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把握文本意蕴关键所在

2019-04-19 01:36王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文章

一篇作品能够被称为优秀之作,必然是用作者心血浇灌而成,作者在其中倾注了深刻的情感,正如作者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十年披阅,五次增删”,正所谓“字字句句都是血,十载辛苦不寻常”。被選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必然是精品文章,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读,在文本细读中研磨这些文章的写作结构与写作内容,消化文本语言背后的深刻意蕴。

一、细读文本语言,把握文本主旨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最不容易探寻到的是古诗所表达的主题,这是因为一是故事委婉曲折,二是诗人与我们有时空上的阻隔,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细读揣摩每个字后面的意思,这样方可对诗人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方可探究出诗歌的主题。

在学生学习李商隐的《马嵬》一诗时,应当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对李杨的爱情持何种态度呢?是持讽刺亦或者是惋惜?这时,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对每一个字进行细细品味与咀嚼。诗的开篇呈现出“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而“徒”的意思是白白,“此生休”的意识是今生已了,为何说是已了呢?马嵬坡政变,唐玄宗想要保全自己便牺牲了杨贵妃,利益当头,马上处死爱人,等自己安全了再想将杨贵妃的芳魂找回,这能够被称为真爱吗?作者已经将情感表达在了“徒”字中;“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的意思还是白白,白白听着禁卫军发生在夜里值班的声音,可是却没有丝毫安全之感,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局面?原因是从前奢靡的生活;“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曾经还觉得牛郎织女一年仅仅可以见一次面很可笑,曾经还共同许下一生一世的誓言,可是如今要面对的却是你死我活,这是一个多么大讽刺呀?“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一朝兵变,对于自己心爱之人天子也无能为力,这都不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是从前纸醉金迷、夜夜笙歌,荒淫奢靡的生活,将朝政荒废,使军变来临!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诗歌里的重点字进行反复分析,学生便对首诗主题有所了解,很显然,诗人的写作意图是对李杨所谓的爱情进行讽刺,同时诗人的写作目的并非就事论事,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劝谏,万万不可再重蹈覆辙。

二、细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意

正如布鲁克斯所认为的,能被称为作者真正的意图唯独是实现在作品中的意图,而对于作者在写作之前所设想的以及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能被称为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在研读文本时尊重文章本意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与挖掘,并非是在研读文本时就带入自己具有主观性的揣测,或者是在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时带入某些价值观。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读,从而正确把握文本的本意。

例如,很多教师对《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旨进行研读时,会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中所写的“民族气节说”,从而浅显的觉得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赞美绿色植物常春藤,隐晦地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使华北地区人民遭到侵略。凸显了作者与广大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们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的民族气节。其实,这样的文本解读没有尊重文本,而且曲解了文本,它并未将文本内容作为基础深刻挖掘主旨,只凭借文中出现的一句话“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便对这种政治话语进行夸大化的阐释,强行把本文主旨转变为政治价值观。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作为基础进行细读,人性中最为复杂的矛盾心理就能够被深刻地揭露出来,学生就能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明白这一篇文章所阐释的是作者反省与批判美好事物被伤害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抒发出作者热爱勃勃生机,渴望与向往自由。作者通过文本给我们以启示,启示我们应该使人性的矛盾平衡化,恰当地把握原则,经常性地对自我进行反省与批判。根据文中描述,一开始的“我”是热爱与渴望“绿”的。可是在后面的描述里作者把热爱转变为对“绿”的索取与占有。紧接着作者就察觉到常春藤慢慢变得“娇弱”,感到很内疚,开始后悔与反省自己“囚绿”的错误,作者的心理矛盾就具体体现在了作者内心深处出现了“魔念”:一开始作者是热爱“绿”的,可是它在“我”的错误下已经慢慢凋零了却还是没有放它走,还是要在“我”离开之际再将它放回去给它自由。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矛盾,作者爱“绿”的同时也恨它,由爱生恨,因此作者在文本里反复描述了他很怀念“绿”,如文章首段毫不掩饰的交代“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通过表面来看,这是对发生“囚绿”事件的时间进行描述,事实上,作者强调了时间原因是作者仍然忘不了曾经的“囚绿”事件,是反省自己对生命力进行扼杀的一种自我暗示。因此在写作时首尾两段互相呼应,抒发了作者怀念“园窗、绿友”,可是这种怀念并非是源于喜爱,而且作者心生愧疚。

