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

2019-04-16 03:08孙瑞英索璠冰
图书馆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读物发育大脑

孙瑞英,索璠冰

0 引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丰富见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1]。早期阅读是儿童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也是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2]。《中国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打破贫穷的代际传递与改善未来竞争力》指出:中国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主要的差距是如何为0-6 岁年龄组的人口提供服务[3]。相关研究发现,0-3 岁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最好时期,3-6 岁则是锻炼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4]。由此可见,0-6 岁儿童阶段的早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的早期经历为其整个生命历程打下关键性的基础[5];早期阅读作为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方式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而学龄前儿童(3-6 岁)还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以及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当承担起学龄前儿童的早期阅读服务工作。因此,本文对公共图书馆学龄前儿童(3-6 岁)阅读服务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学龄前儿童阅读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据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提出公共图书馆进行阅读服务的建议与策略。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必要性

1.1 学龄前儿童阅读的重要意义

早期阅读指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借助色彩、图像、声音、文字或借助成人生动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片为主的幼儿读本内容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6]。学龄前儿童时期,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大脑、感官器官、语言、思维等)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早期阅读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习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产生促进作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Heckman)依据“佩里学前教育项目”实验数据提出“赫克曼曲线”(见图1),发现对儿童越早进行早期教育,收到的回报率越高,其中学前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最高[7]。可见早期教育作为国家、民族精神发育的基本投资,对早期教育投资越早,整个国家、民族的投资回报率越高;而早期阅读作为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方式之一,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回报最高的教育方式。早期阅读对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发育、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观察力、注意力乃至儿童的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从大脑发育来看,人脑的信息约八成是通过视觉刺激获得的,而视觉刺激对幼儿的神经网络发展至关重要。学龄前儿童阅读能够对视觉起到刺激作用,并且儿童阅读时,左右大脑一起运动能加快大脑发育与成熟。从语言能力看,早期阅读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听、读、说等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从理解能力、观察力及注意力看,学龄前儿童阅读绝不仅仅是“读”,而是在读的同时,对其看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当学龄前儿童翱翔在阅读的海洋中时,注意力能够长时间集中,观察能力也会在阅读中逐渐得到提升。可见,早期阅读作为学龄前儿童教育最廉价的投资方式,不但促进其在语言、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还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应当得到家长、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重视,注重学龄前儿童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的培养。

图1 赫克曼教育投资回报率曲线图

1.2 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社会责任

公共图书馆作为保障公民阅读权利和阅读公平的社会机构,是除家庭、幼儿园外,进行儿童早期阅读服务的一个重要支点[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龄前儿童还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而“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义务教育的补充,应当肩负起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职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到:“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9]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指出:“公共图书馆负有支持儿童学会阅读、为他们推荐书籍和其他载体材料的特殊责任。”[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强调:“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11]而目前,不管是在强化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习惯、激发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还是在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方面,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都很薄弱,并无明确的服务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部分图书馆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较易开展的学龄群体(6/7 岁以上儿童)的服务上,明显忽略了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指导服务。美国公共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规划与角色确定》(Planning and Role Setting for Public Libraries)提到:“设立学龄前儿童学习指导中心是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角色之一,要向学龄前儿童打开学习的大门,鼓励、培养他们阅读与学习的兴趣。”[12]因此,学龄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必须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应履行资源提供者与阅读教育实施者的双重角色,以弥补家庭阅读教育的不足,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服务,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并为其终身阅读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早期阅读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的互动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儿童成长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阅读能力必然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与认知发展水平又是一个不断发展、质变的过程,早期阅读也会对其大脑、语言、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变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阅读指导服务的效果必然受儿童的身心发育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如图2所示)。

