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4-19 01:36沈丽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选材思维能力文章

思维,在人的整个智力结构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人类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控者。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正是人类依靠思维能力,不断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果。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等智力品质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下面,着重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一、阅读思维训练

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者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后不知所云,有的人只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人就能左右勾连、聯系生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恰当评价。这就是阅读过程中因思维能力的差异性所表现出来的阅读者的阅读能力的高低。

1.培养阅读思维能力,首先应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既是思维的过程,又是思维的结果,是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阅读理解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

以理解《植树的牧羊人》(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这个景物描写句子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阅读这段文字,逐句逐句进行分析,“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烤焦”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阳光的毒辣,“风吹得人东倒西歪”表现了风的猛烈,“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通过风声音的恐怖表现出风势强烈。“阳光”与“风”的特点属于气候特点,通过对文字的仔细分析以及我们对“阳光”与“风”概念归纳,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阿尔卑斯荒地阳光毒辣、狂风猛烈的恶劣的气候特点。如果仅仅理解到这个层次,是不够的。在指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问一个“为什么”,即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段文字来表现阿尔卑斯荒地阳光毒辣、狂风猛烈的恶劣的气候特点呢,顺着这个为什么,我们就不得不联系这个语段的上下文,就会有这样的发现,往下读“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正因为气候恶劣,所以才会有下面这个念头和举动,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之一是“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作铺垫”。再往后文读,“我”发现了牧羊人,了解了牧羊人在荒地植树的伟大工程。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植树,是多么的艰难啊,而牧羊人却能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多么伟大的形象啊!这样一分析,理解显然就更深刻了。这段景物描写不仅仅表现气候环境的恶劣,还从侧面表现了牧羊人植树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了牧羊人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经过概括、分析、综合,阅读理解呈现出了更深的层次。

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同时在坚持不懈的反复训练中,提高思维的敏感性和敏锐性,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阅读思维能力,其次应重视阅读评价能力的培养。

阅读评价是以理解为基础,进一步对文章的正误、优劣、美丑、善恶等作出鉴别与判断、具体来说,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语言、写作方法、写作风格、作家的写作态度均可进行评价。

阅读评价较之阅读理解,带有独立性和评判性,也表现出了更高的阅读思维水平。因为阅读评价要对阅读材料作出主观审视,根据阅读者已有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提出阅读者独立的见解。

以散文的风格为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典雅含蓄,朱自清的《春》活泼热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清新凝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含蓄深沉,朱自清的《背影》朴素隽永。只要通过对以上作品的阅读,就能理解对以上作品的评价是准确的。学生的语感能力,正是在阅读理解与评价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并逐渐增强。

3.培养阅读思维能力,还应重视阅读兴趣以及阅读速度的培养。

在阅读训练中进行思维训练,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集中阅读注意力,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阅读者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才能对阅读内容作出准确评价,也才能产生阅读审美情感。而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前提是对阅读内容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兴趣越浓厚,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活动就越活跃,阅读能力也越容易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对5-6年级学生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对阅读速度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因为在信息量浩大的时代,有利于阅读者提高信息筛选、信息获取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可以增强阅读者的思维强度。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在3分钟内读完近2000字的文章,阅读结束后,可以清晰地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生在阅读过程的思维处于高强度活动,这个学生的思维灵敏度也会随着强度的增强而变得敏锐。相反,如果对同样内容的阅读,有的学生可能就需要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读完,那么,这个学生的思维强度显然就相对较弱,思维的敏锐性也不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是提高阅读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二、写作思维训练

写作是反应社会生活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材料的搜集、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语言的选用,都受着思维的调控。就像叶圣陶所言:作文是思维的演练。

1.发散思维,让选材更广阔

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不会选材而苦恼,我们语文老师也常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单一、老化、俗套而烦恼焦虑。比如,一次作文考试要求以“温暖”为话题作文,阅卷老师几百份试卷批阅下来,大部分作文以“老师为病中的我补课”“父母顶着风雨为我送衣送伞”“父母冒雨送我去看病并悉心照料”等为选材点,单一、重复的选材让人索然无味。

想要避免作文选材的单一、老化和俗套,就要在作文选材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要求思考的角度不墨守成规,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扩大选材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有别与常规俗套的内容作为写作对象。

