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自我认知调查与应对*

2019-04-16 03:58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辅导员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共青团中央及多部委联合于2004,2005年先后颁发文件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指示,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分别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标准。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广泛关注。

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学者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调查显示,医学新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比较严重,中度及以上焦虑24人(14.7%)、轻度焦虑95人(58.3%),半数以上的医学新生都存在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1]。有研究指出导致大学生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很多,但焦虑本身的原因常常是因为不适应[2]。从适应的含义来看,只有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才会产生适应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而言,适应问题较多发生于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群体。有调查指出心理适应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而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结果参差不齐。有研究认为护理本科新生大学适应现状有待改善[4],但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新生总体适应情况良好。现有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基本均为使用客观调查工具得出的结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能力状况,为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方法和措施提供了依据[5-6]。但外因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内因产生,这个内因就是大学新生群体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生群体,主观上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和适应问题是如何认知的,该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们自己的重视,将会直接影响新生适应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2017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在学生入校第3月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98.9 %),其中临床医学60人、麻醉学60人、康复治疗学31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7人;男生84人、女生103人;独生子女72人、非独生子女115人;城市生源57人、农村生源130人。

1.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除被调查者的一般信息外,针对大学校园学生面对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设置问题,被试者在回答“本人及同学是否存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适应性问题”时,需要按严重程度从“存在但不严重、存在且比较严重、存在且非常严重、不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一;在回答“如存在适应性问题介意被谁知道”和“希望得到谁的帮助”时,需要在“家长、辅导员、同学、学校其他老师或领导中”选择一项或多项;在回答“适应性问题集中出现在什么时期”时,需要在“≤1月、>1月且≤2月、>2月且≤3月、更长时间”中选择其一。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187)

2 结果

2.1严重程度认知 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是否值得关注,会否产生心理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值得关注,会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70人(占90.9 %),认为值得关注,但不会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人(占6.4 %),认为不值得关注,不会产生心理问题的有6人(占3.2 %)。

2.2学习适应性问题认知 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学习适应问题的回答上,173人(占92.5 %)认为存在问题,其中124人(占66.3 %)认为存在但不严重,18人(占9.6 %)认为存在且比较严重,31人(占16.6 %)认为存在且非常严重,仅有14人(占7.5 %)认为不存在问题。

2.3生活适应性问题认知 对于生活费管理、作息安排等生活适应问题的回答上,147人(占78.6 %)认为存在问题,40人(占21.4 %)认为不存在问题。其中134人(占73.3 %)认为存在但不严重,11人(占5.9 %)认为存在且比较严重,2人(占1.1 %)认为存在且非常严重。

2.4人际关系适应性问题认知 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方面,132人(占70.6 %)认为存在问题,55人(占29.4 %)认为不存在问题。其中认为存在但不严重的有126人(占67.4 %),认为存在且比较严重的有4人(占2.1 %),认为存在且非常严重的有2人(占1.1 %)。

表2 各类适应性问题主观认知情况[n(%)]

2.5问题时间认知 在适应问题多发时间段的回答上,116人(占62.0 %)认为多发于入学≤1月,42人(占22.5 %)认为多发于入学>1月且≤2月,21人(占11.2 %)认为多发于>2月且≤3月,认为发生在更长时间的仅有8人(占4.3 %)。除以上适应问题外,还有8人(占4.3 %)提到饮食习惯、个人情感、对未来迷茫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2.6资源利用认知 对如有适应性问题,介意被谁知道(多选)的回答中,66人次选择家长,30人次选择辅导员,52人次选择同学,42人次选择学校其他老师,16人次选择都不介意;在对如有适应性问题,最希望得到哪些人的帮助(多选)的回答中,53人次选择家长,48人次选择辅导员,85人次选择同学,10人次选择其他老师。

表3 问题时间、资源利用主观认知情况

注:“*”表示人数,其他表示人次

3 讨论

3.1在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认知上,同学们普遍都认为医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客观存在且需要充分重视以及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否则会产生一定心理问题,影响大学阶段学业和个人成长。各项适应性问题严重性的认知程度均具有差异。这与已有的针对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客观调查结果,“新时期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一般的学生占23.8 %,而较差和很差的占65.8 %”[7]、护理本科新生大学适应现状有待改善基本一致[4]。但与医学新生适应能力较强[1]、大学新生总体适应情况良好不太一致[5-6],这可能归因于不同学校针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开展力度、成效以及测试时间不同有关。

3.2医学新生们对于初入校园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问题有不同层度的认知,多数都认为存在问题,其中以学习适应性问题表现最显著:普遍表现为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问题,其次是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医学新生经历了高考后,一时找不到继续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对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感到不适应。这与已有客观测试结果“医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考试相关问题的适应上”一致[1]。

3.3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了新生适应问题阶段性的特点 调查结果中认为入学3月后仍然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仅占4.3 %。这反映出大学生面对新环境的普遍适应能力比较理想。学校、老师层面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的引导和教育成效显著。

3.4对于资源利用即适应性问题应对问题的认知上,多数同学愿意让辅导员知晓自己的情况,更愿意得到同学、家长和辅导员的帮助。这一方面暴露刚入校的新生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专业技能上对辅导员这个最熟悉的老师的依赖和信任,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正视问题,悦纳自我,积极解决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 结论

4.1医学新生对于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自我认知客观,多数认为新生适应性问题应得到应有重视,期待学校、老师针对新生适应性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4.2医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多表现为学习适应问题,因此学校,辅导员应在新生入校后着眼于新生适应性教育开展工作,多方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自主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应客观认识新生阶段性的学习能力,针对新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放慢教学速度、减少次课信息量、课后辅导答疑等方式共同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

4.3应充分把握入学初期黄金时间开展学生适应性教育。适应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阶段性特点。95.7 %的同学认为适应性问题多出现在入学前3月,特别是第一月尤其多发。学校应在新生入校伊始,有针对性的围绕正确认识大学教育本质,正确认识大学学校生活、正确认识校园环境,开展诸如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党团活动教育等等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状态[4]。

4.4在适应性问题的帮扶方面,辅导员和同学的作用得到多数大一新生的认可。可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8-9]。学校方面,适应性教育可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召开例如主题班会、学习经验推介会、小组讨论会、谈心谈话等形式的帮扶教育形式,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专业引领和学生的朋辈辅导作用[10]。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辅导员
重获新生 庇佑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枯蓬新生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