图2 儿童身心发育与阅读指导服务的关系图

2.1 早期阅读与学龄前儿童大脑发育的相互促进

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已完成成人大脑发育的90%,神经元以惊人速度建立连接,形成大量神经突触,神经突触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终生学习和适应变化能力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13]。在学龄前这一年龄段,儿童左、右半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有助于语言、文字、计算、画画、音乐等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学龄前儿童阅读时,会刺激大脑中视觉(Visual Sense)、认知(Cognition)、听觉(Auditory Sense)、语言(Linguistic)、语义理解(Semantics Understanding)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的某些区域形成“阅读脑”,“阅读脑”分为5 个区域:IFG、IPL、STG、MTG、T-o。“阅读脑”不同区域的功能不同,T-o(Temporo-orthographic)先对阅读资料进行识别(Visuo Orthographic Recognition),其他部分分别负责阅读资料中有关音韵的(Phonological)、语义的(Semantics)、句法的(Syntactic)、拼字的(Orthography)等信息的思维和想象,在此基础上理解并形成记忆[14]。学龄前儿童“阅读脑”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会经历图像阶段、词素阶段、正字法(确定可以正规使用的、正规书写并且语法符合规范的文字)阶段三个阶段;“阅读脑”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在家长或成人陪同下阅读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图”“话”“摸”书籍是帮助其“阅读脑”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且,适宜的“图”“话”“摸”书籍除了给学龄前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思维、想象环境外,还为其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15]。可见学龄前儿童大脑的快速发育决定其认知、听觉、视觉、语言等各部分大脑机能的快速发展,为学龄前儿童的早期阅读提供了条件与前提;而学龄前儿童阅读同样刺激视觉、听觉、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为“阅读脑”的快速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发育。

2.2 早期阅读与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相互促进

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包括:听的能力、读的能力以及说的能力。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多在大脑左侧。随着学龄前儿童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尤其是左半脑机能的快速发展,为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4 岁幼儿能听懂日常的对话,做出简单的回应,并能清楚地读出儿歌、童谣等;4-5 岁幼儿能够在群体中专注听与自身有关的信息,能够结合所处情景做出不同回应,并能够完整地叙述长篇故事;5-6 岁幼儿在集体中能够注意听讲,喜欢提出问题,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16]。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即听、读、说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学龄前儿童具备早期阅读的能力。学龄前儿童在成人的陪同与指导下反复阅读优秀的儿童书籍,不仅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养成,并随着时间的积累,在阅读中学到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子,逐渐能够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意义,促进语言能力提升;同时,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读写的态度倾向,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17]。可见,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早期阅读创造前提条件,而学龄前儿童通过大量阅读又能够促进自身听、读、说能力乃至语义理解能力的提高,如图3所示。

图3 早期阅读与语言能力提升的相互促进图

2.3 早期阅读与学龄前儿童感知发展的相互促进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过程的起始阶段,普莱尔有言:“感官的作用是一切心理发生的基础。”[18]列宁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向意识事实的转化。”[19]事物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产生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人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感觉。有研究指出,依靠视觉人类就可以获取认识世界所需全部信息的80%[20]。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紫、蓝、绿、黄、橙、红等色彩鲜艳的读物最容易引起学龄前儿童的视觉感觉[21]。学龄前儿童在感受世界的过程中,听觉和视觉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1000~4000 赫兹,所以,阅读服务提供的视听读物的声波频率最好在1000~4000 赫兹范围内。知觉是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理解性会帮助儿童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22]。虽然学龄前儿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较少,但在阅读过程中,读物提供的关于事物大小、形状、颜色等直观形象的感觉信息会通过儿童的大脑进行综合,形成关于读物中记述的事物的整体知觉信息;大脑同时会调用学龄前儿童以前的切身体会与实践经验,使学龄前儿童更迅速、更深刻地感知读物所表达的意图、所提供信息的要义,进而促进了大脑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3]。可见,学龄前儿童阅读与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笔者用图4揭示两者间的相互关系。阅读过程中,儿童总是倾向于把读物表达出的零散的感觉信息知觉为一个整体,即大脑能够通过知觉系统把读物信息所传达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主动而有意地选择某些信息作为知觉的对象,并把周围其他的信息作为知觉的背景,形成对读物信息的理解。

