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琉璃宫史》中“中国”形象的真实性

2019-04-17 01:03赵彩军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形象真实性缅甸

赵彩军

摘要:从表面上看,《琉璃宫史》中涉及“中国”的描写要么具有较多的神幻色彩,要么夸大了缅甸在中缅两国力量对比中的实力,但如果对书中所出现的5种对“中国”的称呼进行分析,找出其所对应的朝代或政权,并解开神幻与夸大的外衣,回到历史现场,就会发现:虽然阿奴律陀王即位前,书中的“中国”形象虚幻与真实相互交织,但阿奴律陀即位后的整个历史时期,书中的“中国”形象都是真实的。

关键词:琉璃宫史;缅甸;“中国”形象;真实性

关于《琉璃宫史》中的“中国”形象问题,厦门大学张旭东老师在《试论<琉璃宫史>中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中写道:“《琉璃宫史》中有关中国的描述反映出缅甸古代王朝对中国形象‘真实和‘虚幻的认知:中国是一个强大、富有和人口众多的国家,缅甸与中国一样伟大,缅甸并不惧怕中国。”[1]阅读《琉璃宫史》后就会发现,张旭东老师的总结十分精辟,但为何书中会认为缅甸与中国一样伟大呢?书中的“中国”是真实的中国吗?

一、阿奴律陀王即位前的“中国”形象:虚幻与真实相互交织

《琉璃宫史》中对“中国”的称呼共有5种,但阿奴律陀王即位前(1018年以前)(1)就出现了4种,这4种称呼分别出现在书中的4个小节中:(2)

(一)至那国(Sein.Pji)(3),书中在描述缅甸宫廷仪仗用品时写道:“三种鼓是印度的宫廷鼓、至那国的圆鼓、缅甸的长鼓”,[2](P41)将“至那国的圆鼓”列为宫廷仪仗用品,表明古代的缅甸知道自己东北边有一个名为“至那”的国家。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原文化对缅甸的影响。

(二)妙香至那国(Gandhalari Tain:Sein.Pji),公元前6世纪“中天竺释迦族系的阿毕罗阇王首建太公国”一节中写道:“在名为僧伽夏罗塔的太公国的末代君王本那加罗阇王在位期间,遭到来自妙香至那国的德佑德业人的侵扰,僧伽夏罗塔太公国随之式微…”[2](P89)公元前6世纪,中国尚处于春秋时期,连现在的云南地区也尚未见诸史籍,并且根据缅甸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太公城的历史也并没有那么早,当地发现的碑铭上的文字均是 10 世纪以后北印度使用的文字。[3]因此,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一记载是虚幻的。

(三)妙香国(Gandhalari Tain:),“骠绍梯王”一节在描写骠绍梯王的身世时,否定了骠绍梯为龙蛋所生,也就否定了与骠绍梯同胞所生的一枚青蛋漂到妙香国,生出的女子成了妙香国王后的这一传说。[2](113-114)“三个龙蛋”的故事虽然是传说,在书中也被否定(被否定的原因将另文阐述),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缅甸知道自己与“中国”在种族渊源上的关系。

(四)德佑国(Tajou Pji),“继恩师罗西姜王之后骠绍梯王即位”一节在描述骠绍梯王在位期间所做的12件大事时写道:“一件是:十亿以上的德佑军队到达国内的憍赏弥城之际,国王率象马大军御驾亲征。”[2](P118)骠绍梯王(167-242年)在位时正值中国三国时期,其间,诸葛亮于225年南征。如果书中所载的骠绍梯在位年代属实,那么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很可能反映了诸葛亮南征的情况。成书于1225年的《诸蕃志》记载:“蒲甘国…国有诸葛武侯庙…”[4](P36)这说明诸葛亮在缅甸有着深远影响。

