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不满表达分析的汉语“感叹句”研究

2019-04-19 03:54罗黎丽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感叹句语速语气

罗黎丽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感叹句通常被定义为是主要表达情感、并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1]。但我们实际上很难判断一个句子是主要表达情感还是主要表达意义,因为有些句子有可能既表情又表意,而且表达的是很强烈的情。大量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除了所谓的感叹句可以表达强烈情感,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也可以表达强烈情感。那么感叹句的本质是什么?感叹句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有何区别?笔者长期教授本科《现代汉语》,受句类教学之困,希望通过下面的研究揭示感叹句的本质,推动汉语研究。

因为感叹句表达强烈情感,所以为了弄清楚感叹句的本质,我们需要分析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表达不同强度的情感。人类的情感很丰富,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不满属于消极情感。日常交际中,不满宣泄有强有弱,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分析人们表达强烈不满的方式来揭示感叹句的本质。

过去有关感叹句的研究基本使用来自书面的语料,因为成人会话内容受隐私保护,无法追踪录音。但书面语料不能反映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况。为得到真实的,能反映语言系统的口语语料,我们对主要调查对象炘奕的日常会话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录音。炘奕是一名五周岁儿童,说普通话。除主要调查对象炘奕外,调查还涉及他的玩伴——九个五周岁的儿童。语料收集注意到了时段、场景、活动内容。时段分布均衡,场景多样,避免场景单一重复而不能反映儿童言语交际的全貌,活动内容基本涵盖儿童的日常活动。笔者总共采集了300多小时的音频材料,然后从中选择转写了时长约120小时的音频材料,共45万字,五周岁儿童的语料有18万字,收集五周岁儿童表不满的语例有1289例。对五周岁儿童表不满的语料进行系统分析后,我们发现儿童不满的内容有不满事物的性质、状态,不满他人言语内容、方式、态度,不满他人行动。不满他人行动,如不满行动的数量、范围、程度、时间、空间、结果、方式等。与此相应的,就有了不满的多种表达方式。

仅使用语义手段而无其他标记的,我们称之为无标记的不满表达。使用语音、词汇、语法等手段、带标记的,我们称之为有标记的不满表达。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儿童不满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

一、五周岁儿童不满的表达方式

(一)通过陈述不如意的事态或他人的不利言行,表达不满。

例1.Q涛涛,我在看书,他用金箍棒打扰我看书。

例2.X你老让我吃这么多!

例3.X总是在这里搞我搞我搞我!

例4.X啊,我的洞被你,我的油洞被你踩脏啦!

例5.X啧!看你,搞那样啦!

1.无标记的不满表达。通过使用陈述句陈述不如意的事态或他人的不利言行来表达不满,这是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方式,经常表达低量级的不满。在这一表达方式中,说话人仅依靠语义手段,使用贬损义动词就能表达不满。如例1,说话人通过贬损义动词“打扰”可以向听话人传递他的情感状态,听话人则可以通过贬损义动词“打扰”识别说话人的情感状态。例句中出现的“打扰”、“搞”、“踩”都属于贬损义动词。

2.有标记的不满表达。在陈述不如意状态或他人不利言行的基础上,可通过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增加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增加表不满的语气词、增加副词、词语重复等手段来表达强烈不满。如例2-例5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使用表不满话语标记“你看”,表不满的语气词“啧”、“哼”,使用副词“老”、“总是”和词语重叠等。说话人语气语调生硬、音量增大、语速加快,是因为说话人感受到强烈不满时,往往情绪失控,失控的结果就是语气语调、音量、语速发生异常。事物不适量、言行不适量容易引发说话人的强烈不满,例2、例3副词“老”和“总是”以及动词“搞”重叠使用表达了说话人对他人不适量行为的强烈不满。

(二)使用带负面评价义的词语表达对事物及对他人的否定态度,或使用带有负面评价义的名词指称对方,表达对对方的厌恶和不满。

例6.X太脏了!

例7.X很臭诶!

例8.X太少了!太少了!太少了!

例9.X诶,他抢我的东西!那么大胆!

例10.X一点都不勇敢!

例11.X这么不大方!

例12.X哼!小气鬼!

例13.X你看,你这个臭小子!

1.无标记的不满表达。说话人使用带否定评价义的词语表达对事物及对他人的否定态度,或使用带有否定评价义的名词指称对方,表达对对方的厌恶和不满。例9,X陈述完“他抢我的东西”已可以表示不满,接着再通过一句“那么大胆”否定他人行为,是进一步表示对他人的不满。而例11,说话人用“不大方”表达对他人行为的否定,他通过否定评价义的词语“不大方”向听话人传递他的情感状态,听话人也可以通过带否定评价义的词语“不大方”识别他的情感状态。

2.有标记的不满表达。在否定他人不利言行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增加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增加表不满的语气词、增加副词、词语重复等手段来表达强烈不满。如例6-例13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使用表不满话语标记“你看”,表不满的语气词“啧、哼”,使用副词“太”“很”等,代副词“这么”“那么”等。“太”“很”是程度副词,“这么”“那么”是相当于程度副词的代词。说话人使用程度副词,表达对他人品性超出常规,事物性质、状态不合常规的强烈不满。

(三)对不如意事件的致使者使用“都是你”、“就是你”、“都怪你”等词语,认为责任在他而不再己。

例14.X哎呀,主要是你——。

例15.X不一样,你看,都是你!

