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

2019-04-19 01:34孙真真
祖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近,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我们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并且永不过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一些理论、立场、观点与方法对于我们国家依然适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其创造者讲,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由各个时代与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努力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学说。从其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始便是与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其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沿袭至今仍旧是科学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坚持的实事求的客观真理永不过时,并对当代社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观点是列宁首次提出的,列宁指出: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已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就一直被视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有机统一的、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完备理论。

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得到传播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各种报刊、译注和文章都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共产党”以及马克思生平作的介绍。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且经过了三次论证:即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辩、马克思主义者与梁启超、张东荪等人的社会主义之争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争辩。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无产阶级就将其作为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動纲领与科学指南,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坚守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伟大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社会革命、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关注,除了我们设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外,其他各方向各领域也都有所关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内外比对研究等内容均有涉及。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区别于主观想象的虚构的人,是客观存在着的现实的人。何为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从事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生产需求而自发形成各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生产协作关系,并且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这种社会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人的客观需要以及由于人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都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的本质为本,即要坚持“人是现实存在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并且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正是与所描绘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状态相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要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其他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促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进而满足其他各方面需求,维持社会和谐稳定。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依然葆有强大生命力并值得长期坚持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并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他认为,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所生产、创造出来的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以及人类自身所拥有的能够生产、创造出各类产品的本领和能力都是在自然界物质基础支撑下实现的,人是在自然界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界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论断,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人靠无机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无论其“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4]。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相互依存,我们应该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休戚相关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的生产与利用使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賴于自然资源,人类社会对自然依赖性更强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大肆开采与掠夺,长此以往,自然变成了带有人类社会性的“人化自然”。但是人类对自然大肆开采与利用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人类开始遭到自然报复,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至此人们认识到过度利用自然是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我们推进社会自身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不可过度破坏自然,要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自然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双刃剑作用,目光长远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运用新科技开发新能源服务人类社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且在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总布局,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这一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中也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既要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还要明确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样我们社会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近,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一些理论、立场、观点与方法对于我们国家依然适用,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我们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并且永不过时,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与发展,使之更好的指导我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孙真真,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