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2019-04-19 01:36黄勇智任文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涉江芙蓉语文课程

黄勇智 任文汇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这是问题吗?可是这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偏偏出了問题。第一次备课,任老师提供给我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是:1.回顾诗歌发展历程,由五言诗过渡到文学常识;2.文学常识积累;3.诵读感知,步入文本;4.品味诗歌;5.诵读感悟,深入研讨……。应该说这份教学设计任老师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特别是教学过程写得异常详细,但问题也很明显,误将“课文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把大量时间花在讨论“课文内容”上。其实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课文”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还是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组织教学过程。这样的语文课不是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是没完没了地讨论课文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主要在思想情感方面取得进步,从而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选录的一首诗歌。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可见,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止于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的表达形式。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读懂了形式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才能懂得为什么要运用“这种形式”表达。

具体到《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不含冷僻生涩的字眼,没有新奇特异的句法,无涉隐晦难解的典故,是完全天然而不加雕饰的情感流露。因此,学生在阅读这首诗歌时,几乎不会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往往能够自主地疏通诗歌大意,准确地把握思想感情。但同时,因其语言的通俗浅近,学生在解读时又常常浮于表面,无法充分而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此其一。其二,曲折的抒情。诗歌1、2句“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但诗中3、4句用一个设问直承1、2句,告诉我们“采莲”是为“遗人”,而所遗之人却在远方,它使诗的基调从“乐”一下跌到了“愁”。5、6句“路”前已有定语“长”,而“长路”后又加“漫浩浩”,双重修饰极言路之遥远,突出了有家不可归的惆怅。7、8句“同心”表明“离居”不是因为二人感情不和,一个“而”字道出了多少无奈。相爱却不能相守,那种刻骨铭心、断难忘怀、漫漫无涯足与生命等长的忧伤喷薄而出。其三,缘于“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评论家历来对于此诗抒情主人公的性别问题持有较大争议,一派学者认定其为男性,“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皆为男子发出的动作,而另一派学者则赞同其为女性,“还顾”句是女子在遥想男子望乡,从而使抒情加倍,造成“诗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其四,“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在语言形式上既和之前的“诗经体”与 “离骚体”大异其趣,又不同于唐以后平仄严格、流丽婉转的近体格律诗,自有一种古朴、自然、顿挫、和谐的韵味。

一首诗的诗意、诗味、诗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精巧的用词、曲折的抒情和“对写”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因而,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不再是教课文内容,而是以这首诗歌为例子,指导学生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曲折的情感,怎样运用“对写”等艺术手法。

语文课为什么不应该教课文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 明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说,无论哪一篇课文都是可以替代的。比如《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苏教版教材没有选,沪教版教材也没有选。为何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可以不选这篇课文呢?因为它只是学语文的例子,不是非学不可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这些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汉字词语,语法修辞,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内容差异很大,但所教的语文课程内容差异很小。因为“例子”可以千变万化,但课程内容必须依据一个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来编写。所以语文课花大量时间教学课文内容,实在是劳而无功的事情。教师教的、学生学的其实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程内容。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下面谈谈怎么教的问题。

从任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其实,多年来语文教师一直在抱怨语文课效率低下,并且一直在探索如何“讲课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一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讲课文”就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活动设计的意识,依托课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讲堂”为“学堂”。

那么,围绕教学目标,怎样来设计学习活动呢?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和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部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加之这首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几乎不存在障碍,所以,在熟悉内容环节,我们设计了“自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的学习活动。但“精巧的用词、曲折的抒情”涉及到对这首诗具体的词、句、篇等不同层次的理解、品评、鉴赏与表达,有一定难度。怎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呢?我们决定以语言理解与运用为核心,抓取关键词语,由“象”及“意”,由“意”及“情”,因此要求学生“用简洁的图示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并用诗中原句作阐释”。“对写”手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如果采取讲授的方式,学生也能听懂相关内容,但效果未必好。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刻理解“对写”的手法呢?我们觉得只有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和语境去感受、品味、鉴赏,在表达中运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寻找“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的活动。至此,关键的学习活动已设计完成,但为了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这堂课进行总结和拓展,确保学生的语文学习保持在“在读”“在写”的状态,我们立足语言运用,接着设计了“活动四”“活动五”。如此,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够成为现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将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改造,其目的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活动场,使学生在可感知、可体验的活动场中不断感知与思考、实践与探索,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积累言语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使教学活动化,就能彻底破除传统教学“满堂灌”与“一言堂”的弊病,扭转“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偏向,废除“填鸭式”的生硬“注入”,从而真正实现把“教师讲堂”转变为“学生学堂”的教学理想,这对践行新课标的理念也是极为有利的。

附:《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备课人:甘肃省庆阳一中  任文汇

诗歌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情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授课学生为刚修习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写”的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学生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接触过。学习这首诗,应在探讨诗歌主人公这一具有争议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对写”这一艺术手法,从而体会主人公深沉忧伤的情感。因此,教学重点应落在——

这首诗歌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积累“遗”“还顾”“浩浩”等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

思维目标:学习“对写”等艺术手法,多元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价值目标:体会主人公深沉而忧伤的思想情怀,树立积极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曲折的抒情和“对写”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教师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读诗歌,在体味情感的基础上,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

活动二:请用简洁的图示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并用诗中原句作阐释。

活动三:说说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原因:

谐音:芙蓉 ——夫容

江南有采莲的旧俗,但采莲的是女子。

古代女人很少出门。

古代男子可在外求学,但东汉末年求学多在洛阳,不可能采莲。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对写”手法举例:

月 夜/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析】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從而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又如: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分析】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活动四:再读诗歌,在下列横线上填一个四字短语,并说明理由。

一种              的意境。

一串              的动作。

一声              的叹息。

一段              的爱情。

一腔              的忧愤。

(答案示例:高洁优雅、纯真自然、感人肺腑、深挚笃厚、无可名状)

活动五:请同学们或就其执着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或就其同心而离居的爱情现实,或就其面对乱世造成的苦难,写一句话赠与他(她),或劝慰,或激励……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采摘芙蓉—→心愿难遂—→回望故乡—→忧伤终老

乐—→愁—→悲

对写

黄勇智,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主任;任文汇,一级教师,甘肃省庆阳一中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涉江芙蓉语文课程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The image“lotus”in I gather lotus blooms across the steam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轻嗅芙蓉妆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