笔者在一次抓住特点写人的作文选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全班共同选择一位任课老师作为写作对象,刚开始拿出作文题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示很难入手,随机采访几位学生,大家选材很相似。于是,要求每位同学在班内叙述这位老师的一件事情,要求每一位同学叙述的事情不能重复,这样的要求就逼着学生在记忆中作最大程度的搜索,思维的延展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过大部分同学的努力回忆,这位老师的形象變得丰满起来,然后再问学生,现在让你再次选择材料,会有怎样的变化,很多学生表示思维活跃了,可选择的材料丰富了。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进行,学生在作文选材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发散思维去拓宽选材范围,而同样地,在拓宽选材同时,写作的发散思维又得到了有效训练。

2.求异思维,让立意更新颖

立意的优劣,往往是文章成败的关键。立意要看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文章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反复思考,认真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深入开掘。

中小学生作文最易犯立意不明,或立意肤浅的毛病。有的作文虽然内容比较充实,但仅是记流水账式的现象罗列,缺乏明确的中心,让人读后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立意比较肤浅,很少有能够让读者眼睛一亮的文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在写作立意的指导上,要努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变通性,又称灵活性。变通即不拘常规,灵活应用,依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求异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拘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说是思考问题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以现代材料为答案;而是面对问题,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超长思考,脱俗见解。变通性的重点在“变”字。打开大众局势,另辟佳境的作文,往往是最优秀的作文。以《假如我是老师》为题进行作文,学生一般会按照常规思维,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老师,假如“我”成了老师,将采取一系列的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假如“我”成了老师,会不像现状这样重视分数,重视考试成绩,将会重视品质、素养的培养等等。如果用求异思维思考,就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格局,文章可以以学生为主角,以“我”为暗线,去写学生调皮捣蛋,“我”绞尽脑汁,防不胜防,写出“我”的疲惫与无奈,来揭示现在的老师难当,需要学生理解这一主题。这样立意,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逻辑思维,让结构更清晰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认为学生文章写不好是逻辑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在写作中表现主要表现在文章结构的构建上。文章的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它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得到反映。这里有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但关键在思路。

笔者曾经在所教年级学生中对作文条理性作过调查,整体上看,学生作文的条理层次比较差,记叙文中层次合理清晰的只占19.8%。笔者抽样调查了学生作文时的心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写不完作文,所以,学生对字数十分留意,特别是时间不够的时候,一心想到的只是把字数凑够,避免严重扣分,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常常犯结构混乱的毛病。

结构是作文的骨骼。中小学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二要层次分明。好的作文必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要想解决作文思路不清的问题,构思阶段就要运用逻辑思维把文章思路理顺,文章是以时间先后或是情感发展抑或逐层深入论证的纵式结构建构文章,还是以空间转移或者材料性质的分类的横式结构建构文章,或者是纵式与横式相结合来构建文章,文章的结构必须在构思的过程中理清楚,然后根据思路写好作文提纲,在提纲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4.形象思维,让语言更生动

形象思维,是尽可能地运用具体可感的思维材料来组织语言的一种思维方式。文章的好与差,语言的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许多学生在写作中,语言苍白,概括性强,缺乏生动的画面,这主要是形象思维能力欠缺造成的。

试着比较以下几组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述:

A.我现在是身兼数职。

B.我既要关心妻子的血压是高还是低,儿子的考分是二位数还是三位数,又要关心文坛上最近有什么新名字,教育界近来有什么新花样。

A.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地进行着。

B.生活就是这样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的抹布之间,杂然地展开。

A.生命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生命就随着这日子,在一根根多起来的白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悄然流逝了。

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常用的表述往往是像A这样的高度概括式,这样的语言表达意思明确,但是缺乏形象性,无法给读者留下具体可感的印象,更无法在读者心灵上引发更深层次的感受。而B这样的形象表述,就把读者拉进了具体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仿佛可以用手触摸,仿佛可以用心感受,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如何写出这样的语言?那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要尽可能在思维中搜寻贴切的意象,借助意象来传达意思和情感。当然这需要以平时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丰厚的生活意象作为基础。

三、倾听思维训练

倾听人说话,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并能分析、理解说话者表达的意思,参与讨论时,能听出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所在,听议论性讲话,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以及持这些观点的理由。这是《大纲》规定的听话思维训练。

1.在倾听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集中注意力时听清别人讲话内容的首要条件。进行听话思维训练,要训练学生听知注意力。听知活动时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在思维的参与调控下,接收、理解、吸收口头言语信息的过程,也是听者把说者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内部言语的过程。要促成这种转化,务必使大脑中枢神经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有意注意的意向,因为听人说话,稍纵即逝,要很快听懂对方的话语,并能很快把握住话的主次,分清是非,品评好坏,理出条理,筛选出急需的信息,没有高度的注意力和科学的思维是不行的。

