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的《囚绿记》赏读

2019-04-19 01:36李惊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囚绿记常春藤散文

陆蠡的《囚绿记》,节奏舒缓,语言清丽,犹如一条无名的小溪,从他的笔下更是从他的心灵深处涓涓流出,轻轻吟唱着忧郁的歌,初次读到,便心弦震颤,被深深吸引。

对绿色的喜爱,不是陆蠡的专享;作为生命、希望的象征,绿色绽放在众多的心灵原野。而寂寞中独语的陆蠡,对绿有着更为细腻更为独到的感受,这样一抹灌注着时代强音的绿意,植入了陆蠡的心田,也在瞬间包围了我。手抚着白纸上的行行黑字,如同抚摸着陆蠡那颗炽烈和不屈的心,眼前一片光亮。

一、热烈与专注

和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们一样,陆蠡如此强烈地热爱着绿,讴歌着绿:“绿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他不惜笔墨,敞开心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大肆渲染自己对绿无比热烈的挚爱:用比喻,绿是雨水,他是鱼儿,须臾不能离开;用夸张,怀念绿色把他的心等焦了,渴盼是何等的强烈;用拟人,绿叶和他对语,俨然心神契合的知己;用对比,灰暗的都市天空、荒漠的平原,令人疲累,唯有绿色能抚慰他的心灵……这一株常春藤成为他“在这孤独而陌生”的古城中的唯一喜悦与欢喜。

一个堂堂男子,心思何以如此细腻,感情缘何这般缠绵?答案只能是,这确乎是出自心靈的召唤,陆蠡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他不惮于抒写来自心底的声音,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评:“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是的,心里有多少热爱,就以热爱的姿态把它们呈现出来,不遮掩,不躲闪,这大概也算是巴金先生所评价的“优美的性格”的一个体现吧?

二、自然与心灵

陆蠡无疑是内向的。他的朋友们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大都指出了这一点:“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因为喜欢沉默,他选择了与自然对话,恰如他在《囚绿记》中写道:“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一抹绿,成全了他与自然的对话,让他在薄情的世界里拥有了一份可见可感的深情。

也正是因为喜欢沉默,他更容易沉潜于自己的内心。你看他初见常春藤的“喜悦”,过了一两个月的“快活”“留恋”,继而牵进了常春藤后一时的“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以及“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的“不快”,直至对自己过失的“不能原谅”、为这病损的枝叶的“可怜”,最终对这绿友的“怀念”,这囚绿的过程何尝不是他的一段自我开悟的心路历程?陆蠡在《〈囚绿记〉序》写道:“我是情感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在这矛盾和轇轕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其实,在本文中,与其说是听到了“内心抱怨的声音”,不如说让我们看到了陆蠡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心境和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颂赞。我们该感激他的袒露心迹,感激他对绿藤的释放与祝福,感激他寄予在常春藤中的来自他心灵深处的一切的一切。

三、当下与将来

《囚绿记》写于1938年的上海“孤岛”, 陆蠡怀念的是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常春藤,这两个地点和时间节点,注解了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决定了文章的深层含蕴。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念绿,是借助这绿,发出内心的希冀和呼唤。

恰如陆蠡笔下的常春藤是囚禁不住的,陆蠡“口齿钝拙,情深意敛,天性纯朴且常带几分羞涩”的外表下,亦有一颗果决的无畏的心,他敢于在生死的考验面前慨然赴死,只为了他执着的信仰。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陆蠡像极了他笔下的那株常春藤——“永远向着阳光……是多么固执啊!”这种固执其实就是坚定不移,就是永不妥协,就是忠贞不屈,是陆蠡的品格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陆蠡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用巴金的话说:“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但是,英雄没有白白牺牲,“当他以一个渺小的心灵去爱自己的幽暗的角落的时候,他的敦厚本身摄来一种光度,在文字娓娓叙谈之中,照亮了人性的深厚。”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如此评价:“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34岁的短暂生命,却拥有着璞石般的质地,在过去,在当下,包括在将来,始终熠熠闪光。

李惊梅,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囚绿记常春藤散文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囚绿记》主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