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2019-04-19 01:36陈守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为更深层把握文章主体结构,体验作者思想感情,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将文本细读方法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本文在对文本细读概念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例,分析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及抓关键词、再现情境、对比把握和查阅资料等,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当前语文阅读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课堂当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程度,直接决定了语文学习效果,所以说选择文本细读方法,把握文章深度,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

一、文本细读概念及特征

1.文本细读概念

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在现在语文教学体系当中,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内在含义进行深度挖掘,在分析研究文本所用字、词及语言搭配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蕴含的真实内涵,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充分理解文本,吃透文章[1]。在当前课程教学环境下,文本细读的对象为语文阅读教学,其主要目的为准确解读文本意义,确定文章感情。

2.文本细读特征

①立足文本本身。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作为独立个体看待,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将自己的看法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不是将文本拆分成一段一段来进行分开体悟,这样最后所得到的文本信息可能与作者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文本主体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考虑,这样才能理解文本意义[2]。

②強调语境与语义分析的关系。文本细读过程中,对语义的分析理解并不是将其放在个体的角度上进行的,而是需要联系语境,理解文本词汇在文章中的真正含义。也就是体会文本中某个词语或者段落对与文章上下文甚至段落的联系,语义可能与某一段落有关系,也可能与整个文本有关系。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对理解文本深层含义有着较大的帮助。

③重视文本内部结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细读,对作品产生背景、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分析不能彻底理解文本内在意思,也不能解决作品对某一现象的描述和分析等问题,而是需要在以上叙述的背景下,重视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体会深层次的文章思想感情。文章自身就是一个句与句衔接,段与段配合的整体,一句话一个词语的理解都会对文章理解和发展产生影响,以《红楼梦》为例,对当时作者环境的解读不足以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再加上小说处处埋有伏笔,这样就需要通过文本细读,通过文章内部结构的衔接来实现对整篇小说的解读[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文本细读的本质是将文本的内外部相互联系,以部分看整体,以整体了解语义,获得更深层次的文本解读,从而调动自身情感,形成思考和理性上的认识。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通过文本细读,精准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实现学生与文本中心思想的互动,从而更深层的体会文章情感。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把握关键词

关键词在文章中有着重要位置,一般代表着文章的主线,把握关键词,能够更加准确理解文章重点。结合文本细读的特征,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并理解关键词,思考关键词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想一下关键词为何放在文章这个位置?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带着这些疑问来阅读文章,才能获得更多收获。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文章开头直接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句式,直观表达作者情感,寻寻觅觅这么久,最后的感受还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表达了作者悲凉凄苦的情绪,叠词的用法更加凸显这一悲凉情感,且文章下文用“点点滴滴”对应,更加深化了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2.还原情景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情境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还原文本情景,将自己代入到文章当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对于文本细读来说,同样可以通过还原情景的方法来实现整体把握,实现情景还原的方法有很多,感情朗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其中对荷花有着这样的描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段是对荷塘荷花的入微描述,在不同角度下用拟人和比喻的方法对荷花进行形象的描写,荷花的外形、颜色和动静都能活灵活现体现在学生面前[4]。作者之所以能够将荷花描写的如此传神,主要原因是作者爱荷,再加上当时环境的衬托,为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配上音乐进行示范朗读,带学生进入所描述画面进行联想,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有感情朗读,在音乐及感情的烘托下重现情景,体会作者的爱荷情感。

3.对比思考

部分课文在收录的时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删减或改动,以便学生更加容易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但是这样的改动可能会使文章产生衔接不当或者语义表述不清楚的问题,从而影响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或者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或者查阅资料查阅原文,将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清楚把握文章思想。以《离骚》为例,课本原文开头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原文删减之后的内容,要想知道屈原当为何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可以通过查找原文及译文来寻找文本产生背景,这样能够更加完整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屈原当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感。

4.查阅资料

一篇文章的诞生,其中心思想必定与作者身份、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虽说对写作环境的理解不能充分把握文章情感,但是可以大致推断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写作心情,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写作意图,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创作作品,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概况来从更深层次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也可以查阅别人对此篇文章的评论,学习到自身不能理解的知识[5]。以《祝福》为例,文章讲述了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在经历丈夫去世、被卖走改嫁、儿子被狼吃掉、走投无路、沿街乞讨的悲惨事情后,最后在一年一度的“祝福”鞭炮声中死去。在阅读文章之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来查阅相关资料,为什么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悲惨故事,而文章要以“祝福”为题目?文章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在对鲁迅生平和当时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可以知道,鲁迅先生在1924年2月7日创作了这篇小说,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政权之后,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仍在继续,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鲁迅先生有感而发,创作了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典型形象,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顺从,都没能逃掉旧社会对其的迫害,而文章中的“鲁四老爷”代表了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维护封建礼教,反对革命。从以上叙述可以知道,查阅资料对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束语:文本细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帮助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根据文章的不同,所采用的文本细读方法也有所区别,教师在引导学生实施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也需要增强自身对文本细读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示范文本细读,并在其过程中了解学情,这样才能实现文本细读作用的最大发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小兵.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12):8-9.

[2]钱小燕.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13.

[3]王凤楠.以“诵读”促“细读”——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初探[J].新课程(下),2017(1):55-55.

[4]钱丽.“我心”何以近“文心”——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的实施[J].学子:理论版,2015(9):54-55.

[5]罗志才.知人论世下的“文本细读”——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广西教育,2015(2):86-86.

陈守龙,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