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探究

2019-04-11 09:43焦小龙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

焦小龙

摘 要: 产教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背景及主要意义,并分析混合所有制下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及解决路径。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 高职院校 产教深度融合

引言

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成为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向。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了高职院校的跨越发展,例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等。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应明确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目标,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实践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全面协调发展,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职能。

一、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背景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将在7%—8%的周期中运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效益降低。为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的十九大做出全面深化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职业教育方面,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积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活动属于社会教育范围,教育内容多为生产性产业,在国家的产业能力提升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发展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就,例如校园规模扩张、师范院校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为社会建设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与技能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活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首先,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长,高职院校的高入学率与高毕业率增加了高职教育的难度。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目标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其次,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区域内的产业结合发展力度较低,并未充分发挥产业结合的作用,因此,应借助教育体制改革解决该问题。

二、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高职院校发展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将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的创新发展。首先,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将拓展高职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资源组织能力,丰富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设备资源、实训资源等。其次,产教深入融合发展将创新高职院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混合所有制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将实现组织的重构及管理流程的创新,推动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化办学管理体制。最后,产教融合模式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加入教育活动,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定出效率与效益双赢的战略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

(二)推动社会企业发展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对于社会企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首先,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动力。产业的资源与产业服务将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产业的创新培养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促进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其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下,将构建出新型的经济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开放性将有效打破职业教育的市场垄断问题,促进市场新格局的发展及产生,为企业提供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动力。最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将发展出具有专业化、特色化、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借助高职院校资源建立产业优化发展的新优势。

三、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现状

(一)产教融合力度不足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将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在多方主体中建立多边关系,形成高职教育合力,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现状中,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教育合力不足,将成为主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因此,具有较深的产教融合需求,易形成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在政府管理下的高职院校教学中,政府部门参与产教融合的广度及深度不足,并未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

(二)产教融合创新不足

在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符合发展需求、具有特色的创新实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路径。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入发展深水区,要基于制度层面实现教育与生产的融合模式。高職院校的产教融合出现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即产教融合的新形势、新举措较少。多数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合作,主要利益诉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师的技术能力,提升科研水平。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期间,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开展学校服务的实际投入较低。因此,产教融合的主体合作驱动力不强,创新发展成效性较低。

(三)产教融合红利较低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之中,由于产教融合的红利较低,难以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产教融合积极性。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等利润收入较低,充分反映了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得的红利明显性较低。在产教融合中,红利不明显将引发出合力不足、驱动力较低、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红利不明显成为产教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关系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需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新关系,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基础作用。首先,应构建出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企业三方合作的模式,根据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三方合作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口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产教融合项目的创新发展。其次,创新产教融合的组织形式,有效突破产教融合中三方面主体之间的边界,推动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例如,杭州市高职院校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与学校合作,促进公共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政策与技术的优势,实现叠加效应的最大化。

(二)创新产教融合方式

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政府、学校、社会企业三个主体合理创新。首先,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之下,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公共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训环境。例如,杭州市职教科技城中设有数字化设计实训中心、精益管理师训中心、智能化仓储实训中心、智能工厂实训中心等,成为产业融合中一流的公共实训基地。其次,产教融合中技术协同创新为重点内容。通过产业结合促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校企共同推进技术技能创新,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建立利益实现机制

混合所有制下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健全利益实现的保障机制。首先,应完善利益驱动的动力机制建设。利益驱动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企业的利益是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高职院校的利益是借助产教融合,获得企业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与实训资源,继而提高自身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与高职与院校的利益需求,是建立利益实现机制的基础。其次,应建立健全多元联动的保障机制,出台相应的科研奖励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科技研发的动力与水平。

结语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企业成为高职教育的主体之一,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动力,解决高职教育中深层次矛盾问题。校企融合将推动高职教育的资源整合,在效益与效率双重保障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基于混合所有制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应构建产教融合的新关系,并创新产教融合的新方式,建立健全相关的利益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家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思考[J].职教论坛,2015(04):4-10.

[2]高洁.混合所有制理论下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8,16(20):141-142.

[3]高明,高鴻.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8(03):6-13.

[4]苏茜.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4):184-186.

项目编号SQ181047: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混合所有制制度探究。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