部,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做到表里如一、具备由内而外显露出的干净纯洁,才能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以“三严三实”为准则率先垂范,才能在全體师生中实现统一思想,广泛享有号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将统一的思想认识内化,达到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二、做知行合一的管理者,立足岗位勇担当

《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敢担当、勇担当不等于乱担当;善作为、有实绩才是真本领。党员干部承担着行政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双重职责,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具备创造力与执行力相统一的管理能力,简言之,就是既要有好的想法,能谋事,又要有好的做法,能成事,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履行好教育事业赋予的职责。

(一)精于学习,提高认识。

知是行之始。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就要勤学习、善学习,让自己的思想认识逐步提高,进而让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逐步提升。要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履行好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职责任务,就要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和举措,掌握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回答好“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人员,我们面对的工作主体除了学生外,还有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者、社会媒体关注者等广泛而复杂的对象,把方方面面的工作考虑周全、处理到位,光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落实好各项任务、处理好各项工作。因此,坚持以学固本、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兴业,开展干部培训、大兴学习之风是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要求和必要途径。

(二)勤于思考,创新思路。

在未来教育中,教育系统必然面临重构,高校的内部结构必然面临重组,不论教学科研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必然要有新要求,教与学、管与服的方式必然发生变革。我们要在这场变革中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主动适应新要求,立足岗位认真思考,在改革发展中树立工作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取得新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主体,也是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以本为本”的关键。高校党员干部是同时面对这两个群体最深入直接的管理者,面对提升质量这一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推进“四个回归”?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将教书育人和教学模式创新深度融合避免教育教学分离问题?如何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行政管理与服务关系的平衡与转变?如何在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将以生为本在依法治校中充分体现?如何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来体现大学精神、加强师生意识形态工作?……这些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沉下心认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推进解决。

(三)勇于实践,增强实效。

行是知之成。实践是最终把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必然。实践有两个重要环节:传承与创新。传承是经验积累与成果推广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新知与活力再造的必然。高等教育改革需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调动和激发办学活力和师生热情,这一系列行动策略都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实践强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价值观,要建设团结进取的基层党组织和学院领导班子,充分把握和发挥学院办学自主权,一是建立服务型教育行政体制,尊重学生、学者、学术,以服务的姿态保证管理的公正高效;二是把握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推进双一流建设,注重资源整合与融通,促进专业学科发展与人才质量培养;三是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等具体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是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积累和创新,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学者学术共同体、校企人才共同体、校院发展共同体。

改革的路上难免遇阻涉险,需要践行者具备相当的智慧和勇气。党中央倡导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就是为了让广大干部放下包袱、放手实践、建功立业。知行合一是改革践行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品质,这既是做事的根本要求,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做始终若一的教育者,永葆情怀育人才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就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而管理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3]。高校的教育管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本职岗位上,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让双一流建设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我们的工作之本、岗位之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事业成功。以生为本、教育强国,就是我们办教育的初心。作为高校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尊师重教、科学管理,善于行使管理职权,在政策规定允许范围内,定好制度、用活制度,研究办法、改进方法,以更强的业务能力和更好的服务姿态提升管理效益;我们是学生教育者,我们传递给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取向、我们展示给学生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操守,都是不次于专业理论的教育,甚至应该说,是第一位的教育,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坚守教育的初心,始终若一。以服务的姿态践行管理的权责,以职业的精神履行教育的使命,我们的思想境界将与教育事业共同拓展,永葆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html,2017.10.18.

[2]蒋正波.试论教育概念的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77-80.

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高校班主任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引导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XGJPB3014”。

猜你喜欢
十九大精神能力建设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