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文本学习语言表达

2019-04-19 01:36李爱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詹天佑翠鸟全文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的句式也很多,但是最后写出的作文却平淡无奇,空洞直白,枯燥无味。我们语文教师也知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好课本的范文,教学生学会从范文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尤其是要学习选用准确恰当、表现力强的句子,明确语文学科的本质,确立语文教学的目标,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教材文本中学习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文章围绕中心怎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遵循的一个中心线索。教学时要沿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提纲挈领,实际上,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因人而异的。

1.文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统领全文。例如课本中的《詹天佑》一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述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了第一条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学生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共分四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然后,按照工程的进展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这篇文章写的人和事虽然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之所以写当时的历史情况,是为了更好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显示詹天佑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文章以事件为线索贯穿全文。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作者先通过描写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讲述了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再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后笔锋一转,通过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描绘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面前“翻转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等悲壮场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谊。

3.文本以情感发展为线索串联全文。例如《母鸡》一文,作者就是通过母鸡的叫声贯串全文,“讨厌母鸡——被母鸡感动——感悟母爱”,显然,这篇课文是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但是只了解母鸡的英雄伟大是不够的,老舍是怎样以鸡叫作为文章的线索进行写作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

4.文本以时间为线索连接全文。例如课本中的《第一场雪》一文,就是一篇以时间为线索非常明显的课文。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抓住时间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就非常容易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本文的时间线索是:前天(发布强冷空气消息)——昨天(寒潮入侵)——中午(刮起寒风)——黄昏(下起大雪来)。接着开始写下雪的情景:开始(纷纷扬扬、伴着小雨)——不久(大片大片雪花飘落)——夜里(积雪压断树枝)。最后描写了下雪以后的美景,文章总写这场雪的“大”“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然后分别描写雪景。

二、在教材文本中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指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犹如人的筋骨,有了筋骨支撑,文章才能立起来。有的根据文章的主题谋篇,有的根据文章的题材布局,还有的根据文章的选材谋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整体把握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去写。有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写,有的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还有的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作文结构是否合理,写作顺序是否恰当,是决定一篇作文好坏的关键因素。而这些专业的作文术语对于刚学写作的孩子们而言是陌生的,更是难以理解的。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这些知识,找到最典型的例子进行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分总是三四年级较常接触的结构,总分总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解析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开头提出论点,中间若干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特征描写的很精彩,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段式,按季节顺序,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不同的景物的不同特点。我让学生模仿写《美丽的校园》等,学生就能依葫芦画瓢,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写出梧桐树的景色变化,再套用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汇,效果很好。另外《小镇的早晨》一文的结构也是比较鲜明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顺序排列,第2—4自然段是“分”,并列写出了小镇早晨的三大特点。前面三小节都是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先用一个中心句概括小镇的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第五节概括全文,点明中心。全文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层层推进。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曾让学生模仿写《校园的早晨》,学生写起来觉得较容易,作文条理很清晰。“总分总”、“分总”和“总分”结构是互通的,例如著名散文学家丰子恺的《白鹅》,在一开始就用寥寥数语道出了白鹅的特点:“我一看这姿态,……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然后从白鵝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表现它的高傲,三段并列展开。这就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模式。这些结构模式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时候适当点拨提示,如果布置学生习作《小白兔》等习作,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能很好模仿。

三、在教材文本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不应该在教学的时候强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学习、语用训练、语言运用,就是要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的言语范式,学习作者的言语特色。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翠鸟》一课为例: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二句描写了小鱼的机灵;第三句描写了翠鸟捉鱼的动作;第四句是景物描写。从第三句话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自主发现、理解并体会到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但是学生一般意识不到第一、二句话对表现翠鸟捉鱼动作之快的衬托作用,认识不到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鱼的机灵,它与翠鸟捉鱼动作之快是什么关系。尤其是第四句景物描写对翠鸟捉鱼动作之快的侧面烘托作用,学生更是意识不到,体会不到这句话中所表达出的作者的那种赞叹、惊讶之情。

对此,在教学中,就要重点让学生体会第一、二句对表现翠鸟行动之快的作用,体味第四句对翠鸟行动之快的烘托作用等。让学生能够借助这段话从意思、情感、表达,以及学习语言等多个方面受益。然而,在听课中,不少教师面对学生无意识、不理解的这些“盲区”,不理不睬,令人遗憾的是只关注第三句的指导,抓住“蹬开”“像箭一样”等语句做文章,体会其动作之快,没有去体味、领悟第一、二句以及第四句在表达情意上的特点、作用及效果。学生无法获得从茫然不知到眼前一亮,由百思不解到豁然开朗的体悟和收获。

四、在教材文本中注重对语言的积累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利用小学生最佳年龄段,让学生多诵读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优秀的作品、诗词歌赋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的语言材料,学生会终生受益。“积累语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景美文更美,这样的文章不应该放过熟读成诵。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课后摘抄好词好句。课后,学生就会把所学的好词好句大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呼之欲出,信手拈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會吟诗也会吟”。

学习语文必须关注语言表达,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言语表达融为一体,再及时吸取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李爱婷,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滏东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詹天佑翠鸟全文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翠鸟
全文中文摘要
全文中文摘要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翠鸟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
32项工程喜获第十一届詹天佑奖
AECOM荣获第十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
家长切莫学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