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为基、指导为翼的作文教学法刍议

2019-04-18 09:26佘一清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事物笔者微信

佘一清

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应当沉下心来,努力让学生做到“知道写什么”“知道怎么写”这两个基本点。事实证明,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对于从面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了“素材为基,指导为翼”的作文教学思路,在此进行一个总结,以求教于同行。

一、素材为基,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有一位资深的老教师曾这样说:中考作文复习时,学生总抱怨,怎么没有什么好写的呢?对初中生来说,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事实也确实如此,初中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面临的第一难题,就是手上拿着笔,眼睛看着纸,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如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高度的“注意”,只有学生的目光集中于某一事物时,这一事物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说说身边的人与事。

对身边的人与事的关注,是写作灵感的源泉。身边的事与人看起来平凡,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并且去说说身边的人与事时,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发现身边的人与事及其背后的意义时,往往就会产生写作动机。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描述,这个描述的机制设计成每周两次早读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描述。具体由全班学生提前酝酿,第二天随机喊学生说,每次喊2-3个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确定一个主题。比如说有一次以“我的微信或QQ名”为主题,让学生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解释自己微信或QQ名的意义(如果还没有微信或QQ的,则可以想象),这个话题学生兴趣非凡,且名称通常都是学生精心选择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效果非常好。有一个学生解释“随风起舞”时说:“风起于自然,无形却有感,于风中舞蹈,取自然之景,抒心中之意。”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表述非常具有诗意美。

2.说说眼前的风景。

风景非单指自然风景,而泛指一切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思考的事物。以“风景”一词指代,意在让学生在面对生活事物时,能够心中有所感、有所思,如此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对于学生写作时笔下有物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一学生在描述小区内一位侍弄盆景的爷爷时直说其“仙风道骨”,与盆景“相映成趣”,而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个成语用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平常用起来非常生涩的成语,此时在表述者与评价者的口中变得非常自然,也成就了学生作文中的锦绣佳句。

二、指导为翼,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诚然,日常的基于素材的“说”由于时间较短,与“文”的要求还存在一段差距,而完全让学生重复说,也无法达到笔下有文的程度,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作文教学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整体性、层级性思维能力,实行目标调控、碰壁点拨、反馈校正、微格操作,将能力的养成落实在具体的训练之中。那教师的指导如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关键不在于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写作要求,而在于学生能对已有素材的感悟进行适当延伸,以将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放大、拉长,形成一篇文章。实践表明,这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学生原有思想进行延伸”的思路,对于解决“怎么写”的问题非常有效。

在上面的例子中,让学生有机会专门对自己的微信或QQ号有深入的思考与梳理,学生心中就有了一颗写作的种子。引导学生对这颗种子浇水、施肥,那么它是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

还是“随风起舞”的例子,笔者就引导所有学生一起思考:如果想以此为作文题材,我们可以如何进行延伸思考呢?学生经过一阵热议之后提出的见解令人感觉新奇:有学生提出,应当紧扣“风”与“舞”二字及其联系进行阐述;有学生认为,应当重点写其中的“人”与“风”的关系,并且阐述人随风舞的意义所在;也有学生认为,应当想得远一些,想想作为与他人聊天的工具,当以虚拟的名字出现在对方面前时,这是什么样的心理需要……

研究学生的这些发言可以发现,他们实际上并非不会写,而是写作的火苗没有被点燃,当写作的题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时,他们的想法就可以变成优美的文章,“怎么写”的问题就迎刃而 解了。

三、基翼结合,走向作文有效写作的途径

当然,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是面向“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的结合的。让基与翼结合,也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抓住学生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的契機,让学生基于话题畅所欲言,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重点帮学生做好三个工作:一是拓宽视野,即不要将写作的视野约束在话题本身,而应当适当延伸;二是寻找素材,让学生在描述话题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引经据典;三是组织语言,即要用优美的、合乎逻辑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通常情况下,做到以上几点,学生在写作时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的作文指导,不一定要完全指向中考,如果过于强调中考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的思维空间容易被约束,而在过于逼仄的思维环境下,学生要想写出好作文,是非常困难的。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育研究室; 244000)

猜你喜欢
事物笔者微信
美好的事物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奇妙事物用心看
微信
微信
微信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