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技术在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2019-04-19 10:53张航利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7期
关键词:稻壳白对虾亚硝酸盐

高 峰 杨 洁 张航利

小温棚土池养殖模式又称如东温棚养殖模式,该地区从2005年开始搭建温棚养殖豆蟹,刚开始几年由于养殖数量不多,很多人都赚钱,后随着养殖面积增加,豆蟹养殖利润开始降低,甚至出现亏本。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有人开始尝试在棚内养殖南美白对虾,并取得成功。小温棚土池养殖一般小棚面积在400~500m2,长40~50m,宽约10m,塘深0.7~1.2m,池塘坡度45°,池壁铺设塑料薄膜,棚顶覆盖透光塑料薄膜。在江浙等地每年可养殖2~3茬,3-6月为春虾,8-12月为秋虾,出虾错开养殖高峰期,可增加养殖利润。

小温棚养殖模式近年来获得较大成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为例,养殖中后期需要大量换水,而养殖产生含有大量残饵、动物代谢物等的养殖废水,养殖户一般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界水体中,养殖废水的无规律排放直接导致了周边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近几年,对虾养殖成功率开始出现下降,当地的一些养殖户已经认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根据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降低土地、水资源、能源、蛋白质等要求的养殖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创建了许多有效的养殖技术,包括循环用水养殖系统、环保型饲料,培育无特定病原虾、抗特定病原对虾品系,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等。 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能够改善养殖水体,促进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生态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异养微生物为主体,经生物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有机质、无机物、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而形成的絮状物。由于养殖水体中异养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足及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源,因此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合理的添加有益菌和碳源,例如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提高水体中的碳氮比,从而促进水体中异养微生物的生长;利用异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转化为细菌自身成分,大量的异养微生物、残余饵料、生物残体相互聚集逐渐形成絮团再被养殖生物摄食、消化吸收,如此循环来维持水体环境的稳定。生物絮团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既能解决水产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増加产量的技术手段。生物絮团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斑节对虾等的养殖。本研究主要通过添加稻壳粉和芽孢杆菌将生物絮团技术运用到南美白对虾小温棚土池养殖中,研究整个养殖周期内生物絮团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池塘水质的影响。以期探讨和优化生物絮团技术在小温棚养殖模式中的应用,为完善养殖实用技术,优化养殖工艺,实现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养殖实验池为8个面积约600m2的小温棚,长63m,宽9.5m,池深80~120cm,池塘以泥土做底质,顶部及四周用塑料薄膜包裹处理,进排水系统及微孔增氧设施齐全。水源取自河道水,经简单过滤处理后,流经进水闸门100目过滤网注入土池。实验所用南美白对虾苗种均经本地淡化后使用,选取活力好,健康的个体,对虾平均体长(0.94±0.042)cm,平均体重(0.0031±0.0002)g。虾苗的投放密度5万尾/池,下塘前在塘角围一小角,适量加盐暂养,防止淡化不彻底,方便小虾苗下塘后集中投饲、管理,以提高虾苗成活率。饲料选用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41%,实验所用稻壳粉为加工的100目稻壳粉。

1.2 实验设计

实验设4个处理组:

1.稻壳粉+芽孢杆菌组:向池塘中添加稻壳粉与芽孢杆菌;

2.稻壳粉组:向池塘中添加稻壳粉;

3.芽孢杆菌组:向池塘中添加芽孢杆菌;

4.对照组:稻壳粉与芽孢杆菌均未添加。

其中,芽孢杆菌引入浓度为1.0×104cfu/mL,放苗前4天添加芽孢杆菌培菌,连续添加两次,以后每5天添加一次。将稻壳粉经曝晒处理后,按1g/m3的量添加,每5天添加一次。每个处理组设2个平行。

1.3 实验管理

每日沿塘边一周均匀投喂三次,投饲率为2%~5%,投饲量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投饵后检查食台残饵剩余情况,并根据残饵情况调整投饲量)。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适时调水和改底,同时底部微孔增氧24小时运行,以确保水体溶氧充足。养殖时间2018年4月20日-6月29日,实验周期70天。

1.4 水质指标的测定

试验开始后,每隔7天采集一次水样,取水量2L,采样时间为上午10:00左右。水样采集方法为“五点法”,即在池塘中央和4个拐角处各设1个采样点,取各点的混合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定。测定指标为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COD。水样采集后带回实验室分析,各项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均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添加芽孢杆菌与稻壳粉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各组产量、饵料系数、存活率如下表所示:稻壳粉+芽孢杆菌组的产量(323.75㎏/池)和成活率(51.8%)均最高,对照组的产量和成活率最低。稻壳粉+芽孢杆菌组饵料系数最低(0.98),对照组饵料系数最高。