二、元缅战争前的“中国”:与缅甸实力相当,并和平相处的妙香德佑国

阿奴律陀王即位后至元缅战争前(1018-1281年)这一时期,书中涉及“中国”的共有5个小节,皆称“中国”为“妙香德佑国(Gandhalari Tain:Tajou Pji)”,其中有两个小节描述了蒲甘国的疆域,两个小节中均写道:“…北与又称为妙香国的德佑国相接…”[2](P162, P172)有3个小节涉及到“妙香德佑国”的佛牙,“阿罗汉长老自直通来到蒲甘”一节中,阿罗汉长老对阿奴律陀王谈到:“在第三次佛经结集时…佛陀的左下牙从羯陵伽国被送到了锡兰岛,为历代锡兰国王所供奉;左上牙由称作妙香国的德佑国历代君主所供奉”。[2](P143)“阿奴律陀王赴妙香德佑国迎取佛牙”和“阿朗悉都王”两节中则分别记载了两位国王赴“妙香德佑国”迎取佛牙的情况。“阿奴律陀迎取佛牙”一节的大概内容为:“阿奴律陀率7200万大军到达德佑国后,德佑乌底勃瓦(即:德佑国君主)紧闭城门,拒阿奴律陀于城外,并认为7200万大军乃区区小数,不足介意。受到冷落与轻视后,阿奴律陀便派手下勇士于夜间潜入乌底勃瓦的寝宫,在乌底勃瓦身上划了三道白线,并在墙上写下‘再如此无礼,则三道白线即刀落之处的文字。还让江喜陀用神鞭猛抽德佑人信奉的月天神像,月天神像因疼痛大呼。乌底勃瓦看到身上的白线和墙上的字,大惊。之后又听到月天的呼喊声,乌底勃瓦和妙香德佑国民众皆惊恐异常。这时,乌底勃瓦才携带大批礼物,在大臣们簇拥下来见阿奴律陀。阿奴律陀道明来意后,乌底勃瓦表示‘如佛牙愿巡幸贵国,只管迎去。从此两位国王相处交谈融洽亲密。在阿奴律陀向佛牙虔诚礼拜而佛牙不愿随其前往缅甸之后,阿奴律陀便嘱托妙香德佑国国师:请每日做好斋饭,供奉佛牙。随后,两位国王愉快亲切地话别。”[2](P147-150)阿朗悉都王迎取佛牙时,则两国关系明显变得更好了。阿朗悉都抵达后,乌底勃瓦便携重礼相迎,两位国王亲切交谈。阿朗悉都道明来意后,乌底勃瓦便与其一起祈求佛牙巡幸缅甸,但仍佛牙不愿随阿朗悉都前往缅甸。于是乌底勃瓦又赠送了许多礼物与其话别。[2](P182)

根据书中以上事件发生的年代,以及有关“中国”的内容,可以断定,“妙香德佑国”指的是大理国(937-1094年,1096-1253年)。书中的记载虽带有神幻色彩,并且事件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书中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两国关系的真实状况——有摩擦,但以和平友好为主。这是由地缘政治决定的,邻国之间难免有冲突,但由于大理国处于崛起的蒲甘国与宋朝之间,需要同蒲甘国保持友好關系,以防止两面受敌;同样,蒲甘国也处于大理国与南方时叛时降的孟人政权中间,也需要同大理国搞好关系。再加上两国实力相当,保持友好是两国最明智的选择。中国的史料也证实了两国之间的这种关系,《宋会要辑稿》中写道:“高宗绍兴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136年),大理、蒲甘国表贡方物。”[4](P31)而两国关系如果不友好的话,是不会一起向宋朝“朝贡”的。

同时,书中的描写也反映出蒲甘国与大理国在宗教文化上的交流。蒲甘国对大理国的宗教信仰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大理国信奉月天。月天即大势至菩萨,而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两者在造型上极为接近,很容易混淆。当时大理国普遍信奉阿嵯耶观音(俗称“细腰观音”),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缅甸人很可能将阿嵯耶观音误认为月天(大势至菩萨)。考古发掘和其他缅甸史籍中的描述也表明古代缅甸与南诏大理国在宗教文化上的交流。在对骠国古城室利差呾罗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一尊与阿嵯耶观音造型十分相似的观音造像。[5]《新蒲甘史》在描述蒲甘时期的阿利僧时写道:“那些阿利僧不穿褐色的僧袍,却像崩龙和德佑僧侣一样,穿着蓝黑色、深黑色的僧袍,并留着齐肩长发。”[6]这说明蒲甘前期的阿利教与南诏大理国的密宗佛教有着密切联系。

