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隐性课程中对幼儿园小班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方法

2019-04-17 09:00孙慧
赢未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品德教育小班

孙慧

摘 要:自古以来,道德品质就被认为是一种人类精神上的自我约束规则。幼儿园生活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起点,它标志着幼儿的社会属性逐渐形成,幼儿的生活环境逐渐从家庭过渡到了社会。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之中,幼儿的品德逐渐开始形成。笔者作为一名小班幼儿教师,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认为在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德育教育的正式课程外,还要让幼儿在学习环境中习得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也能够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本文初步探究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利用一些浅显的“隐性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隐性课程;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时,总书记将“德”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幼儿会通过不同途径的耳濡目染养成自己的品德习惯。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在《学校的德育环境》一文中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由此可见,隐性课程教育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理念也越发的多元化,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理念——散养。殊不知,在“散养”理念下,受到家长过度宠爱、隔代溺爱的幼儿在小班入园后经常出现攻击他人、抢夺他人玩具等行为,这便说明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一旦缺乏品德教育,就难免导致其自我中心意识过度,规则意识差。体现了在小班阶段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在小班时期进入集体生活之后,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识初步发展,内在秩序感和外在规则意识也日臻成熟。从理论上分析,幼儿此时需要教师通过不同课程的外在力量来帮助他们发展辨别是非的能力,来告诉他们哪一种行为是正确的、有礼貌的,哪一种行为是不具备良好德性的。幼儿能力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 家园合作建立良好环境,注重社会性隐性课程,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幼儿期是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黄金时期。模仿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3岁左右的小班幼儿尤其喜欢对日常环境中最为熟悉的人、事、物进行模仿。家长和教师则成为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由此看来,幼儿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的最主要因素。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要以家园合作为良好契机,通过家园合作,使家庭成为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重要环境。对此,一定要做到家园品德教育观念一致,不仅让幼儿在幼儿园接受良好环境氛围的隐性课程,而且使家长也成为隐性课程的教育者和监督者。这就要求家长也起到榜样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带来的影响。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必须要家园一致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统一教育观,要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成长的表率。

二 使幼儿在每一日的生活中建立良好习惯,接受观念性隐性课程,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的每一日生活皆渗透着教育。我们要在幼儿小班时的每一日生活中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通过规则为幼儿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便是幼儿阶段最为重要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的和潜在的,对幼儿一生发展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从长度还是从广度上看,都是深远且深刻的。

幼儿进入小班,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还好似一张白纸。此时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言传身教就是幼儿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要为幼儿树立起良好的品德榜样,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身作则,要经常在幼儿面前使用“谢謝”“请”等礼貌用语,让幼儿时刻处在良好的模仿内容中,这样才有利于小班幼儿的品德学习,使小班幼儿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另外,针对入园初期的幼儿,一定要将品德教育体现在学习生活的以下环节之中,我们将其纳为隐性课程:

1.入园环节:教师指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老师早上好,并向老师鞠躬。

2.晨间活动:以谈话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十分钟品德教育。

3.盥洗入厕:教师随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和上厕所,不推挤不加队。

4.区域活动:选择活动区之前教师提好品德要求,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合作分享、互相帮助。

5.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推搡。

6.进餐环节:指导幼儿知感恩、懂礼仪,拿到饭菜时要说“谢谢”。

增强小班幼儿的品德意识就是要在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中慢慢渗透教育元素,经过这样的渗透,自我中心意识强的幼儿也能够尝试与同伴和谐相处并交流合作。

三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打造物质性隐性课程,帮助幼儿巩固品德习惯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主体建筑、幼儿园设施、幼儿园绿化设计作为物质性的隐性课程资源,组成了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教师也应在教室内创设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幼儿的关系,来诱发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

为了激励幼儿,教师必须提前设置隐性环境,做好充足的物质性准备。例如,教师在教室环境的创设上,可以制作文明用语的提示,以此打造物质性的隐性课程,还可以制作“品德评比墙”,将其作为主题教育墙面,以此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奖励性强化,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在幼儿使用了礼貌用语、做了乐于助人的事或者遵守了一定的秩序之后,教师可以夸奖、赞赏他们,以小红花作为奖励,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与关注,引导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以此激励和正向引导幼儿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这样给予幼儿物质性的奖励,属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可以将幼儿在品德方面的进步通过具体的形象体现出来,让幼儿具体地感知,让幼儿直接地体验到进步的乐趣。

最后,隐性课程所包含的元素广泛而又复杂,其在幼儿园阶段的有效实施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品德教育的时机,善于利用非教育活动的隐性课程,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其中,多用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的方法,促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以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合格公民为已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品德教育小班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