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圣谕广训》中所体现的满汉文化交融

2019-04-17 01:03冯小菊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交融

冯小菊

摘要:清朝的统治能够长达三百年,关键就在于清朝统治者能够“尊孔崇儒”,吸纳汉族文化的有益成分为自己所用。《圣谕广训》作为一部官修典籍,就很好的体现了满汉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方面的交融。

关键词:圣谕广训;满汉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历史上满、汉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缩影,汉族的发展影响了满族,满族的发展也影响了汉族。《圣谕广训》这部官修典籍就很好的体现了满汉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方面的交融。

《圣谕广训》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由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部分组成,主要为十六条。根据满汉文化的交融类别,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隆学校”“黜异端”“讲法律”“诫匿逃”“完钱粮”“联保甲”,这是从政治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出发,建立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第二类“重农桑”“尚节俭”“务本业”,这是从儒家学说所依从的农业文明基础出发,阐述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中心。第三类“敦孝弟”“笃宗族”“和乡党”“明礼让”“训子弟”“息诬告”“解雠忿”,这是从儒家伦理学说的根本出发,建立家庭、宗族与社会性的伦理纲常。

一、满汉文化在政治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满族在进入中原后,对学习汉族文化还是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进行过激烈的争辩,最终在康熙帝的带领下,踏上尊孔崇儒的道路。雍正帝始终贯彻其政策,《圣谕广训》在刊书并宣教、完备制度与法律方面都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融。

(一)刊书并宣教

满族入关之初,没有文书,仅仅翻译了些儒家经典以供需要。进入中原后,满汉杂居,交流愈甚,先后有《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等官修典籍的刊印,这些书籍一经刊印,清朝政府便运用政治权力使之广为刊行,在全国推行宣讲,“每月派觉罗二人以为督教之官”,并使之成为考试之内容。

(二)完善教育制度,法律体系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雍正帝的“隆学校以端士习”,强调“士为四民之首”,使士端士习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又说“然学校之隆,故在司教者有整齐严肃之规”,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即下令“士子有不遵规制、干犯宪章者,教官即行申报学臣,学臣即将本生褫革治罪”,雍正帝还解除了抑制书院的禁令,公开明令直省省城设立书院;还建立了宗室官学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使得满人渐渐推崇汉族文化,增强了满汉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黜异端以崇正学”是说除去邪教,崇仰儒家经典。邪教皆是“左道惑众”“师巫邪术”,应该立法,使“禁民为非,导民为善”。有律条称“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若他人传造私有妖书隐藏不送官者仗一百、徒三年”。满族在入关之前,基本上只信仰萨满教,入关后,大部分人不信仰萨满教,改信佛教和藏传佛教,体现了满汉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讲法律以儆愚顽”“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都是国家律例,使民“勿以恶小可为,有一恶即有一法以相治;勿以罪轻可玩,有一罪即有一律以相惩”。满族在东北时,只有口头法、习惯法,而没有成文法,更不论细法、小法。建立政权后,仿照明朝设置律例馆,进一步推行严刑峻法,全面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统治。

二、满汉文化在经济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一)重视农业的发展

满族在东北时,以渔猎兼少许农耕为主要经济形态,进入中原后,受汉族的影响,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以“重农桑”为主要经济形态:“天子亲耕,后亲桑”,并劝诫官僚“勿夺民时,勿防民事,浮惰者惩之,勤苦者劳之”。甚至有律文“凡故意毁伐树木稼穑者,计所毁之物即为赃准窃盗论照窃盗定罪,免刺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这都是从儒家学说所依从的农业文明基础出发,阐述满族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中心:重农桑。

(二)提倡节俭爱惜财物

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勤俭乃持家之本”“礼,与其奢也,宁俭”,雍正帝也说“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尚节俭,则“富者不至于贫,贫者可至于富,安居乐业,含哺鼓腹”。满汉之间的这种提倡节俭爱惜财物的经济品德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使民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业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也离不开社会,“上天生民,必各付一业,使为立身之本”,士农工商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业,顺应天道,这也体现了满汉文化在经济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三、满汉文化在社会伦理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社会伦理包括家庭宗族伦理和社会交往方面的伦理。“敦孝弟”“笃宗族”“训子弟”即是家庭宗族方面的伦理纲常;“和乡党”“明礼让”“息诬告”“解雠忿”则是社会交往方面的伦理纲常。满族本身的伦理纲常与华夏族的伦理纲常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

(一)家庭宗族方面的伦理纲常

《圣谕十六条》以孝悌作为开端,实因孝乃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人伦。“百善孝为先”“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句。满族有尊重和敬爱老人的传统美德,努尔哈赤曾下旨规定:“晚辈敬谨之礼,要尊敬长辈,在途中忽然相遇时,如果骑马,要下马叩头,让路通过。在设宴时,要从坐着的地方站起叩首”。而汉族的孝则是博大的,不仅包括敬老,还有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传宗接代等内容。

“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能为孝子、悌弟,然后在田野为循良之民,在行间为忠勇之士”,由孝而起,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终于忠,从孝子到良人良友顺民忠臣,满族统治者将中华民族的孝道、儒家的伦理纲常运用的淋漓尽致。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但仍然不改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社会的本质,整个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仍然是家庭、宗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现在《圣谕广训》中就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训子弟以禁非为”。这些伦理道德简言之就是孝悌忠义,是人伦,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交往方面的伦理纲常

社会交往方面的伦理纲常无非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圣谕广训》就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而入关前的满族“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以致后来出兵都欣然前往,曰“抢西边”,一点“礼”的意识都没有。但到后来清朝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真正地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倡导家族和睦、邻里和谐、乡党亲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降低家族间、邻里间、乡党间对簿公堂的可能性。历代以来各个王朝都是“息争讼”,面对大量民间纠纷,康熙年间就倡导民间调解或自行和解。对于宗族间的纠纷,主要是按照家法、族规进行调解处理。对于邻里间的纠纷,则通过纠纷当事双方各自邀请街邻、亲友、长辈或乡绅名士出面说和、调停。对于乡党间的纠纷,一般由里甲长、乡约来主持调解。不过对于伤人死人之类的事件都有懲罚的,《大清律》有文:“凡共殴致死,下手者绞,元谋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余人俱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在清代,满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单方面的,是双向的;同时,一个民族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间,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一切优秀的、先进的东西,并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个民族才能发展强盛,才能在世界上立足,才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参考文献:

[1]《圣谕广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天从朝臣工奏议》卷上《王文奎条陈时事表》.

[3]《孟子·梁惠王上》.

[4]周振鹤.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交融
情境交融的概率统计问题
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浅析小说《春香》的主仆关系
真美
鸡尾酒与音乐艺术的交融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宗教交融 古建遗珍 汇聚地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疯狂与前卫的交融 巴塞罗那发现艺术的极致表达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