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的地位、影响及其精神价值

2019-04-15 01:51周彦贺群珺
理论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抗战历史

周彦 贺群珺

摘 要:中国14年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一部不愿回首的苦难史,然而,苦难也造就我们了民族的团结与坚韧,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抗争。正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江桥抗战中的马占山及爱国官兵就是1930年代特定历史背景下这样一个英雄群体,回顾历史,至今依然使人热血沸腾,激励国人,它告诉我们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应当作出做样的选择,这就是江桥抗战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抗战精神。

关键词:江桥抗战;马占山;地位影响;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K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2 — 0010 — 04

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已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英雄是具有优秀品质和为民族、为国家、为大众挺身而出的人,是在各方面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人,英雄的作为属于一个时代,然而,英雄的品质和精神则因世代传承而永存。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的大规模抗战的第一枪,马占山及黑龙江军官兵所表现出来的首战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意志,已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民族记忆,定格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一、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

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战第一枪的历史地位。中国军队武装抗战第一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述,表达的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开始,从内涵上应当是引以为自豪的用词,并非仅仅是时间上的起始之意,代表着中国军队真正开始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其背后是代表着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是由此影响下进行了14年从未停止的抵抗的开始,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消极挨打与无力的抵抗。

九一八到江桥抗战,中国人民经历了三次心灵的震撼:

一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国人震惊于日本关东军的无耻侵略,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铭心刻骨的痛苦记忆。一曲松花江上,令山河呜咽,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富饶辽阔的东北大地,东北从此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人民开始了亡国奴的悲惨生活。

二是九一八到江桥抗战前,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具有绝对优势力量的辽吉两省的东北军官兵,在不抵抗政策下,为逃命被动抵抗,结果一路溃败,辽吉两省的主要主政者或投降或成为汉奸,不出一月,东北三省失之有二,大量武器装备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国人震惊东北军的不堪一击和对降日者的愤慨。

三是当关东军猖獗之日,而国人近于绝望之时,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领黑龙江爱国官兵,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的嫩江江桥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英勇的阻击战,再次震惊国人。江桥抗战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遭到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抵抗和沉重打击,无论从战役的规模与惨烈,还是从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力,称其为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二)江桥抗战的深刻影响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其广泛是因为它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其深刻是对国人良知的考问。马占山树立了正直军人的楷模,推动了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因此,江桥之役虽败犹荣。江桥抗战不仅带给国人以抗击日本侵略的希望,更是带给国人以人格和国格的尊严,因此,马占山的黑龙江抗战受到时人至高的赞誉,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影响是空前的,一时,国人聚焦江桥,新闻媒体极尽盛赞爱国官兵之词,民间各界声援和支持江桥抗战,可谓爱国热情大爆发。

对此,我们选几件事加以说明,用事实说话:

国内:新闻报刊给予极大的关注和了充满激情的报道。据统计:全国主要报刊1931年—1935年收索有关“东北义勇军”相关的关键词结果:马占山的名字以717条高居第一位,东北义军682条、东北义勇军682位居二、三位,可见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的在当时的影响力。甚至在1936—1937年的报道统计中,东北义军148条,东北义勇军121条,李杜44条,马占山仍以23条居第四位。5年之后,影响力依然存在(来源:上海图书馆制作的“全国报刊索引”);

上海福昌烟草公司特别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说:“伟人名煙,并垂不朽”;

上海音乐家协会还专门为黑龙江守军谱写了《马家军之歌》,马占山的名字随着动听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

他们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的盛赞,在中国几乎人人皆言马占山之英雄,抗战之事迹。街头巷尾,赞声不绝,京沪等大城市的照相馆门前,都悬放马占山的大幅照片,来激励士气。

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一跃成为驰名中外的抗日英雄”,被视为“将士之楷模,国民之表率”,“东方的拿破仑”,成为中国30年代初期一位叱咤风云的抗日民族英雄。

1931年11月17日的《滨江时报》以“马占山万岁”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盛赞马占山及所有参战官兵,呼吁中国军人学马占山,做捍卫国土的勇士。“嫩江河畔的赤血,都是我们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江桥上面枕尸 ,他们都唱着为国而死的挽歌,先着我们而牺牲了,黑龙江的中国军队,可以说是真正的捍卫国土的勇士……中国军人马占山先生,你鼓着勇气,洒着热血,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孤军奋斗,你的英武,是值得四万万同胞敬仰的……中国军人呀!中国军人的魂呀!马占山已经敲着警钟,请你们起来,布告上的保国卫民,要希望你们去实行呀!最后我们高呼着:中国军人马占山万岁!”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创作的《敬赠马占山主席》一诗中,盛赞马占山:“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国外:江桥抗战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留学生和华侨纷纷集会、游行声援抗战。世界各国的报刊,对江桥抗战也大加评论,《京津泰唔士报》社论中说:马占山是“在充满灾难的国度里,中国高级官吏堪称仅有的一人。”1930年代初,世界上主要法西斯斯文文国家已形成或开始形成。意大利于1923年墨索里尼建立世界上最早的法西斯国家,九一八后,日本法西斯政权开始形成,德国法西斯则是在1933年1月上台,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二战前,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三个局部抵抗法西斯侵略或干涉的战场中,中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最早的。从规模和影响而言,江桥抗战是14年抗战中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战役,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桥抗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对于当时处于法西斯形成过程中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已经意识到法西斯主义正在构成对人类的现实威胁,故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给予严重的关注。

