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品

2019-04-19 01:36周启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婵娟李白人间

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夜明珠光耀千年,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这首咏月的词胜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把酒问天”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

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詩,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唐·白居易《卖炭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苏轼很好的学习借鉴了前人的意象情境和写作方法,创造出了如此深入人心的《水调歌头》,对中国的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典范。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夕”这样的字眼古已有之。如《诗经》有云:“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译为:今晚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见这么好的人。先秦的《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现在我们都能耳熟能详,其实它的第一句就是用了“今夕”这样的词语来起笔:“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高处不胜寒”是说“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就这样凡间的苏轼面对着一轮明月,不由得被打乱了心绪:一个太圆满,一个太寂寞;一个太明亮,一个暗自伤。继之“高出不胜寒”,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被写了出来。

乘风而去这种形象自由轻快、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没事乘个风啥的也不是苏轼的专利,“乘风归去”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不是,仍然是学习借鉴前辈们的,如: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逍遥游》)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李白《登太白峰》)

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这是在留恋人间的美好生活。

古代的文人雅士是很喜欢喝酒跳舞的,我们熟悉的李白就有这样的诗句可以证明。

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写的好的诗词有很多,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显然,跟前人相比,他是有所创新发展的。李白的月光如水,是静态描写,是静态美;那你看苏轼的,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是动态描写,是动态美。苏轼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味道。

这个时候的苏轼,父亲、母亲、姐姐都去世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子女,就只有苏辙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样的感觉,等我们长大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想念一个人会孤独、会愁苦、会揪心、会失眠、会大哭、会大笑……

在亲人呵护下的同学们,可以张扬着青春,高声的喊、放肆的笑,痛快的哭、自由的闹。假设当有一天保护我们的亲人突遇了变故,失去爱的依靠,我们是否还笑的出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还会那样的充裕,是否还会有人每天对我们喋喋不休般的嘘寒问暖,是否还会有人揣摩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开心?一切的一切都会远去,所以苏轼在这里含蓄地正告我们:当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最先这样写“不应有恨”的不是他。刘禹锡曾写过:“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只不过“不应有恨事”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苏轼词中的“怨恨”。比如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里的“长恨”就是“永远的遗憾”的意思。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再圆之时,人也有再聚之刻,很有哲理意味。后人说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是说得这个道理吧。

作家林语堂说“苏轼的作品总能给人以快乐”,这是豁达的灵魂,不是常人想有就有的。古人也有很多写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诗句流传下来,如:

“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桂花几度圆还缺”(唐·李贺《有所思》)

但是苏轼之前的古诗人都是写的单个词,甚至连“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名句都没有。苏轼把他们总结在一起,就成了千古名句了。这就是对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婵娟”就是明月,最先写“千里共婵娟”的也不是他。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都曾写过。

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总之,屈原有一首长诗叫《天问》,这些个问号啊,太多,苏轼说我要一个就好了:“明月几时有?”够了。

纳兰性德的“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总觉得少了些豪气。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配美酒,醉了啥都有。

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故乡啊,美景啊,很难给人以鼓舞。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就不一样了:凉凉的月光、暖暖的怀念、宽宽的胸怀,还有美好的祝愿埋在里面,不流传千古是不行了。

所以说苏轼是一个好学生,他极为聪明的汲取了先辈们的营养、善于用典。苏轼又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总结和创新,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蘇轼的这首词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一个当然是其自身文笔风骚、纵横驰骋、收放有度、襟怀豁达。另一个就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何去学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苏轼写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实现。怎么来实现呢?工具就是“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要多学习名人故事、多备些经典诗词,该直接引用的绝不含糊,能借鉴的也不用丝毫客气。但是最好能改一改、变一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我也为文本做了首小诗来收束:

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阴晴圆缺悄无恨,豁达胸怀心中藏。

周启勋,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婵娟李白人间
千里共婵娟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相思无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