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评价

2019-04-20 10:09冯穗玲王琼娜林淑华李丽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流程研究组

冯穗玲,王琼娜,林淑华,李丽萍

(1.广东省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广东 揭阳 515438;2.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揭阳 522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引发的不可逆性损伤,本病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的特点,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地对梗死相关血管予以开通[1]。据相关研究调查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前期处理及病症确诊所耗费的时间长短对病症治疗有直接影,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急救过程中,其抢救顺序及效率高低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回顾性调查我院于2017年10月~2019年3月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应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效果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2例本院收治于2017年10月~2019年3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护理方法作为分组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1~75岁,平均(59.11±6.18)岁,发病时间0.5~12小时,平均(3.12±2.11)小时;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6~76岁,平均(59.21±6.20)岁,发病时间0.5~11.5小时,平均(3.52±2.43)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本组患者均按照传统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护理操作:接诊护士协助其取卧床休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护,给予吸氧,协助医生行床边心电图检查以及遵医嘱予抽血送检、用药等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待病情确诊后做好术前准备,送到导管室。

研究组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⑴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的5分钟内出诊,医护人员在急救车上充分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提前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指导:耐心地给予心理安慰以及嘱患者卧床休息等院前急救工作。待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患者面罩吸氧,采用22号以内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及时为患者擦去汗液,避免因汗液渗湿透明敷贴而引起留置针脱出血管,从而拖延抢救时间,影响抢救效果;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达到消除不良心理、缓和情绪的目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观测,遵从医嘱用药治疗,连接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检查。在转运的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备好除颤仪等物品,做好救治、护理以及检测等相关记录,通过电话的方式告知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和手术准备。⑵将接诊护士设立为第一负责人,到达抢救室后,立即安置患者于急救车上,嘱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遵医嘱采集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四项、心肌三项等项目进行送检化验,以明确患者病情。⑶待病情确诊后进行碘过敏试验,确定无过敏后立即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林)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300 mg,同时将患者身上的饰物取下,注意保暖,指导床上使用便器。

1.3 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指标包括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和主动性、关爱和沟通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佳;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和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情况;分析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内的院AMI复发率以及再PCI率[3]。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完成对一般资料的表示,以t检验,以百分比(%)完成对计数资料的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总评分值(98.23±6.36)分优于对照组(65.38±9.89)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健康教育 服务态度与主动性 关爱与沟通 总分研究组 36 34.49±5.52 31.36±5.22 36.17±5.12 98.23±6.36*对照组 36 23.27±1.83 20.23±3.28 21.49±4.89 65.38±9.89 t-11.5761 10.8322 12.4407 16.7624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相关时间性指标情况

研究组进出急诊室以及急诊球囊扩张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 两组复发率和再PCI率情况

研究组住院期间AMI复发率以及再PCI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2 两组相关时间性指标情况(±s,min)

表2 两组相关时间性指标情况(±s,mi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的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36 40.21±23.37* 40.25±25.19* 1314.00±256.00对照组 36 90.55±30.12 76.31±36.22 1325.00±336.00 t - 12.6443 4.9041 0.1562 P - <0.05 <0.05 >0.05

表3 两组复发率和再PCI率情况[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患者发病后的1~2周时间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等,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1小时内出现死亡的概率可以达到50%,故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予以积极有效的抢救[4]。有效的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故本研究选取72例AMI患者分组予不同护理方法,针对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在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总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可有效提高AMI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推测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患者情绪等有关。在开展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的过程中,重视同医师、患者的双向沟通,及时告知医师突发状况,重视对患者心理疑虑的疏导;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满意度[5]。

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进出急诊室以及急诊球囊扩张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可有效缩短AMI患者进出急诊室的时间和急诊球囊扩张的时间,进一步证实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予以实施。这是因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不仅对院前抢救和转运流程进行了优化,而且对急诊和接诊的流程进行了优化,故能够有效达到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的目的[6]。本研究数据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住院期间AMI复发率以及再PCI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表面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可显著降低AMI复发率和在PCI率,进一步证实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AMI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护理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抢救时间,降低住院期间AMI复发率以及再PCI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流程研究组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