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优质护理对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9-04-23 08:54杨晓亭张婧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淋巴瘤高龄下肢

杨晓亭,张婧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河南洛阳 471000)

高龄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极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效果造成影响,对此,该研究予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为研究时段,以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实施预防性优质护理,其临床效果确切,可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接受化疗的高龄淋巴瘤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7)与参照组(n=27)。其中,实验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70~87周岁,中位年龄(78.94±5.88)周岁。淋巴瘤病程时间1~4年,中位病程时间(2.08±0.86)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病程时间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病理检验确诊为淋巴瘤;(2)接受化学治疗方式;(3)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资源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认知能力异常;(2)耐受性不足;(3)肝肾能力异常。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形式,根据患者化疗流程、注意事项予以全面宣教,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提高其血液循环效果。实验组行预防性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其一,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如何进行健康管理,予行心理干预措施,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为淋巴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保障其身心健康水平[1]。其二,化疗期间每2 h调整一次患者体位,并为患者按摩皮肤及肌肉,防止患者发生压疮及肌肉紧张等问题。由于该研究所纳入的患者年龄较大,临床护理工作中需避免患者出现坠床问题[2]。其三,患者因化疗及疾病导致血液呈现出高凝特征,加之患者治疗期间多需卧床休息,其下肢血液循环水平有所不足,其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较高。鉴于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足背予以全面观察,包括皮肤温度、足背动脉、皮肤颜色等,一旦发生风险,需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其四,饮食方面需忌油腻,给予患者易消化、清淡及纤维素高的食物,促进患者消化,提升其身体素质,保障淋巴瘤患者营养摄入[3]。另外,降低其脂肪及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避免其血管发生痉挛。其五,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对其下肢被动及主动训练,提升其下肢血运水平,能够避免静脉血栓。如患者已经伴有血栓症状,需遵医嘱予以溶栓和抗凝治疗,治疗期间需严密观测患者体征指标,保障其药物安全性[4]。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予以评估,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负面心理越严重[5]。记录患者化疗后1、7、30 d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应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满分12分,十分满意为10~12分、一般满意7~9分、不满意为0~6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54例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2组患者淋巴瘤化疗护理满意度及化疗1、7、30 d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高龄淋巴瘤化疗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数据 (表1),2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1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组别焦虑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2 7)参照组(n=2 7)t值P值4 7.2 6±5.1 8 4 7.2 4±5.2 2 0.0 1 4 1 0.9 8 8 7 3 2.0 6±4.8 2 4 0.6 6±5.0 1 6.4 2 7 7 0.0 0 0 0 5 1.1 6±5.7 3 5 1.1 4±5.7 2 0.0 1 2 8 0.9 8 9 8 3 6.4 2±5.0 9 4 6.3 4±5.7 6 6.7 0 5 8 0.0 0 0 0

2.2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淋巴瘤化疗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数据(表 2),实验组化疗 1、7、30 d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2.3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淋巴瘤化疗护理满意度情况(表3),实验组淋巴瘤化疗护理满意度(92.59%)高于参照组(6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内膜的刺激较大,加之患者年龄较高,长期卧床休养导致其下肢血运较差,因此临床中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化疗效果,增加了化疗难度[6]。淋巴瘤化疗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其不良情绪造成患者的化疗依从性不足,进而影响了临床疗效[7]。鉴于此,本研究予以淋巴瘤化疗患者实施预防性优质护理,通过预防性护理方式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保障患者化疗效果,提升其化学治疗水平。另外在实际护理过程之中,需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化疗情况等相关因素,对其实施下肢康复训练,增强其血液循环效果,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效果,降低淋巴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关宁选取10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予以预防性优质护理形式[8],其中常规组纳入50例淋巴瘤化疗患者,行常规护理形式;干预组50例患者采用预防性优质护理,其结果显示,护理后常规组焦虑评分为(40.66±5.01)分,高于干预组(32.06±4.82)分;常规组抑郁评分为(46.34±5.76)分,高于干预组(36.42±5.09)分。上述结果与该研究一致,显示:实验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为(32.06±4.82)分、(36.42±5.09)分 ,参 照 组 分 别 为 (40.66±5.01)分 、(46.34±5.76)分,经预防性优质护理后,患者心理状态得以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实,预防性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因此,预防性优质护理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猜你喜欢
淋巴瘤高龄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