这样,学生在细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就能够对文本进行原汁原味地解读,从而正确把握文本本意。

三、细读文本形象,把握文本重点

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了许多形象,作者花费心血塑造出了这些形象或者是人物或者是景物,可是这些形象藏在文本中,犹抱琵琶半遮面,要是我们无法找出这些形象,它们便只能安静地藏在文字里,相反,要是我们对文本进行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这些人物血肉具备,鲜活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与我们进行交流,鼓励我们奋发向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进行细读,能够让他们有效把握文本的重点。

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通常都喜欢把对字词与特殊句式的讲解当成是教学的重点,把有关古文知识讲完以后,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通篇翻译。这样的教学尽管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所掌握,可是却没有深刻认识到烛之武的形象。事实上,这是一种本末颠倒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古文的真实目的。一位教师在对这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上,让学生体会烛之武是哪种人。烛之武在郑伯进行请求之后,说青春尚在之时比不上别人,如今年迈,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这段话并非是烛之武的谦虚,而是他内心有所埋怨,这就显示了烛之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并非是样板里的英雄;“许之”,展现出的是他心存国家,担当大义,于国难面前抛下个人的恩怨不提;“夜缒而出”,展现出的景象是危急形式之下,四面都包围着城池,烛之武冒着牺牲的危险出城,体现了他在危机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对秦伯进行游说之时,他假设出两个情况:一个是对郑国进行攻陷得到利益的只是晋国,这时相对而言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另一个是要是保存了郑国,就会让秦国得到利益。紧接着他通过史实论证,晋国狼子野心,如果放任晋国国力增强,就会后患无穷对秦国无利,将两种情况都阐述清楚以后,他让秦伯自行判断。固然秦伯强大,可他毫不畏惧,站在秦国的角度理清利弊,牢牢把握住要害,这是何等英勇的人。终于,秦晋退兵而去,大军远去尘土飞扬,而尘土背后站着一位英雄,英雄面带微笑有勇有谋,将国家大义深藏心中。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形象进行細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把握这一篇文章的重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四、细读文本结构,把握文本意蕴

在韦勒克看来,所谓作品即为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与价值的符号结构,在解读的时候就要把具有这种符号结构的作品当成解读的主要对象。而对于语文阅读文本来说,具有两个结构,一为其表面所存在的组织结构,另一个为深层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品味能够对文本的组织结构有一个全面的审视,对文本的内涵和文本所蕴藏的韵味进行深入挖掘。

例如,在《囚绿记》这一篇文章里有如下两层结构,一为表层的组织结构;二为深层次的组织结构。先站在表层的组织结构的立场上来看。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层组织结构及深层组织结构进行细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把文章能够被概括成“寻找绿——欣赏绿——囚禁绿——放生绿——怀念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明白文章的前后照应,深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怀念之情,作者在文章里讲述有绿影在窗外,源于“我”对“绿”的喜欢,“喜欢绿”之后遇到,遇到绿之后“得的绿”。“得的绿”之后“观赏绿”,源于这份喜爱使“我”有了一个自私的念头,将绿“囚禁”住。“囚禁绿”的部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内心的煎熬与矛盾。而“放生绿”是有一个契机的,契机是在于“发生了卢沟桥事件”,作者在“关注与开车有关的消息”,与此同时“绿”也等待着被“我”放生,作者和绿都陷入困境,作者身临其境便能够设身处地的着想,感情就从想要占有转变到生活境界,在精神上进行了自我反省,同时也暗示给读者“我被囚”这条线索,“我”因为社会原因的一些影响也被“囚禁”于都市和平原之地,因此“我”才会做出“囚禁绿”这件事,通过这个让“我”的生活再燃希望之光,焕发生命力。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细读文本结构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作者在文章呈现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白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对人性的理智和情感矛盾进行了揭示。

正如卢梭所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对文本进行仔细揣摩,将文本当作美食进行细嚼慢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王凯,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文本文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