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2019-04-17 12:57卢喜宏袁可万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卢喜宏 袁可 万强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办高职院校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新办高职院校如何在县域城镇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走“校地融合,协同共生”的发展思路,提高县域内新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脱离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盲目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县域经济发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13-02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2018-2022年中国工业4.0和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需要人才支撑,无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基础。服务国家新时期一系列战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定位应越来越要往下沉,需要走向基础,服务基层。县域内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可持续发展好,走“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是办好学校的路子。

一、融县域发展,谋顶层设计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单一,工业弱,教育、医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民生需求大,高职院校要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顶层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于区域范围内的发展定位目标,更好的融入县域发展。

1.法人治理结构。目前,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为公办和民办。对公办而言,办学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会就是最高决策机构;而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者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为根本。县域内的民办学校可以通过依靠办学机制体制的灵活,寻求符合自身,又能办学充满活力的决策机制,对学校发展十分有利。如本课题研究的样本对象之一,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由董事会、党委会、行政领导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决策制度”是一种创新,适合于本校的发展。

2.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含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规模定位、服务定位、专业发展定位、学校发展定位等构成。定位的设计应从大量的调研入手,全方位组织力量覆盖区域内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或商会组织、典型家庭、各行业劳动代表,从现状到需求再到愿景,通过问卷、采访、座谈等方式收集调研素材。对调研素材要加以统计、归类、总结提炼形成办学定位的方案。

3.办学指导思想和“一训三风”。“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指南针,制定指导思想要结合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的追求,具有服务区域特色的内涵来制定。“一训三风”的建设有利于总揽学校的大政方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勇气。良好的“一训三风”,会形成全校上下通力协作,师生团结奋进的局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育人环境。

二、政校企协同,共建生态链

县域高校发展依靠政校企协同,要相互依存,主动作为建立共生发展生态链。学校适当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校县(市)共生发展战略,不与一般高校同质发展,是决定县域高校能否健康、顺利成长的前提。[1]

1.打通协同通道。政府通过举办论坛、商会展览、调研考察等形式建立政校企的联动机制;学校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科研立项等方式邀请政府部门领导、企业领导、企业技术工程师到校开设讲座以及参与到学校横向科研课题中,建立政校企的交流机制。企业通过产品发布、技术升级改造、员工培训、人才招聘等形式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政、校、企各自分别承担的联动、交流、合作的机制打通协同发展的通道,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生态链。

2.学校主动谋划生态链。政校企共生发展的生态链形成,关键在于学校要主动作为,以自身发展需要为中心,寻求与政府的合作,为政府调研、咨询提供服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支持服务、员工培训。主动向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奖补等方面对接,使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中;向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性材料、能工巧匠、优秀企业文化等方面对接,融入到学校里的相关专业建设、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按“双向需求、互补共赢”的原则培育共生发展生态链。

三、规范办学行为,开明开放发展

1.规范办学,制度先行。学校的治理,制度是基石,现代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制度是关键,新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是根本,制度文化决定新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调研样本院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的具体做法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认真梳理,形成台账;统筹推进、严格审查。学院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各系部同时制定配套工作制度、流程、规程等,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学院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学院顶层设计问诊把脉,对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办法广泛地征求意见,做到严谨、科学、民主。

制度建设历经调研、起草、意见征求、修订、审定、院务委员会讨论集体决策等完整的流程和程序,保证了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制度的建立,使得学校管理有秩、建设有序、教学有章、实训有规、学生有律、后勤有制、安全有法、资金有度、人才有奖、运行有方、逾规有矩。[2]

2.走出去请进来开放办学。学校要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内开展讲座或培训,内容全面覆盖学校的顶层设计、现代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前景、教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手段、专业建设、质量建设、质量诊改、信息化教育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根据内容及受众对象采用相对集中和指定集中开展,学校安排固定统一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现新知识、新理念、新行情进校。

3.抓内涵抓质量促发展。教学质量是事关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学校始终处于社会和市场竞争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参与这种竞争的根本要求。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竞争的基础是质量。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狠抓内涵发展是保证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和学校生存的根本。

学校要积极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督导工作制度,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质量跟踪、监控、反馈,积极提出改进工作建议;对教师上课督导实行“全覆盖、重检查”的听课制度,听课督导结果进行评分、统计分析;实行教学情况定期通通报制度;建立定期教學检查制度,坚持每学期进行课前、半期、期末三次重点教学检查,检查内容涉及教师备课情况,推进课程改革情况,课程建设情况,主要查看教学基本文件、说课、授课、查阅教学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每期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和管理的意见建议;实行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制度;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开展毕业生质量及企业调研;坚持每年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和学生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公布满意度调查结果;邀请权威机构做社会第三方评价,将第三方评价数据结果引入学校质量诊改工作中。

教学常规狠抓学生听课记录和作业、实训管理、三期教学检查、资格证书获取、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就业等工作,实现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监督实现提高内涵建设,抓质量助推学校发展。

县域高校的发展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融入区域发展需求,落实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制定完善符合高校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目标:为县域所需培养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研究,为县域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为县域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并推动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县域高校发展之路[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02).

[2]王文潇.三河聚海 育人利物[N].中国教育报,2016-11-16(12).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