训练学生的“听知注意力”,要求学生开动思维器官,依靠意志力,排除干扰,集中听觉于说者传输的信息,及时抓住声波,敏捷地在头脑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要端正听话态度,明确听话目的,养成良好的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如听课听报告,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听人谈话、听讨论发言主要是为了沟通思想;听演唱诵读主要是为了鉴赏,等等。目的明确,又认真思考,就会主动排除干扰、使注意力集中,久练成习,效果必佳。

2.在倾听中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

学生善于感知外界的语言信息,应进一步通过思维理解外界语言信息的含意。如理解话语中心,谈话目的,说话人的感情,话语的深刻含意;有无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和语言艺术表示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旨,等等。这些都要靠对言语的“听知理解力”与思维的敏捷力通力合作、协同攻关。在这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听知理解言语的水平,也会逐渐养成分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在倾听中着力训练听话鉴别力。

客观事物的丰富、复杂,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認识必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层次与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距离。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说话人的观点、态度有时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有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因大相径庭而反感。这就要求听者对接收的话语通过思维加以分析:说话者的目的动机是什么?观点是否正确?用了一些什么事实和道理来支持他的观点?这些事实与道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总之,只要是听议论性讲话,都要能听出话语的中心意思,说话人的观点,分析支持这些观点的理由与事实,方能对他人的议论获得准确的鉴别。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听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听话训练中,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经常进行随机听话思维训练。首先是听知,它包括辨音识义、理解句义语脉、概括归纳说话中心、理解寓意、比较多人发言的异同等思维活动。具体方式可分听想、听读,听说的训练。

“听想”,如各校开展的讲故事活动,听者在兴趣浓郁中侧耳细听,有利于培养语感与听力,发展联想与想像能力,拓宽听者思路。

“听读”可听录音,听师生读。但目的应明确,教师应设计好听者回答的间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记忆、归纳等思维能力。

“听说”,可听一人讲,也可听数人围绕一个话题发言、讨论。教师应提出明确要求,让听者回答说话的要点、特点、优缺点等问题,由此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态度,迅速反映、归纳、识别等思维能力。

其次是听记与听写。听记就是边听边记,包括记纲目、要点重要内容、原话、边听边想再追记等方式。听写指按照听到的内容,进一步通过思维活动,写出要求的文字,如提要、梗概、说明、简介,乃至感想评论等。

此外,还可进行专门的听话训练,其中包括听话过程中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想像力、改变听话条件(指能适应较差的语言环境和声音条件的训练)、抗噪声干扰等训练。

(四)说话思维训练

说话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言语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言语的概括能力说话能力这个综合体由三个方面构成: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人们说话,皆先想后说,边想边说,边想就是靠思维来组织内部语言。思考“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这是取得好的说话效果的前提。

2.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人们说话的过程,就是把内部言语经过扩展进行编码的过程。其条件有三:一是必要的口语词汇储备,二是要掌握把语词按正确次序组合的规则,三是靠敏捷、灵活的思维来调控。

3.运用语音达意表情的能力。人们说话是把内部言语加以扩展,编码为一定的语句,通过发音器官变成外部语言(有声语言),方能交际。说话人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就会收到动听的效果。这一切,同样要靠敏捷、灵活的思维来调控。

说话训练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朗读、口头复述、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口头广播、口头解说、会议发言、演讲、致辞、口头问答、对话交谈、讨论、打电话、口头咨询、口头辩论、访间等,这些训练项目,都要靠思维来组织;反过来,说话训练又有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说话能力的训练,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思维训练。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增加了语言信息储备,也就是积累了思维原料,锻炼了快速选词组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其次,说话也是思维结果的反馈,有了这种反馈,可修正、补充思想,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如有的语文教师,录下学生的即兴说话,再放给学生听,学生自己发现,凡说话结巴、停顿过长,颠三倒四处,一定是思维混乱“短路”所造成的。第三,通过讨论、辩论等说话活动,可学习别人好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说话与思维训练是相互促进的。

说话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很多,如反面相激、两头分说抑扬评说、试探发间、引喻比方、婉转迁回、留有余地、曲折答问、补救失言、摆脱困境、以牙还牙等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均需开动思维器官,寻找恰当的谈话契机,设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扣住思路、意向谈话;还要根据一定的场合谈话,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沈丽洁,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选材思维能力文章
培养思维能力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培养思维能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