图4 学龄前儿童感知觉与早期阅读的相互促进图

2.4 早期阅读与学龄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相互促进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性以及初步抽象的概括性[24];具体表现为:3-4 岁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表象笼统、言语数量概括阶段,他们能够准确描述事物的形状、数量;4-6 岁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从言语数概括逐渐转向对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25]。思维活动是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核心与主体运动形式,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学龄前儿童阅读除了有助于语言、视觉、听觉等能力发展外,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影响。同时,思维能力的提升又会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好地理解读物信息。学龄前儿童在成人陪同下阅读读物,会不自觉地对反复读到的文本或看到的图画进行信息加工,并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产生联想。阅读过程就是促进大脑对读物信息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过程,使儿童的认识从读物信息的具体形象到本质抽象的复杂认识转变,也就是儿童会把外部的读物信息,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转化为内部心理认知的“内化”过程。阅读过程中学龄前儿童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动等方式感知读物信息,而这些信息会引导儿童思维的抽象与概括,同时,把所要接收的知识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连接,让新旧知识信息在头脑中融会贯通(见图5)。学龄前儿童随着早期阅读时间、阅读数量的累加会逐渐形成阅读联想思维,这对学龄前儿童思维的转化、智力的发展乃至逻辑思维的形成等具有促进作用。

图5 学龄前儿童思维与早期阅读的相互促进图

3 公共图书馆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视角与策略

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应发挥其所拥有的场所、资源、环境等优势来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符合其阅读需求的早期个性化服务。其中,激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与提升其阅读能力是公共图书馆进行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关键与难点。为此,本研究借鉴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理论(见图6),从馆藏建设、阅读指导、读者反馈三方视角对公共图书馆进行早期阅读服务提出以下建议与策略。

图6 阅读服务循环示意图

3.1 提供符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需求的馆藏资源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进行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公共图书馆在藏书方面要兼顾“量”“类”“质”需求。从“类”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应尽可能涵盖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绘本、科普、杂志、视听资料等类型的读物[26]。这些读物在内容深度上要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内容要浅显、直白。在“量”上,要数量充足,品种繁多。从“质”方面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既要迎合学龄前儿童的阅读需求,又要引领经典阅读潮流。而且,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视觉等方面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共图书馆尤其要为这一年龄段儿童提供益智类书籍以及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读本来激发其大脑、视觉、听觉发育。不论是“量”“类”还是“质”方面,藏书都要遵循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而且要有创意性、趣味性、益智性、启蒙性等特点。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电子阅读资源。这不仅能够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对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听觉发育起到刺激与促进作用。

3.2 基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特征的早期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公共图书馆科学地引导学龄前儿童读者选择读物,帮助其正确进行阅读和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帮助学龄前儿童掌握图书馆使用等服务工作[27]。由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公共图书馆为这一年龄段儿童提供的阅读指导服务还很欠缺。

3.2.1 学龄前儿童阅读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初步产生并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心理发育的变化,其阅读的特点和能力也会发展变化,因此,需要家长、幼儿教师、图书馆儿童阅读指导人员等认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阅读特点和能力,对不同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不同的阅读指导;这不仅关系到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能力、识字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发育,还会对其今后的学校教育、智力发展乃至身心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28]。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阅读服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坚持心理发育的“儿童本位”原则。所提供的阅读服务要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及心理需求相符,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早期阅读服务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其次,要注意服务的“潜移默化”影响。学龄前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该阶段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早期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规范自身的语调、发音、动作等,这将对学龄前儿童的后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阅读指导要具有“连接与传动”性。公共图书馆秉承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原则进行学龄前儿童阅读指导服务,要研究学龄前阅读服务与对儿童今后的服务之间的关系;把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服务作为基础,并把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成效传递给后续的服务,做到各年龄段读者服务的有效链接,即研究学龄前阅读指导服务的“连接与传动”。