处理组 产量(kg/池) 饵料系数 成活率(%)稻壳粉+菌 323.75 0.98 51.8稻壳粉 289.38 1.05 46.3菌303.13 1.02 48.5对照 280 1.12 44.8

2.2 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对对虾池塘水质的影响

实验期间各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COD变化分别见图1、图2、图3。

图1 各处理组氨氮变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前期氨氮浓度逐渐上升明显,在35天时达到峰值0.89mg/L,之后下降。稻壳粉组、芽孢杆菌组和稻壳粉+芽孢杆菌组氨氮浓度在养殖过程中没有出现较高峰值,在0.18~0.55mg/L的较低浓度范围内波动。实验结果显示添加稻壳粉和芽孢杆菌的处理组在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变化较小,未出现较高的氨氮浓度。

图2 各处理组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组亚硝酸盐氮前期呈上升趋势,养殖49天后在0.38~0.68mg/L范围内波动。实验结果显示,稻壳粉组亚硝酸盐氮浓度较高。

如图3所示,前期各处理组COD呈上升趋势,42天左右达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养殖过程中,稻壳粉组和稻壳粉+芽孢杆菌组的COD分别较芽孢杆菌组和对照组高。实验结果显示,添加了稻壳粉的两个处理组COD较对应的未添加的处理组高,使用芽孢杆菌组的两个处理组COD较对应未使用的处理组低。

3 讨论

3.1 添加芽孢杆菌与稻壳粉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生物絮团中含有大量细菌和藻类等有益微生物,其中部分微生物胞外可分泌物如寡聚糖等物质,寡聚糖等可提高养殖动物的非特异免疫力,减少养殖动物的发病率,提高养殖产量。养殖动物消化道内的芽孢杆菌在养殖动物的生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内芽孢杆菌可以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促进养殖动物体内消化酶的活性,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养殖产量。肠道内的芽孢杆菌可通过分泌抑菌物质等方法对其它肠道菌群产生拮抗作用,改善养殖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动物存活率。 本实验中芽孢杆菌直接添加到池塘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的处理组(芽孢杆菌和稻壳粉+芽孢杆菌组)饵料系数比对照组降低,存活率和产量比对照组提高。本实验中添加稻壳粉和芽孢杆菌的池塘中稻壳粉吸附菌类、藻类等微生物后形成生物絮团被对虾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天然饵料的作用,这可能是添加稻壳粉和芽孢杆菌饵料系数降低的原因。

图3 各处理组COD变化

3.2 添加芽孢杆菌与稻壳粉对虾塘水质的影响

水体中的芽孢杆菌能够分泌多种强活性的酶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降解和转化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残饵、粪便、养殖动物残体等),并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起到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可有效降低对虾池塘中的氨氮浓度,其中稻壳粉+芽孢杆菌组的效果最好,显示稻壳粉与芽孢杆菌对降解氨氮的协同作用,表明芽孢杆菌对降低虾池氨氮浓度具有明显效果。本实验前期,添加芽孢杆菌的处理组亚硝酸盐氮浓度较低,显示了芽孢杆菌对亚硝酸盐氮的降解作用。实验后期各处理组亚硝酸盐氮浓度均较高,可能是因为养殖周期较长,随着投饵量的增加、对虾代谢增强,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积累速度较快,芽孢杆菌对亚硝酸盐氮的降解受到了限制。

水体中的芽孢杆菌能够分泌多种强活性的酶类,降解和转化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COD。本实验中,芽孢杆菌添加组池塘中的COD较低也证实这一结论。

4 小结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能够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果。其中同时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处理组的饵料系数最低,存活率和产量最高,养殖效果优于对照组和分别单独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的处理组。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对虾池水质有改善作用:可有效降低南美白对虾池塘中的氨氮含量;养殖前期对亚硝酸盐氮也有一定降解作用;添加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水体的 COD。因此,在池塘水体中共同添加芽孢杆菌和稻壳粉后,稻壳粉会与芽孢杆菌产生协同作用,形成生物絮团利于对虾生长,改善池塘水质和提高对虾产量。

猜你喜欢
稻壳白对虾亚硝酸盐
稻壳兴衰史
堆积燃烧清洗稻壳制备SiO2特性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技术
高位池亚硝酸盐防控
扮演一天稻壳猫
吃剩饭剩菜真的会致癌吗?
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