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019-04-11 09:43李敏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医学教育医疗卫生

李敏

摘 要: 全球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提出挑战,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高度重视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培养符合祖国医疗卫生需求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医生。本文从医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出发,探索新时代医教协同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体系改革。

关键词: 医疗卫生 医学教育 教学模式 综合改革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越来越完善,人们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医学教育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高质量要求。面对医疗卫生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新趋势下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标准是医学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

1.科技是毋庸置疑的主角之一,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卫生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卫生领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1.1医学模式的转变。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统治地位,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医生的职责不仅在于治病救人,而且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1.2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国与国之间密切合作与交流。地域上的阻隔不再存在,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大,科技水平悬殊,卫生与健康存在不可估量的距离。同时,各国人民交流上的密切和交通的便利,导致疾病的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疾病的预防愈来愈艰巨。

1.3医学在高速发展之中,每天产生的生物医学文献约有6000篇,医学知识空前暴涨,而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大,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习是一大难题。伴随而来的医学的专科化,各专科之间犹如隔海相望,医生只会处理属于自己专科范围的疾病,对于其他专科的疾病一概不知,可能会耽误患者的病情发展,造成重大的医疗事故。

1.4 20世纪以来,人类基本上控制了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由于生活方式改变、老龄化社会、吸烟饮酒、气候变化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类疾病等。

2.除了全球医疗卫生共同面临的艰难问题外,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人口巨多,疆域辽阔,造成一些特有的医学教育难题。

2.1在医学高等教育,我国医学教育是多学制共存,有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和临床医学(“5+3”一体化),以及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两种学位制度。这样复杂多元的培养制度,导致培养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增加医学的考核评价复杂性和管理的困难度[2]。在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培養内容界限模糊,导致人才培养标准与实际脱离,刚毕业的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不足,缺乏临床思维。

2.2我国的医疗资源和水平南北、东西差异巨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样会导致一些医学院难以实施小型化的临床教学;以及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实验器械的落后,管理模式的僵化,医学生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培养。

2.3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阻断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医学生系统、整体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也增加了学业上的负担[3]。以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基础课与临床课内容不衔接,难以建立健全临床医学知识体系,重复讲解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上课时的主观能动性差,参与度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公共卫生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缺少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整体观念。

2.4如今医学知识井喷的时代,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课程设置刻板,缺少人文综合类课程的普及。一方面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缺乏、人文情感的感知度较弱,另一方面在未来行医过程中缺少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日后容易导致医患之间的关系不协调,造成不和谐的医疗环境。

3.面对卫生全球化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和创新改革。与此同时,我国医学教育应做出怎样的改革,解决目前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3.1改革课程体系,培养临床能力。20世纪中期欧美国家提出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已成为欧美国家主要的医学教育模式。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的课程模式,将课程按形态与功能、器官与系统重新排列,使得医学生可以更加有逻辑地学习知识,建立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4]。通过整合课程,淡化学科界限,教育回归临床实践,解决原有教学模式导致的知识分散化的短板,而且有利于医学生更加系统地、整体地理解医学知识,培养临床实际问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在本科教育阶段,在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下,更加突出实验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置开放式的实验场地,举办实验技能大赛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兴趣爱好。

3.2重视多学科发展,个性化学习模式。医学院校应设置多元化课程,丰富学科种类,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具有完整知识构造和正确价值观的医生。设五大课程平台: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拓展选修课程、预防医学课程。不仅要注重临床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培养医学生对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以及扩展自我对于医学的认知,更有对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科、自然、人文等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育阶段,改变以往教育的统一理念教学,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模式;再根据个人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增加不同的选修课程和课外学习活动,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发展方向[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探索的毅力。

3.3丰富临床教学模式,建立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不仅是医学教育,每一个专业的发展,都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与国际优质教育接轨,了解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更新和改建已有的框架,建立起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教学体系。现阶段,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医学院校,可以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和进修学习;而对于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以开展跨区域交流学习,同样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提高认知能力。同时,网络课程和远程教学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医学院校可以根据本医院和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建立一些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例如,个案学习、角色扮演、小组项目等,增加学生作为医生角色的代入感,从中提出问题,团队学习,共同讨论和进步,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医院设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应用临床思维培训软件,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在中心内可以实现实践能力培训、管理和考核等,要“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患者,继续于患者,终止于患者”,围绕临床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6]。

3.4医德教育,医学人文融入临床决策。医德教育旨在指导医学生融合入医生角色及处理同事、病人和社会的人际关系,同时增加医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价值的肯定[7]。在医学高等院校设立医德教育课程、人文素养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脆弱,以及医生被寄予厚望的责任感。在正式成为一名医生之前,培养学生的这种同理心,为未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注入新鲜且热情的力量。并且,在个体临床决策过程中有效融合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让医学人文融入治疗之中,从而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8]。

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挑战的时代,医生时时刻刻面临压力。医生要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地提升自我。既是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又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负责。时代在发展,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医学需要我们努力改革和创新,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造福。

参考文献:

[1]罗庆东,张春庆,韩俊岩.基于学生崗位胜任力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4,35(9):1358-1359.

[2]周健民,张海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7(11):147-151.

[3]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1):1244-1251.

[4]窦春潇,刘强,孙宝志.哈佛大学医学院2010年整合课程体系概况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52-154.

[5]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395-397.

[6]Anand S., Fan V.Y., Zhang J., et al.. Chinas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Quantity,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J].Lancet,2008,372(9651):1774-1781.

[7]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1):84-88.

[8]王锦帆.医患多因素临床思维与就医思维的融合权重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5,36(11B):4-8.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医学教育医疗卫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