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前演讲全方位探析

2019-04-19 01:36丁丽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情趣思维能力素养

一、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缘由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语言能力中读和写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能力中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中阶段,不愿主动积极发言,课堂上也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倡“大语文教育”。他主张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这种“大语文教育”思想是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观点不谋而合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进行了语文课前演讲的实践探索,尝试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结合生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锻炼互动交流思想的能力,在思想交流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课前演讲的具体实施

1.设定演讲主题

学生年级不同,他们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就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能力层次设定贴近学生生活的演讲主题,才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初一学生尚处于故事期,因此可以安排幽默故事分享的内容,激发学生演讲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可以安排好书推荐分享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培养审美情趣。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思想观点,可以安排新闻评论、名人名言分享等演讲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这样由易到难、丰富多样的主题设定会让学生产生兴趣,觉得课前演讲并不难,更有信心去准备演讲。学生在由易到难的演讲过程中,得到了语言能力的训练,轻松愉悦地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语文素养。

2.制作演讲手册

教师每个学期准备好一本演讲手册,做好演讲手册的封面,并且印好演讲手册每一页的格式。

演讲的内容要有叙述,也要有评论。比如新闻评论的演讲手册格式,包含两个部分:新闻记述、新闻评论。好书推荐分享的演讲手册的格式,包含这样几个部分:书名、作者、推荐者、内容简介、推荐理由。

书名:

作者:       推荐者:

内容简介:(150字左右)

推荐理由:(200字左右)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演讲前把稿子按格式写好。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评论分析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发展,并且学生会更加清楚演讲的模式,既有讲述,也有评论。运用演讲手册,借助图表格式帮助学生完成演讲稿,可以让学生理清演讲思路。

3.安排全员参与

为了让更多地同学有锻炼演讲的机会,笔者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按照学号轮流,全体参与演讲。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地把演讲手册交给下一位演讲的同学。这样安排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同学们会觉得自己是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会更加认真地去准备。同学们拿到演讲手册后,会翻看前面同学的演讲稿作为参考。认真地按照格式去准备演讲稿,这样全员参与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

4.运用PPT演讲

学生运用电脑幻灯片的多媒体脱稿演讲,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让同学们更好地记住各类信息,确切地理解演讲内容,并且激发同学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学推荐了《导盲犬迪克》这本书。他制作了一个PPT,呈现了这本书的封面、插图以及文中精彩的语句,还配了一段音乐。这位同学结合PPT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推荐理由,非常直观而生动。听了他的演讲后,同学们纷纷在课后借读这本书。

运用多媒体演讲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取得较好的演讲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互动评论交流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可以对演讲者进行评论,说说他演讲的优点、不足和建议,同学们也可以对演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同学们听了《蓝色海豚岛》的推荐以后,就有人举手提问说:“这么多野狗在荒岛上,女孩一个人,怎么能应对呢?”演讲者说:“她不跟野狗硬拼,而是智斗,她驯服了受伤的野狗,救活了受伤的小海獭,她的机智和善良,让她能应对各种困难。”也有同学评论说:“我喜欢看这种冒险的故事,我曾经看过《鲁滨逊漂流记》,我觉得这个女孩也像鲁滨逊一样坚强而勇敢。”通过这样的互动,同学们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印象,也更加激发了同学们阅读此书的兴趣。在互动交流中,同学们提问回答,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演讲者锻炼了从容应对提问和评论的能力。

6.师生共同评分

课前演讲可以设置竞争机制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演讲结束,评论互动后,先由老师来打基础分,然后结合同学点评的数量,共同得出分数。比如老师打分是八分,点评的学生数量是四个,那么这个学生的得分是8.4分。用这样的打分形式,可以让学生更认真积极的准备,可以激发其他同学评论的热情,锻炼同学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师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和打分,指出其优点,并表扬;也指出其不足,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让同学们的优点得到充分肯定,让同学们对演讲更有信心。也能让同学们改正自己演讲时的不足,在下一次演讲时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前演讲对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益处

1.“听”“说”结合,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听”的能力,二是“说”的能力。

课前演讲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听演讲的过程中学会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把主要内容提炼出来,并且思考其含义,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前演讲能锻炼学生“说”的能力,通过事先的准备,老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反复训练,学生能做到演讲时语言表达流畅,声音响亮,举止神态自然大方。学生演讲时讲述并评论互动的方式,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了学生在公共场合和他人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交流的能力。

2.分析评论,锻炼思维能力

劳厄曾经说:“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讲新闻或者介绍书本并评论时,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对于新闻,对于书本中的人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观点碰撞中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新闻演讲时,有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新闻:在距离期中考试还有3天的时候,江苏徐州的一个女童在家中服农药自杀,她在遗言中说使她看不到希望的人,正是她的父母,父母会因她的成绩不好而经常打骂她,她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选择一死了之。同学的评论是: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父母哪怕一句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希望和温暖。对于这则新闻,同学们纷纷发表议论,有人认为现在父母只注重成绩,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错误的。也有人认为新闻中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不能因为受到父母的打骂教育就要去跳楼,而是应该珍惜生命。还有同学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父母应该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要让孩子看到希望,受到鼓励。孩子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这次新闻讲评非常精彩,全班有将近20位同学举手发言评论,同学们各持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辩论的场面。

学生在评论演讲的过程中,锻炼了评价议论的能力,锻炼了以事例来阐明观点的能力,这为日后写议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评论互动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思想交流。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两个人就都有两种思想了。”所以课前演讲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分析评论交流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熏陶引导,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比如学生在新闻讲评时讲到了这样一个新闻:杭州滨江江边公园里,大片“粉黛”草被游人踩踏。学生评论说:“我觉得这些游客在欣赏风景时破坏风景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我们喜欢这里的风景,也要爱护这里的风景。只有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了,才能够创造出更美的环境。”我引导其他同学发表自己对这个新闻的看法。一位同学评论说:“一个人希望自己能拍出美丽的照片,但是也要让自己的行为表现美。真正的美丽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心灵美。”还有同学说:“我也看到过类似的在旅游景点摘花、刻字这样破坏环境的新闻,这种破环坏境来炫耀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丑陋的。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素质。”新闻事件是反映生活的,生活中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学生讲评新闻,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其实也展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并且做出了自己的审美选择,这种正向的审美情趣的引导对于学生是有好处的。在课前演讲的训练中,可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交流思想,提升文化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困难的儿童,它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的手段。”可见,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唤起思想。课前演讲,要求学生课前去阅读各种书籍、报纸,这个过程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好书推荐分享,会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美好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在阅读分享中交流思想,提升了文化修养。

四、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反思

课前演讲让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阅读课外书籍,这一过程就是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相结合了。学生在讲评新闻,分享阅读感受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態度和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在课前演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有许多的收获和成长。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有两位同学参加区演讲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明显进步,在区统考测试中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有多位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学生毕业后汇编了两本全班的文集。这些成绩促使老师更好地去实践和推广这一活动。

为了让课前演讲发挥更好的效果,笔者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前演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比如课前演讲结合教材推荐的名著阅读,或者结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另外在设置演讲主题时可以更丰富一些,演讲的形式也可以有更多的创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可以让课前演讲更好地贯彻“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3]苏霍姆林基斯.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4]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A]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3.

丁丽华,浙江省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情趣思维能力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培养思维能力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