例16.X怪你!谁叫你去看一下!

1.无标记的不满表达。仅使用带有责怪义的词语表达不满。其实无论是对不如意事件的致使者使用否定性评价,还是使用“都是你”、“就是你”、“都怪你”等词语,认为责任在他而不在己,都已经违反礼貌原则。说话人直接对他人进行指责,毫无顾忌,说明说话人对对方抱有强烈的不满。

2.有标记的不满表达。在责怪他人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增加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增加表不满的语气词等手段表达强烈不满。例14-16,说话人的语气都相当生硬。例14,使用了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哎呀”。

(四)使用无疑而问的句子表达否定意见和态度。

例17.X不学本领又关你什么事啊?

例18.X你做动作,我才能知道怎么召唤啊。不然我怎么知道啊,哈?

例19.X我还没吃东西就睡啦?哼!还没吃东西就睡了?

例20.X不要!拿什么拿,拿什么拿,拿什么拿?不要啦!

1.无标记的不满表达。通过使用无疑而问的句子表达不满。无疑而问的问句多隐含有说话人认为“某种行为不合情理,是错的”这一意义,因此人们经常使用无疑而问表达否定意见和态度,宣泄不满。正常的问句是有疑而问,但说话人表不满的问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这违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如例20,说话人反复逼问,但实际上并没打算让对方说明需要拿什么,因为问话前后,说话人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要拿”。语言交际本是你一言我一语。使用无疑而问的句子,使对方面对问话,无从回答,不能接话。让对方丧失会话权、无话可说而难堪,这本身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说话人用这样的方式威胁对方面子,说明说话人对对方抱有强烈的不满。

2.有标记的不满表达。通过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增加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增加表不满的语气词等手段表达强烈不满。例17-例20,说话人的语气相当生硬。例19还带上了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哼”。例19和例20通过多次重复问话,表达强烈不满。

(五)要求他人停止或改变不如意行为或要求他人实施补偿。

例21.X哇,住手!欺负人家,欺负人家不讲理。

例22.X太吵了!别吵啦!别吵了好不好?好想让爸爸钓到鱼啊。

例23.X啊,啧!你帮我拼!刚刚才拼好的,然后你就把它坐坏了。你帮我拼!

例24.X好,你要把全部橡皮泥给我!谁叫你刚刚刚刚搞了我摔了一跤!

例25.X哎呀,你去捡,你去捡!

1.无标记的不满表达。说话人通过直接要求他人停止或改变不如意行为或要求他人实施补偿来表达强烈不满,或者施加威胁警告、驱逐来表达极度不满。

陈述他人的不利言行,对他人不利言行进行否定性评价,错误归因,责难训斥他人,对他人面子的威胁逐渐增大,前面四种表达方式还只是期待他人承认并改正错误,而第五种则直接要求他人停止或改变不如意行为或要求他人实施补偿,说话人使用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宣泄心中强烈不满。在此基础上,说话人再施加威胁警告或驱逐,则表明说话人已极度不满,如例26和例27:

例26.X那你再这样,我打哭你!

例27.X滚出去!下去,下去,你下去!

2.有标记的不满表达。在要求他人停止或改变不如意行为、要求他人实施补偿的基础上,使用生硬的语气语调、提高音量(重音)、加快语速、增加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增加表不满的语气词等手段。例21-例25语气相当生硬。例21、例23、例25分别带上了表不满的话语标记“哇”“啧”“哎呀”。

(六)通过不合作行为表达不满,包括拒绝回应、拒绝交往、不认同、不允许、不服从等。

例28.X不给你进!……你,我我我现在不给你睡觉!

M我把空调关了,我去妈妈房间睡。

X还去那边?不给你!……等下你说话又不算话。……不给你进,也不给你睡!

M不给我睡,我就拿个大枕头走呗。

X走也不许走!

……

M把水拿过来。

X不拿!

例29.X不要跟你说话!你总是会那样!你看,你把我的这个白虎金刚,都是你搞的!还容易拼吗?

1.无标记的不满表达。说话人通过不合作行为表达强烈不满。例28,睡觉时间,X的妈妈不让X去小朋友家玩。X因为要求不能实现,便通过一系列不合作行为表达他对妈妈的不满。例29,X说“不要跟你说话”是以拒绝交往表达对小朋友的不满,后面紧接着的话都在责斥小朋友把他的玩具弄坏了。会话双方能持续交际的前提是双方必须合作,说话人明确表示不合作,表明说话人极度不满。