学术界有人称江桥抗战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虽然只是个人观点,但是,事出有因,客观上,也说明江桥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绝非空穴来风。

二、江桥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什么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由信仰和忠诚而产生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源泉,从根本上说,江桥抗战精神与东北人民的抗日精神及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相一致,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时间犹如大浪淘沙,大海拾贝,使历史事件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后,其内在的价值为后人所接受,为后世所传承,随日月生辉,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同时,作为特定的具体的历史事件,江桥抗战的经历,又决定了其特定的内涵,给后人以特定的启示,显示出它的历史与时代价值。本人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塞外孤军,背水一战,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江桥抗战的首战精神。这一点,主要从江桥抗战与九一八后辽宁吉林战事相比较而言,可谓国家多难,方显英雄本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进攻沈阳北大营,东北几乎不战而溃,“赵东辉、苏著《九一八全史》“在北大营沦陷过程中,第七旅官兵伤亡惨重,据荣臻当时报告:死亡长官5员,士兵夫144名,负伤长官14名,士兵夫172名,统计官兵夫335人,士兵失踪生死不明者483名。但是具日军第二大队岛本正一说:遗弃在北大营的中国兵尸体约320具,加上周围地区散乱的尸体超过400具以上,日军死亡2人伤23人。”

日军占领长春:10月10日,日军秘密向南岭进发,当时吉林省主席张作相不在省内,由熙洽代行军政大权。守军在二道沟与日军交火,我军阵亡90名,伤者50余名。

同时,日军由长谷部旅团长指挥进攻长春南岭东北军驻地。守军均奉命退让不加抵抗。据陈沉《九一八国难痛史》记载:我军死亡250-60人,伤30-40人,《九一八事变》记载:日军死共38人,重伤30人。

显然,江桥抗战前的战事,基本上被动挨打,伤亡严重不对等的战事,只能表明日本对中国人民战争的开始。当然,官兵是无辜的,罪魁祸首是不抵抗政策、其执行者,以及别有用心者。

江桥抗战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在全民族的近于绝望的期待中,主动积极的正面抵抗,是中日军队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军事对抗,充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面对强敌敢于抗争的勇气和置死地而后生的牺牲精神。

值得思考的是,在民间,九一八事变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江桥抗战则鲜为人知。下令不抵抗的张学良丢失东北,学术研究轰轰烈烈,甚至于不乏为之辩护之人,作为具有重大影响的江桥抗战却长期被忽视,甚至遗忘,抗日英雄马占山则因不完美的的身分而百般挑剔。九一八与不抗战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侵略者面前,前者是被动的求生,而后者是愿以生命许之——慷慨的赴死。纪念九一八事变,是呼唤民族良知,纪念江桥抗战是人们为民族英雄而自豪。

(二)面对民族的苦难,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更显示了爱国品质的可贵。九一八事变后,有抗争者如马占山等黑龙江爱国官兵;有不抵抗者,如张学良与执行此政策之官兵;有投降者,如辽吉主政的藏式仪和熙洽等;有甘为汉奸者,如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在日军扶植下在洮南宣布“独立”,自任伪保安边防总司令,是抗日战争史上第一个为侵略者效忠、面对同胞开枪的人;更有妥协退却者,也有袖手旁观者,人世百态,在仅仅数月间让国人经历了痛苦、愤怒和振奋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因如此,在九一八事变中,辽吉东北军以数量与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惨败于日军,并导致投降成风,伪军的大量出现,迅速溃败,致使日军进逼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彻底暴露了东北军的不堪一击,可谓 “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也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使双方实力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战形势逆转。

爱国主义绝非只是口头的许诺,而是以生命许之。黑龙江军队成为东北抵抗日军侵略的最后希望,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面对日军的军事进攻的逼近和许以高官厚禄的政治诱降,马占山将军遂不辱使命,奋起抗战。在历史的时刻,马占山没有随波助流,在艰难的选择中表现出了杰出的个人品质,用行为告诉后人,真正的英雄是服从自己内心使命而义无反顾的人。

