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2019-04-19 09:31李清泉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星宿历法中华文明

面对浩瀚的宇宙,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缺少过想像力,更没有缺少过认知宇宙的决心与能力。

在2019年的电影春节档期中,《流浪地球》以其独特的视角、高超的制作及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征服了观众。表面看来,科幻电影拼的是想象力和制作技巧,本质上却是一个国家人文精神的体现。面对浩瀚的宇宙,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缺少过想像力,更没有缺少过认知宇宙的决心与能力。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实践活动,正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

《尚书》是中华文化最古老的遗存之一,翻开这部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对星空的认知与探索。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尧执政后,首先“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即弄明白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制定历法,告诉天下百姓按照宇宙的科学规律去生活和生产。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先后任命了4名官员,分别定居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和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他们四人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且将一年定为366天,分12个月,每月分别为29或30天,并以4年加一闰月的形式来解决时差问题,其精准度让今天的科学家们都叹为观止。

其实,中华民族对于宇宙的探索,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必需。中华民族是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民族之一,农业文明具有周期长,时令性强,对天气和季节依赖性较高的特点,一旦误了农时,部落就将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中国传统历法就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反映了自然界的某种变化规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按这个规律生活和生产的。比如,河北一带都种植冬小麦,种植的时节一般在白露和霜降之间最佳。若种植早了,小麦就会长高拔节,冬天就会被冻死,若种植晚了,小麦扎不下根,也会被冻死,影响来年收成。

尽管我们已经走到了工业化时代和网络信息时代,但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两本日历,一本公历,即按照公元纪年的历法,通俗地称作“陽历”。另一本是夏历,又称作“阴历”,这一历法创立于遥远的夏朝,而最终定型于汉朝。这一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分别以十二地支命名。夏历以寅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寅月大约相当于阳历二月,我们常讲“正月初一过大年”,就是指寅月的第一天。因为寅月是春天正式到来的时节,也是一个辞旧迎新和万物生发的时节,对农耕文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直到现今,中国以及受中华文明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韩国、朝鲜等,也都是以夏历为基础计算一些重要的节日。应该说,夏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标识。

仰望星空,不仅让中华民族的先人获得了一部精准的历法,并且古人智慧地将天上的星辰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组,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每一组又分为七小组,即二十八星宿,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天文学架构,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孔子在研究二十八宿时,受天体运行规则的影响,顿悟出一个社会要想治理好,当政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德行,让天下人信服,如果做到这一点,天下人就会自觉地围绕在你的周围,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的开篇讲:“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即南方七宿中的两个,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昌的地理位置,对应天上“翼”“轸”两个星宿相交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把星宿与地理位置相对应,来实现定位功能,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发明和创造。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黑暗、灾难与困苦,只要他们抬头能够看到天上北斗星,便不会迷失方向。这既是天文学上的价值,也是人文精神上的价值,既浪漫又温暖。

李清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星宿历法中华文明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从这个秋天开始
发明新历法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星宿海
星宿借走寒夜
浅谈师兑簋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