三、元缅战争后的“中国”:与缅甸实力相当,并频繁交战的德佑国

从元缅战争开始,《琉璃宫史》中对“中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妙香德佑国”变为了“德佑国”,称呼中不再有“妙香”的前缀。(4)这可能是由于缅甸人知道以前的妙香德佑国(大理国)已经灭亡,因此去除了“妙香”这一前缀,但对这一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此外,书中涉及两国关系描写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由前一个时期的佛教文化交流变为了频繁的战争。当然,这与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忽必烈平大理后,西南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包括此后的明清两代,中原王朝开始与缅甸直接接触,双方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按理来说,在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中原王朝时,缅甸古代王朝应该会心怀畏惧,但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并非如此。例如,1558年,莽应龙征服清迈后,召见清迈王时说道:“别说是小小清迈,就算是德佑国乌底勃瓦,也休想抵挡住朕的进攻!”[2](P489)如果说这只是莽应龙威胁敌方的伎俩,是在夸大其词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一条记录就能充分说明缅甸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1562年,缅军向北部那些依附于德佑国的土司进军。众土司抵挡不住,便派出使者向德佑乌底勃瓦求援,但使者被缅军截获,搜出的信件上写道:“唯有乌底勃瓦尽速派出援兵,臣等方能免为敌方之奴。”看完信上的内容,缅军将领彬尼亚德拉对缅王太子说道:“吾等若是囚禁使臣,倒好像是惧怕德佑乌底勃瓦一般,不如将使臣释放,让他去孟赛(即:昆明)向孟赛侯、德佑乌底勃瓦报告,这才显得我方有实力、有谋略。”缅王太子便放了土司的使者,任其前往孟赛。[2](P501)

那么,在面对强大的中原王朝时,缅甸古代王朝为何认为自己有着与“中国”一样强大的实力呢?这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由于缅文直到11世纪才开始出现,因此,缅甸对“中国”较为“确切”的记载是从对“妙香德佑国”(大理国)的记载开始的。前文已经说明,蒲甘时期,大理国国力与缅甸相当。此外,由于蒲甘国与宋朝之间隔着大理国,因此,缅甸无法确切知道宋朝的实力,也无法将中原的朝代更迭弄清楚。在缅甸人的心中,大理国就是“中国”,实力仅与其相当,所以在元朝要求蒲甘纳贡归附,两国间的冲突无法避免时,蒲甘才敢先发制人,主动出击。

其次,16世纪中后期明缅战争爆发时,正值明朝实力衰退,而东吁王朝崛起之时,再加上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防御重心不可能放在西南。因此,即使在可以活捉莽应龙的情况下,明朝廷也只要求云南地方政府维持现状,不要将事态扩大。1576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给云南巡抚的信就表明了这一态度:“滇中自从嘉靖以来,屡婴多故。其初皆起于甚微,而其祸乃至于不可解。穷荒绝徼之外,得其地不可耕也,得其民不可使也,而空费财力以事无益,使无辜之民肝脑涂地。不仁哉。今仗大略抚定,造福于远人多矣。此后惟一务安静,严禁军卫有司,毋贪小利,逞小怨,以骚动夷情,则可以高枕卧治矣。”[7]明朝廷的这一态度使得东吁王朝得寸进尺,最终东吁成为明朝廷尾大不掉的劲敌。

而清缅战争时期,虽正值“康乾盛世”,但如上文所述,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不可能在西南投入太多力量,而清廷所面对的是正值巅峰并投入全部力量的贡榜王朝。因此,在地区力量对比上,缅甸并不亚于清廷。再加上清廷“不谙缅情”,战争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也正是因为在与明清两朝的战争中并未落入下风,因此,书中才认为缅甸有着与“中国”相当的实力。

