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的动态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9-04-19 03:54法义滨张东平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产率旅游业要素

法义滨,张东平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芜湖 241002;2.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旅游业是融合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促进社会资源整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内容也在逐渐丰富,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旅游收入已经超过40亿元,国内游客达到了44亿人次,极大推动了社会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模式、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影响,旅游业发展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较低的投入—产出效率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客观评价旅游业发展的动态效率,比较不同地区行业效率差异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点与发展模式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这也导致全国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存在着异质性问题,国内学者关于旅游资源效率也进行较多探讨。吴旭晓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认我国旅游业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在旅游发展、旅游创收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金春雨、王伟强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对不同地区的旅游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旅游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发达地区普遍处于生产有效状态,而欠发达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效率下降[2]。方叶林等人认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效率表现出明显的时期与地域差异,在不同发展阶段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在交替变化,东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3]。魏婕等人对2000-2013年旅游效率评价的研究中指出,旅游业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行业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中西部地区的效率波动变化更为频繁[4]。龚艳等人认为旅游资源效率呈现出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长江下游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为旅游创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5]。刘玉丽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对省际旅游效率进行了比较,认为省际旅游业发展效率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仍然表现出省际间以及地区间的效率差异[6]。任丹丹认为国内一线城市是我国旅客的重要集散地,以效率大小及变化频率构建了旅游效率评价体系,系统比较了城市旅游资源效率的发展差异[7]。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受到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旅游产业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拟借助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2016年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以考察样本期间内各地区旅游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发展水平以及造成效率变化的主要成因。

二、旅游业发展动态效率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一)评价方法介绍——Malmquist指数法

旅游业是依托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形成的特殊产业,旅游资源的利用通常会受到地域或者季节的限制,这也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在对旅游业进行效率评价时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Malmquist指数借助面板数据对变量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动态测评,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旅游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指数可以考察效率变化的背后机制,从而更加客观的反映出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效率的现存问题,这也是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旅游业效率评价的重要原因。此外,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与生产技术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后文中将给予进一步说明。

(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一般而言,旅游资源投入主要包括人财物等方面,旅游产出除了企业的营业利润外还包括社会效益,这一部分通常可以用企业创税衡量,表1给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表1 旅游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本文构建的旅游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共包含两级指标,投入指标分别从基础条件、资本与劳动投入三方面测量,产出指标从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衡量。

三、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旅游业效率评价

(一)全国旅游资源效率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2016年间我国31省区旅游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测量,表2反映的是样本期间内旅游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总体变化情况:

表2 2006-2016年间旅游资源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结果

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生产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下同。

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技术效率反映的是旅游企业对行业发展所需技术的运用能力,而生产技术变化通常又被称为技术进步,即旅游企业技术革新的能力。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是技术效率变化的两个方面,前者通常是指在不考虑规模效应的前提下旅游企业的技术水平,后者主要反映的是旅游企业资源投入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地方的旅游需求。由表5可知,2006-2017年间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不理想,全要素生产率仅在2009-2011与2012-2014年间处于上升期,其他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均处于效率衰退期,2014-2016年间均处于0.9以下,说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对比各分解指数可以看到,2006-2013年间技术效率的变化较为平稳,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在2012-2013年降至样本期最低点,2012-2013年以后技术效率开始逐渐上升,在2014-2015年间技术效率变化出现了峰值,说明这段时期企业运用现有技术能力在不断提升,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期性,在2012-2013年以前,技术进步变化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即这段期间旅游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在不断提升,而2012-2013年以后技术进步变化呈现出直线下降,并且在2014-2015年跌至样本期最低点,说明这段时期旅游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始逐渐下降,创新增速有所放缓。对比技术效率与生产技术的数值可以发现,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大部分时期都在1以上,即技术效率总体上处于有效状态,而生产技术在大部分时期在1以下,效率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对比生产技术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2006-2016年间两者基本上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不过在2007-2010年与2011-2014年受到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较生产技术变化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从这一结果可知,生产技术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间歇性与时期性。分析原因在于,生产技术的提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影响旅游业经营模式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营业收入起着根本性作用;不过,旅游资源具有空间稳定性的特征,旅游资源形成后在短时期内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从而导致旅游业对新兴技术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就解释了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较弱的现象。

(二)省际旅游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为了进一步比较省际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旅游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趋势,表3给出了各省区旅游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截面情况:

表3 2006-2016年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

从表3中可以看到,2006-2016年间,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为0.849,大部分省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小于1,仅有上海、甘肃、青海、宁夏与新疆五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说明我国省际间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衰退期,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效率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这与我国旅游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着密切关系。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外出旅游才逐渐成为居民的日常消费内容,但是为了快速提升行业竞争力,各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往往表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园林式、山水式旅游在各省区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也导致游客容易出现观光疲劳,进而失去旅游兴趣,从而导致旅游资源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出现效率下降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形成原因,表4给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指数:

表4 我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值结果

从表4可知,各分解指数中除了生产技术小于1外,技术效率及其分解值均大于1,说明省际间旅游业发展普遍面临技术创新的问题。具体比较各地区情况可知,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分解值大于1的省区以东部居多,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均处于1以下,生产技术变化大于1的省区在三大地区的分布都相对较少。技术效率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并且无论是企业对技术的消化能力还是资源的开发能力都有助于综合效率的提升,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则是东部省区普遍面临的问题。中部省区技术效率与生产技术普遍较低,在技术创新、技术消化以及资源开发方面都表现出效率不足的问题。西部省区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的省区的纯技术效率也相对较高,甘肃、青海与宁夏的生产技术变化也大于1,这三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处于上升阶段。从上述结果来看,技术效率变化对东部旅游业效率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而生产技术变化则是影响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中部旅游业普遍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技术创新不足与消化能力较弱共同导致了这一问题的产生。西部技术效率变化与生产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注意部分省区存在着较为严重规模效率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得出以下结论:2006-2016年间全国旅游业综合效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较低是造成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数的变化来看,生产技术变化也是导致各省区综合效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技术效率与生产技术都处于较低水平。

(一)注重旅游业发展模式创新,培养新型旅游消费热点

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经营模式的创新,各省区要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基础上,推动旅游业产业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消费者的偏好热点,逐渐改变传统经营理念,推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旅游产品组合,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进入农村地区,在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开发与农村建设,培训“旅游+农业”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旅游产业与农村发展的协调互补。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服务

中部地区工业历史发展悠久,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也主要围绕着工业形成,在产业转型背景下,转变传统粗放模式是中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尤其对于山西、黑龙江等传统重工业省份,要下大力气推进产业改革,充分发挥优质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优势,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渐提高地方的旅游供给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景区的维护力度,不断完善景区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优质旅游景点。

猜你喜欢
生产率旅游业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