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及血糖变化影响分析

2019-04-20 10:09胡松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评量满意率血糖

胡松梅

(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十一病区,江苏 徐州 221006)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越来越高。该疾病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的话,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1]。本文通过对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者62例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并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对糖尿病患者护理方面的具体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12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住院顺序随机每组分为62例。患者均同意参见本次实验。观察组患者31例,男女比例22:9,年龄范围在(15-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5±6.85)岁。对照组患者31例,男女比例20:11,年龄范围在(1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5±5.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结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方法:①控制饮食;②适当运动;③指导用药;④定期监测血糖等。

观察组患者在观察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因糖尿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且因患者的认知程度和经济条件有差异,导致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对部分患者的轻视态度进行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

2.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及时了解,通过语言鼓励和娴熟有效的护理让患者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宣传,可采取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讲解长期高血糖状态所造成的危害性,使其转变观念。

3.部分中老年患者会因治疗过程较长、费用较大、家属需长期照顾等原因而产生自责心理,对于这类患者要加强沟通,同时鼓励患者能够把自己的顾虑和担忧说出来。

4.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要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患者制定心理干预方案:①对于有负面和消极情绪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认知重建,让患者对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加强其治疗依从性;②医护人员需对所有患者都要进行一定的情绪管理辅导;③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1对1的专业心理疏导,倾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疑惑和烦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根据满意率问卷调查统计患者对两组护理的满意率,根据总体评分各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0-60分)。

心理健康考核指标:依据目前临床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即SAS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即SDS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SDS分数大于53分,则表明患者存在抑郁情况;SAS分数大于50分,则表明患者有焦虑情绪[3]。

血糖指标统计:统计两组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和正常用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用%表示、卡方检验护理满意率;用(±s)表示、t值检验SAS和SDS评分。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9 6.77%)高于对照组患者(82.26%),P<0.05,见下表:

表1 满意率比较[N\%]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变化

通过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并统计对比两组分数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各自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均有所好转,P<0.05;而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要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且P<0.05。详细数据可见表2、表3。

表2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比(±s)

表2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比(±s)

指标 n 护理前SAS 护理后SAS t P观察组 62 54.12±1.39 48.75±1.19 2.1081 0.0000对照组 62 53.98±1.41 50.29±1.22 15.583 0.0000 t 0.5568 7.1151 P 0.5787 0.0000

表3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对比(±s)

表3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对比(±s)

指标 n 护理前SDS 护理后SDS t P观察组 62 55.37±2.14 51.10±1.11 13.9467 0对照组 62 55.33±1.98 53.21±1.23 7.1614 0 t 0.108 10.0278 P 0.9141 0.0000

2.3 分析两组血糖变化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该病症是导致各类继发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因素。同时,糖尿病还会对人体其他脏器和系统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4]。

表4 两组血糖变化(±s)(n=62)

表4 两组血糖变化(±s)(n=62)

指标 护理前空腹血糖(mmol/L) 护理前餐后2h血糖(mmol/L) 护理后空腹血糖(mmol/L) 护理后餐后2h血糖(mmol/L)观察组 8.40±0.18 11.85±1.02 5.10±0.20 6.14±1.22对照组 8.40±0.23 11.96±1.12 6.73±0.23 7.24±1.15 t 0.0000 0.5718 42.1091 4.173 P 1.0000 0.5685 0.0000 0.0107

糖尿病在当前并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的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结合适当的心理干预和引导能明显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指标[5]。

通过本次实验得知,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教,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有科学的认知,从而消除部分患者因为对病症不了解而造成的病情恶化和治疗延误[6];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医护人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创造一个轻松健康的治疗环境,从而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7]。

猜你喜欢
评量满意率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
融合式适应体育评量调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