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在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2019-04-23 08:55李思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神经细胞神经病糖尿病足

李思芳

(莒南县板泉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沂 27662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报道称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11.6%,中国人口众多,现已成为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主要是其并发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据相关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75%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病变,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其中以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最为常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该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特别是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截肢。目前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糖尿病有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但仍未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特效治疗药物及方法,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多有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6例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8例,男 39例,女 29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2±5.8岁),病程 3~36个月,平均病程(15±4.2月);观察组 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3±5.4 岁),病程 2~36 个月,平均病程(16±3.8 月),该项研究已取得全部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3 临床表现

患者有患侧或健侧不同程度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肌无力或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严格控制饮食,给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25~40 U/d,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850 mg,2次/d,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根据患者血脂和血压情况适当给予他汀类调脂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长效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调节血脂、控制血压治疗,足部有溃疡者给予清创换药处理,并对患者开展常规饮食护理、疾病健康知识宣教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给予维生素 B12500 μg,1 次/d 肌注;观察组给予甲钴胺 500 μg 1次/d肌注,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5 评价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患者自觉的症状轻重为准并及时做好记录,包括肢体感觉异常的程度变化和膝反射强弱变化情况。另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肢体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麻木无力等症状消失,膝反射明显好转甚至恢复;有效:自觉症状如肢体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麻木无力等症状减轻;无效:自觉症状无任何好转,膝腱反射与肱二头肌反射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7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全部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68例,显效38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65例,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68例,显效13例,有效32例,无效23例,总有效45例,总有效率为66.18%,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共发生5例不良反应,分别是腹部不适3例,四肢乏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5%,观察组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分别是腹痛1例,腹部不适2例,腹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已经明确的是神经元是从葡萄糖中获取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则会出现细胞代谢异常情况,则必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因糖醇代谢紊乱改变了微血管结构和其中的血流,神经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干扰蛋白质合成,致神经内膜缺氧,引起原发性神经轴索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最终导致神经细胞肿胀,轴突变性,生理功能降低,传导速度减慢,这是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甚至出现肢体疲软,步履蹒跚,严重影响患者生理机制等一系列症状的原因,是影响糖尿病足痊愈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或致残主要原因。因此,要有效治疗糖尿病足,就必须高度重视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但就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对糖尿病足患者的神经营养治疗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该研究证实甲钻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具有确切的疗效,因甲钴胺是活性维生素B12,作为一类内源性辅酶B,具有良好的神经组织渗透性。其主要是经由血脑屏障转至患者的神经细胞,并于线粒体中聚集,能够促进核酸和蛋白质代谢,促进卵磷脂合成,这是髓鞘重要成分物质,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髓鞘的形成;甲钴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脑磷脂有效向卵磷脂转化,改善神经细胞代谢障碍,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保持其功能,并能抑制神经组织的异常传导;甲钴胺在对RNA、DNA合成过程中,还可强化一系列细胞的新陈代谢,并对受损的髓鞘开展修复,进而确保患者中枢、外周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促进患者机体神经传导,发挥复原神经键传达延迟、神经传达物质缩减的有效作用,从而使受损的神经逐渐修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足部皮肤各种感觉的敏感性,使足部遭受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糖尿病并发下肢神经病变患者要高度加强神经的营养,以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和促进糖尿病足的恢复。

甲钴胺为活性 V itB12比非活性 V itB12能够更好地进入细胞内,甲基化的过程可以参与体内的甲基转移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活活性作用,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传导速度,且其不良反应极低,该研究发现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88%,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甲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总有效率为95.59%,明显高于维生素B12组66.18%,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甲钴胺静脉推注来辅助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治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甲钴胺对治疗糖尿病足下肢神经病变有确切的作用,而且大剂量的甲钴胺对短期缓解糖尿病足下肢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感觉异常、肌无力或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都有良好的效果,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神经细胞神经病糖尿病足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沉默RND3表达对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损伤海马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越测越开心
长链非编码RNA母系印迹基因3(MEG3)通过p53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损伤
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