3.2.2 开展促进身心发育的多种阅读活动

以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特征为前提,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阅读活动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阅读指导,这对学龄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养成、身心健康成长等有着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要开展以图画故事形式为主的故事会、电影展、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所具备的生动形象的特点更容易吸引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让学龄前儿童在故事的讲读中开拓眼界、增加见识、积累知识。在阅读活动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阅读指导时,要重视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环节,适当的主题提问与讨论可引导学龄前儿童去思考,将自身的联想、看法乃至感受通过语言的形式自我表达。这不仅能够提升阅读活动的活跃度,还有助于学龄前儿童自我思考能力、语言能力的提升。此外,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尔基曾将“游戏”看作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29]。公共图书馆可以巧妙地将游戏环节融入到阅读活动中。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对运动器官发育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其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形成。此外,还应注意阅读活动的系统性以及公益品牌效益建设。

3.2.3 依据身心发育特征开展分级阅读服务

分级阅读是根据儿童生理以及心理发育特征,有针对性、科学地为儿童提供其所需读本并指导他们阅读的一种阅读服务方法[30]。该方法最早源于西方国家,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美国的“从出生就阅读计划”、德国的“阅读度量尺计划”和韩国的“阅读起步计划”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分级阅读原则。《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指出:要“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体制,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31]国内有关分级阅读计划也随之展开,如苏州图书馆在2011年启动的“悦读宝贝计划”借鉴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为0-3 岁婴幼儿家庭发放“阅读大礼包”,礼包内包括婴幼儿读物、《亲子阅读》指导书、阅读成长尺、宣传册页[32]。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开展的“阅芽计划”同样也是国内分级阅读的典型实例。该计划为0-6 岁儿童提供不同年龄段的阅读书单以及阅读指导手册,在“阅芽计划”官方网站上详细介绍0-6 岁儿童书单以及阅读指导方法,并开发“阅芽计划”移动端APP,方便家长与儿童使用[33]。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分级阅读服务时,可以借鉴国内外成熟实例,为到馆的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提供相应的阅读书单及阅读指导手册。此外,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来对馆内图书进行分类摆放,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按学科体系来区分资源,忽视了学龄前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设立学前区、绘本读本区、亲子阅读区等各具特色的儿童阅读专栏来进行阅读指导。

3.3 收集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反馈信息并有效回应

阅读是从阅读感知(信息输入)为起点,经过阅读注意(信息检测)、阅读记忆(信息存贮)、阅读思维(信息加工),并以阅读创造(信息输出)为终点的过程[34]。学龄前儿童阅读的过程同样不是简单地接受、被动地反映的过程,而是一种能动参与、积极反馈的过程[35]。学龄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读本的情感(如:喜爱、无感、厌恶等)会通过个人表情或阅读行为来进行回应,而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服务时,往往会忽视对学龄前儿童阅读行为的考察。通过收集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反馈信息并进行回应,有利于馆员激发学龄前儿童持续的阅读积极性、掌握儿童的阅读情况。学龄前儿童的反馈作为下一轮“阅读循环圈”的开始,是对馆藏建设以及阅读指导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借阅系统分析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取向及喜好,来调整阅读指导服务策略;此外,公共图书馆可以深入调研,通过建立学龄前儿童档案,家长反馈渠道等途径来更好地了解馆藏资源的质与量、阅读指导等是否满足学龄前儿童的阅读需求及阅读偏好,以更有针对性地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早期阅读服务。

4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阅读越早,阅读时思维越复杂,对智力发展越有益。”公共图书馆作为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主要阵地之一,应遵循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规律,从学龄前儿童大脑发育、语言、感知、思维等方面来探讨早期阅读对其身心发育的影响和作用,依据身心发育规律来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儿童本位”的阅读指导。同时,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核心是馆员,因此加强馆员素质建设是公共图书馆顺利进行学龄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猜你喜欢
读物发育大脑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宝宝的大动作发育正常吗?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幼儿读物网络市场供应情况调查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