北洋画报题目刊登马占山照片,并加以评论,代表了当时国人的心声。……“誓死抗日孤军卫国之马占山将军”题马占山像(本期封面):在一月以前,世不为人知,有马占山其人,一个月以来,世无人不知马占山其人,马将军抗日一战,而名千古矣。国人尽如马占山,则马占山不足贵,国仅有一马占山,而马占山三个字乃始有无上之价值!马占山之所为马占山,在能尽军人之天职,在有远谋伟略,在有必死之心,在知其必败而战。……(马占山)受举世钦仰,寒强敌胆魄,为国家长城,作军人表率。……马之位,初不过一旅长耳,马之貌,酷似一纯厚老农,能为中国死守田园,此老农允当前无古人之誉矣.马首是瞻,国人瞻对马将军玉照,于肅然起敬以外,尤极当奋然以起也。”一个敢于直面历史的民族,是自信的,一个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是自爱的,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是自强的,而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的缺失才是一个民族最可怕的。

(三)纪念抗日战争是为了让战争消失,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江桥抗战与中国14年抗战的目的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终极目的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是对前辈的英勇奋斗与牺牲的最好报答。作为当年抗战的发生地,江桥是14年抗战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江桥现状,比较10多年前的江桥已经发生的重大的变化,基本上做到环境整洁,街道干净,居民安居乐业,但是,现状还远不能让人满意,离人们对国家和政府的期望还有很长的距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动力,促使我们发奋图强的目标。正如习主席一直强调的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才是党和政府的最大责任和使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公民良好的思想品德,建设一个美好的国家,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故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等,应当与地区的文明建设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最大的价值。在战争年代,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牺牲救国,在和平年代,一切为民,就是最大的爱国。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情怀。

三、江桥抗战的纪念与精神传承

血战江桥,再战大兴,恶战三间房,誓死抗日,英雄本色,虽败犹荣。情势所迫,将军无奈,马占山演绎与狼共舞。审时度事,进退为国,亦真亦邪真爱国,马占山中国抗战第一人。守土系为天职,自卫斯为神圣,1931年11月3日——19日,中国历史属于马占山将军。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民族一定会因为有了马占山与江桥抗战而感到自豪与幸运。人们记忆中的不再是或不仅限于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感悟和文化传承,赋于其更多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历史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旺盛的生命力,马占山与江桥抗战精神渐渐成为融于现实社会与生活的文化传统,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深刻铭记江桥抗战的历史,缅怀抗战先烈,因为捍卫国家需要英雄,建设伟大国家更需要英雄精神的传承。

为纪念江桥抗战和马占山,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回顾和展示那段历史。今天,在江桥抗战的故地齐齐哈尔泰来县江桥镇建立了江桥抗战纪念公园,建立了江桥抗战纪念碑和江桥抗战纪念馆,在齐齐哈尔市区浏园建立了和平广场,市人大通过立法设立了齐齐哈尔市和平节。齐齐哈尔市已主办多次大型的以江桥抗战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005年成立了江桥抗战研究会,内部出版刊物《江桥抗战研究》。在马占山黑龙江抗战经历的黑河、海倫,在马占山曾经留下过遗迹的许多地方,都建立了马占山相关的纪念馆或有历史陈列介绍。据说有23处之多。拍摄公映了电影《铁血江桥》,30多集的电视剧《决战江桥》在全国公映,有许多反映江桥抗战和马占山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齐齐哈尔大学从2006年开始组织“重走抗战路,永铸民族魂”大型纪念活动,学生从北市区和平广场出发,沿着当年马占山抗战路线徒步行走150里路,到达江桥,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走人生中最长的一段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继承光荣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理念,至今已行走5 次,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成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牌活动,有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反响。无论怎样的纪念方式,都是表达一个清晰的主题:让英雄为之战斗的土地,青山水常在,人民生活幸福。让先烈为之奋斗的国家,不再有战争的硝烟,祖国和平繁荣,让英雄无悔,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和不辜负,更是后来每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为此,对如何更好地纪念和传承江桥抗战的伟大精神,提出几点建议:政府重视,每年和平节由官方发表纪念讲话,召开学术研讨会,民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学术界及民间的共识、自觉与互动;需要提高学术研究层次和理论水平,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树立适应时代进步需要的认识理念,纪念战争是为了警示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不要战争,建立和保持中日友好的现实关系,才是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打造纪念活动经典品牌,如重走抗战路活动;精心设计江桥抗战地的建设,突出纪念的特点与存世价值,切不可以简单庸俗的人造景观,娱乐历史,贻笑后人;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建设今日美丽祖国和江桥,是对先烈的最好纪念,现实比历史更重要。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抗战历史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新历史
抗战音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