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高校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019-04-22 09:43孙华东祁天
科教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问题导向长效机制

孙华东 祁天

摘 要 长效机制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高校探索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三全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实践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实现育人工作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为应对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对实践育人存在认知偏差,现有实践育人机制的临时性、短期性和无序性,育人成效较低,指导不足、评估监督提升困难与保障乏力、育人机制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有必要落实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体系,建立常态化、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学生能力为核心、推动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围绕人财物和制度等资源、加大实践育人保障力度,以及坚持与时俱进、做好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等策略。

关键词 问题导向 高校 实践育人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03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oriented Long-term Mechanis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Huadong, QI T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long-term mechanism are s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Construct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has significances that inclu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featured as lacking of top-level design, cognitive biases, the temporary, short-term and disordered mechanism, low effectiveness, adequate guidance, and so on, the university must construct the long-term mechanism in practical educ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hange the education idea, build a student-oriented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regular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promot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ppraisal system based on stud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strengthen efforts to guarantee prac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provisions and carry forward and innovat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b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

Keywords problem oriented; university; practical educ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2016年年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为高校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主题。[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实践育人质量体系逐渐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3]等问题,建立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高校实践育人内涵、问题及对策,本文对高校建立健全并实施长效实践育人机制进行分析。

1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1.1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内涵

理解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要先对概念中的要素进行分析。 “实践育人是指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对课外实践和自我教育的开发,形成基于实践并向实践开放的新型育人方式”。[4]长效机制,强调一种“办法”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长期性和高效性,指在一定较长的时期内高效运行,不断发挥较好作用,相对稳定的一整套工作方式、方法。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和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高校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引领学术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并通过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指高校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实践”这一重要育人形式而建立并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相对稳定且高效的办法和保障的总和。

1.2 建立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实践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是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的题中之义和内在需要。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担当意识、动手能力和认知视野,为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机制保证。作为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度高的竞赛、文体、实践、实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2)三全育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校为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多渠道地提供资源、搭建平台、创造途径,使得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大量来源于课本课堂上的理论认知,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持。更为重要的,实践育人是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丰富的实践育人主题能够突破学科对学生培养的局限性,通过与能力、责任、兴趣等叠加,不仅能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奋斗者,做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3)应对问题,实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通过国家政策引导,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较为不错的实效,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经验,但是对实践育人未做到足够重视仍使得部分高校实践育人整体质量不高。[5]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认识理解上的偏差;二是重视程度不高,人力、经费等保障力度处于较低水平、低质量地运行;三是比较严重的忽视过程监督、缺乏体系评价。可见,高校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現的问题,实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长效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实践育人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6]社会实践的“同质化、走过场、打游击”在有的高校甚至“蔚然成风”。[7]从认识到行动,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很值得关注。

2.1 缺乏顶层设计,对实践育人的认知偏差

人对事物的认知对于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部分高校在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为“教育观念问题”,[8]这使得实践育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在认识上,还有高校将实践育人归结为“团学口”指导开展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无法真正调动与实践育人这一重要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其他部门、人员等的支持,也很难将实践育人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导致实践育人的管理不力、保障不足。此外,在实践育人中,专业或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 实践育人机制的临时性、短期性和无序性

在实践育人机制建设上存在“临时性、短期性和无序性”特点。一是临时性,“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目前主要靠惯性运行,……保障机制呈现临时性”,[9]导致在执行上存在“乏力、不畅”等问题;二是短期性,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长效”突出的特点应该是“稳定”和“有效”,但有的高校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方面存在短期行为,如在实践地选择上,未能长线投入实现长效发展,而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三是无序性,粗放、放任,“疏于管理和指导”是重要原因,反映出目前部分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未能对指导教师形成有力的约束或激励。

2.3 以能力提升为标准,实践育人成效较低

评价实践育人成效,居于核心地位的应是人才培养。[10]评价实践育人成效的核心标准应着重体现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就实践育人成效而言,目前状况比较令人堪忧。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白天参观拍照,晚上喝酒嬉闹,结束前赶份报告——这样形式化、表面化的”………“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日趋同质化”等问题,[11]如此实践活动,不仅对于落实高校人才培养任务无益,甚至可能有害的是,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看问题表面化、形式化”等错误认识。此外,部分高校评比的实践育人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价值也因较为有限,而为社会诟病。

2.4 指导不足,评估、监督、提升较为困难

实践育人固然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探索、创新创造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但教师的作用也必须被置于主导地位。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中,基于全程的评价体系未得到有效实施,引发以“指导不足”的问题,导致实践育人在评估、监督和提升环节的不良连锁反应。指导的不足不仅与激励、约束机制有关,也与教师对与实践育人知识体系、技能等的培训缺乏有关。实践育人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足或缺失,也将使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评价机制建设缺乏有力根据。

此外,教育的社会性决定着实践育人的开展必须立足校内与校外,就指导和评价方面,实践育人指导不足和评价不力还存在重校内、轻校外的问题。

2.5 保障乏力,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作用发挥有限

人、财、物和制度等方面保障乏力是制约实践育人机制作用发挥的重要问题。保障乏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费保障乏力;二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指导技能的指导教师的缺乏,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实践育人所涉领域因其专业性使得实践育人的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制度、物质的投入,更需要的是指导教师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三是以法律、法规为主体的制度建设不足,“我国尚未出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高校实践育人的法律法规,现有的相关政策均出自教育部的文件,对教育部门之外的企事业单位没有约束力”,[12]导致高校实践育人难以形成校、内外资源合力。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问题导向长效机制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