2.有标记的不满表达。通过不合作行为表达不满,都伴随生硬的语气语调。

二、五周岁儿童不满表达的特点

(一)不满表达方式多样

因他人的不利行为而感到不满,继而产生交际意图——向听话人表达不满、希望他人能停止不利行为,然后借助语言向听话人传递他的交际意图,这是人类不满言语行为的交际模式。说话人为实现交际意图,必须用语言向他人描述已存在的不利行为,表达自己对该行为性质的看法,告知他人该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进行错误归因,然后要求他人改变或做出赔偿。在言语交际上,便产生了多样的不满表达方式。不利行为影响小,不满宣泄通常止于低量级的不满表达。不利行为影响大,或者说话人认为不利行为影响大,那么说话人就会综合上述多种方式宣泄不满。与成人不满的表达模式相比较[2],儿童不满表达基本符合成人的表达习惯,表明儿童正在经历语言社会化,通过观察模仿成人的交际,学会按照社会的标准说话做事。

(二)不满表达方式不同,不满表达力度不同

从陈述不利行为到否定评价、责斥、责令、威胁警告、抵制排斥,对他人的面子威胁逐渐加大,宣泄不满的力度也逐渐加大。陈述他人不利行为对他人面子威胁最小,不满量级也最小。不满量级最高的,一种是以威胁警告要求他人停止不利行为或做出赔偿,一种是无法改变他人之后对他人的抵制和排斥。儿童可以根据不利行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影响大小,根据交际目的,选择具体的表达方式。

(三)同一表达方式,不满表达力度也有不同

成人情感表达可借助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句法手段和修辞手段[3],儿童基本掌握成人情感表达的手段。同一种表达方式的不满力度有差别,仅使用语义手段,即无标志的不满表达形式,不满力度最小,使用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句法手段、修辞手段可增强不满表达的力度。

三、讨论

下面,我们结合儿童的不满表达方式来讨论感叹句的本质。

例29.

例30中A、B、C句都属于不满表达中的第一种方式。A句,他人言语动作不合行为规范,说话人仅使用贬损义动词“拽”表达不满,语气相对于B句和C句要和缓,因为说话人不满量级较低,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音高、音量、语速未发生明显改变。B句,他人言语动作不合行为规范,且数量超量,说话人使用贬损义动词“拽”、频度副词“老是”向听话人表达了强烈不满,希望听话人停止不利行为。与A句不同,他人“超量”的不利行为令说话人情绪失控,说话人的音高、音量、语速因此发生很大变化。和B句一样,C句也表达强烈不满,不同的是,C句多了语气词,而B句没有语气词。通过分析,我们看到C句表不满和A句、B句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特别是B句和C句,差别只在有无语气词。

例31.

根据目前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例31中似乎只有B句才属于真正的感叹句。他们的理由是,B主要表达情感并且表达强烈情感,B句中的语气词和副词是表达强烈情感的标志。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A、B、C、D、E是不满表达的不同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以使用语音等手段表达强烈不满。比较A、B,我们发现B使用了语气词和副词,A“你老是吵我看书啊!”(同例30的C句)也使用了语气词和副词。B是他人品性不合社会评价标准,程度超量,引发说话人强烈不满。A是他人言语动作不合社会行为规范,数量超量,引发说话人强烈不满。A、B都表示强烈不满,都可以带语气词和副词。它们表达的意图一样,语气词的性质一样,副词都表“超量”。研究者们主观地把带语气词、副词的否定评价划为感叹句,认为“你太没礼貌了!”主要表达情感并表达强烈情感,因此是感叹句,而把“你老是吵我看书啊!”排除在外,笔者认为这种区分完全没有意义。从不满表达的量度来看,B句的不满量度也不是最高的,E句明显比B句高。而如果限定专门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才是感叹句,那么专门用于表达强烈情感只是少数几个叹词,如哼!啊!哇!很显然我们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只是这寥寥几个叹词。

徐杰认为,根据感情的强弱,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分别归为“强感句”和“弱感句”[4]。受此启发,根据有没有情感,我们把句子分为情感句和零情感句。带有强烈情感的叫强式情感句,情感很弱,弱到没有,不带有情感或者情感不明显的句子叫零情感句。儿童不满表达中,陈述他人不利行为、对他人进行否定评价属于陈述句范畴,责问他人属于疑问句范畴,责令、威胁警告属于祈使句范畴,且各种不满表达方式都有能够表达强烈情感的手段。所以,只要是表达强烈的情感,无论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都可以属于强式情感句。这样一来,感叹句就不再是一个区别于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独立句类了。所谓的“感叹句”,它表达强烈情感,只是情感句的一种。如下图所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根据有无情感可分为情感句弱式他拽我头发。(情绪未失控,语气、语调、语速未发生明显变化)强式他老是拽我头发!你为什么老是拽我头发?不要拽我头发了!再拽我告老师!零情感句(情绪稳定,语气、语调和语速平缓)他去超市。你什么时候去超市?你去看电影,他去超市。

表达情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一种语言的研究理应揭示出这种语言是如何表达情感的[5]。摆脱“感叹句”的概念限制后,研究者可以探讨更多语言与情感的内容,研究什么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情感,人们如何表达强烈的情感,使用了哪些手段,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识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和态度等。

猜你喜欢
感叹句语速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辩论赛之语速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感叹句
语气不对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注意说话的语气
我有话要说
感叹句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