最后,书中之所以认为“缅甸与中国一样伟大”,可以说双方翻译的“功劳”功不可没。书中记载了1795年乾隆皇帝派往缅甸的使团带给缅王孟陨的国书:“…现吾依古例,选立颙琰为皇太子…即将即位…缅甸与乌底国(即:清朝)已结为盟国,请将颙琰当作亲弟弟、亲儿子一般,在一切大小事宜上加以照拂。”[8](P76)书中也记载了孟陨回复清廷的国书:“…缅甸与乌底国互为盟国,两国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亲密无间。吾日夜祈祷,祝愿两国在所有轮回中都能像现世一样互帮互助…吾与吾之王储将怀着良好的祝愿,待乌底颙琰如同亲弟弟、亲儿子一般,在一切事宜上加以照拂。”[8](P76-77)

但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同一年,乾隆皇帝在给孟陨的敕谕中却写道:“…尔缅甸国王孟陨,僻居炎徼,荣并藩封,守职贡以争先,每赆琛之毕献…”[4](P681)很显然,乾隆和孟陨都被骗了。乾隆认为孟陨“荣并藩封,守职贡以争先,每赆琛之毕献”,而孟陨则以为乾隆将缅甸当作盟国,并请求孟陨“将颙琰当作亲弟弟、亲儿子一般,加以照拂”。

四、结语

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演进,《琉璃宫史》中的“中国”形象是从“虚幻与真实互相交织”而逐渐走向真实的。阿奴律陀即位前(1018年以前),书中对“中国”的4种称呼,我们很难确定其所指代的朝代或政权,其中的个别事件很可能是“虚幻”的。阿奴律陀即位后至元缅战争前(1018-1281年),书中的“妙香德佑国”指的是与蒲甘国实力相当的大理国,两国之间虽偶有摩擦,但以和平友好为主,并在宗教文化上有着交流。元缅战争以后(1281年以后),书中的“德佑国”指的是元明清三朝。但在面对强大的元明清三朝时,缅甸古代王朝依然认为缅甸与“中国”一样伟大,缅甸并不惧怕“中国”,并敢于在双方的战争中主动出击。这在中国的角度上看,这是不可思议的、是自欺欺人。但如果结合“元缅战争前,蒲甘国对‘中国的认知局限(认为大理国就是‘中国,实力仅与其相当)”、“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无法在西南投入太多力量,在地区力量对比上,缅甸并不亚于‘中国”以及“双方翻译的欺骗”这三点来看,就会发现书中的“中国”形象是真实的。

注释:

这一时间是《琉璃宫史》中记载的阿奴律陀王即位的时间,史学界一般认为阿奴律陀王在位时间为1044-1077年。后文中的时间如未作特别说明,均为《琉璃宫史》中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琉璃宫史》中译本中,公元前543年佛祖涅槃后,“众国王分佛陀舍利起塔供奉”一节中的“妙香国”(Gandhala.Pji)并非中国的妙香佛国(大理国),而是古印度的犍陀罗,鉴于中译本中后来出现的“妙香国”是指“大理国”,因此,此处译为“妙香国”应该是译者的疏漏。

缅甸语中对中国的古称为“Sein.”(音“盛”),但这个词实际上是由巴梵语“si.na.”=“cina”一词连读之后演变而来,为了便于理解,并反映其词源,此处将其译为“至那”。

但有一处除外,缅历921年(公历1559年)缅军进攻卡随城时,缅军将领彬尼亚德拉在发给卡随土司的通牒中称:“…休说是小小的卡随城,就是妙香德佑国乌底勃瓦的城镇,只要吾王举兵,亦无不克…”详情参见:(缅)琉璃宫史[M].仰光:萨都基书局,2008年,第498页。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试论《琉璃宫史》中对中国形象的认知[J].南洋问题研究,2008(04):74-81.

[2](缅)琉璃宫史(三卷本)[M].仰光:萨都基书局,2008.

[3](英)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译.缅甸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3页.

[4]余定邦,黃重言.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缅)大史(上卷)[M].仰光:雅别书局,2006年,第128页后附插图(图6).

[6](缅)乌北校注.新蒲甘史[M].仰光:色古曲曲出版社,2016年,第104页.

[7]张居正.张太岳集.答滇抚王毅菴论夷情戒多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30页.

[8](缅)琉璃宫史(五六卷合订本)[M].仰光:雅别书局,2015.

猜你喜欢
形象真实性缅甸
广告的真实性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