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诱变选育大豆新品种合农71及其高产栽培

2019-04-15 01:40郭美玲王志新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刘忠堂
作物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区域试验黑龙江省性状

郭美玲,郭 泰,王志新,郑 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刘忠堂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佳木斯 154007)

为了提升我国大豆生产科技含量和商品大豆市场竞争力,增加豆农种植比较效益,选育遗传潜力、生产潜力和增产潜力及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是解决大豆发展瓶颈,振兴我国大豆生产的根本措施[1~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根据生产、豆农及市场需求,针对品种产量低、品质不突出、抗病性与适应性亟待改良等问题,确定了选育高产优质广适性品种的育种目标,通过引进材料、集成育种方法、建立选择群体及定向培育等措施,育成了大豆新品种合农71,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报道该品种选育与高产创建结果,旨在为大豆品种改良创新提供借鉴。

1 品种来源与选育方法

1.1 品种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木斯分院在引进杂交育种材料的基础上,2005年以swsi-1 (swsi×rocki)F2为材料,经60Co-r射线辐射处理创建选择群体,采用系谱法选择育成。2014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6),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150781.4),2017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17001)。

1.2 选育方法与经过

在亲本重要性状基因网络解析与分子标记的基础上,通过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创建选择群体,同时利用辐射诱变育种方法处理选择群体,扩大目标性状变异频率,按照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与思路,充分运用常规育种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后代材料连续多代选择与定向培育,开展新品种改良与创新工作。

2004年从美国直接引入swsi-1(swsi×rocki)F1材料;2005年以60Co-r射线处理swsi-1,当年冬季南繁种植M1F2;2006~2008年在佳木斯分别种植M2F3、M3F4和M4F5,并于M4F5决选品系,编号为合辐08-1;2009~2010年参加产量鉴定与异地鉴定试验,2011~2012年参加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国家大豆品种生产试验,2014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合农71;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2017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主要特征特性及适宜种植区域

合农71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9.0 cm左右,秆强,节间短,有分枝。紫花,圆叶,棕色茸毛。单株结荚密,结荚数与粒数多。荚直形,成熟时呈棕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5 g左右。2年平均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39.28%,脂肪含量20.41%,蛋脂总和59.69%。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日数125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600℃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

国家审定结果显示:合农71春播种植,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26 d左右,比对照品种九农21和吉育86早熟1 d,适宜北方春大豆中熟区种植。

黑龙江省审定结果表明:合农71春播种植,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25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600℃左右,适宜在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700℃以上的南部区种植,包括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上限及内蒙古、吉林与新疆等省区相同条件地区。

3 试验与示范产量结果

3.1 国家品种试验产量结果

2011~2013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熟组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2011~2012年2年11点次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32.5 kg/hm2,较所有参试品种平均值和吉育86平均增产9.9%,增产幅度为4.5%~30.5%,增产点率100%,增产极显著;2013年7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570.0 kg/hm2,较对照品种吉育86增产9.6%,增产点率85.7%(表1)。

表1 2011~2013年合农71国家品种试验产量比较

注:(1)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25.0 kg/hm2,较对照品种九农21增产16.2%,由于对照品种九农21产量太低,失去了对照品种的作用,其结果仅做参考,所以采用年度所有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为对照产量,增产9.5%。(2)2012年区域试验和2013年生产试验对照品种均为吉育86。(3)表中“—”表示该点未承担当年的该项试验。

3.2 黑龙江省品种试验产量结果

在国家品种审定基础上,2015~2016年该品种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大豆品种生产试验,2年14点次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231.1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61增产11.3%,增产幅度为5.6%~20.0%,增产点率100%(表2)。

表2 2015~2016年合农71黑龙江省品种生产试验产量

3.3 高产栽培产量结果

2017年在新疆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四宫村种植0.15 hm2合农71进行高产栽培,采用120 cm大垄(垄上4行)、覆膜滴灌、增肥补肥和全程化控等技术。经过专家测产,实收面积0.0724 hm2,收获子粒435.90 kg,平均产量6020.7 kg/hm2,实际含水量12.13%,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产量,折合产量为6080.85 kg/hm2,创造了全国小面积高产典型。

2018年在新疆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四宫村种植1 hm2合农71进行品种示范,采用当地生产技术,实收面积0.1013 hm2,收获子粒532.25 kg,平均产量5254.2 kg/hm2,实际含水量12.0%,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产量,折合产量为5312.7 kg/hm2,创造了全国较大面积高产典型。

4 栽培技术要点

在北方春大豆中熟区种植,春播4月25日~5月5日播种;垄作,行距65~70 cm;高肥力地块种植密度 20万~21万株/公顷,中等肥力地块 21万~22.5万株/公顷,低肥力地块 22.5万~24万株/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 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0 kg/hm2或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基肥;初花期追施22.5 kg/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在大豆结荚鼓粒期防治食心虫1~2次[5,6]。

该品种在黑龙江省种植,春播4月末或5月上旬播种;选择中等肥力地块种植,要求年度间轮作换茬,建立2年或3年轮作体系,避免重茬;适宜垄作,每公顷种植密度25万~30万株;播前用35%多克福种衣剂1∶80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施磷酸二铵150~200 kg/hm2,尿素30~50 kg/hm2,钾肥70~75 kg/hm2;田间除草建议采用化学药剂播后苗前封闭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根据田间杂草种类与发生情况选择除草剂配方,严格控制药剂使用量,注意药剂对后作的影响;生育期深松1次,中耕趟地2~3次,拔大草1~2次,追施叶面肥1~2次,防治大豆食心虫1~2次;成熟后及时收获[7~9]。

5 小结

(1)优化育种技术、集成育种方法是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常规育种方法与现代育种方法的融合与互补,特别是分子育种方法的成熟与进步,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和预见性。合农71的选育,集成了杂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3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充分利用了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累加与互补等遗传效应,创造变异类型,后代既有性状传承又有改进;充分利用辐射诱变育种基因单点突变特点,扩大目标性状变异频率,提高单一性状或少数性状改良效果,创造新的变异类型;充分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与思路,通过挖掘基因与识别基因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表型性状选择与基因定位选择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与目的性[10~15]。

(2)多年多点鉴定、生态选择是培育广适性品种的有效方法。品种适应性是培育新品种非常重要的改良性状,包括品种种植区域与范围、产量稳定性及对不同生态环境与栽培条件的适应能力。品种能否大面积推广应用,高产是基础,适应性是决定因素[16~20]。合农71在品种中试与示范阶段,在国家北方春大豆中熟区,参加了10个点次品种异地鉴定试验,参加了2年11个点次品种区域试验与1年7个点次品种生产试验;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参加了2年14个点次品种生产试验;在新疆高产创建中,创造了小面积6080.85 kg/hm2和较大面积5312.7 kg/hm2高产典型,无论是小区试验还是生产示范或高产创建均表现高产稳产,增产效果显著,说明该品种对环境条件反应不敏感,适应性好,为广适应性品种。

猜你喜欢
区域试验黑龙江省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