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4-23 08:56李宝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径糖尿病足动脉

李宝金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 255311)

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会引起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出现病理性病变,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足部的微循环和炎症状态密切相关[2]。前列地尔的主要成分为前列腺E1,其主要作用是能够舒张局部血管,降低局部血液的粘度,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血管疾病的治疗[3]。而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扩张血管,在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为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对该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诊治的116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联合治疗,以此对二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诊治的11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次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30例。年龄主要分布在 48~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3±5.71)岁。 糖尿病病程为 1~15年,平均病程为(7.83±1.25)年。观察组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31例。年龄主要分布在 47~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83±5.32)岁。 糖尿病病程为 1~14年,平均病程为(7.51±1.1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58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的58例患者则采用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其中,基于介入治疗过程中,如患者血管闭塞或狭窄病变>50%,需使用支架植入,或球囊扩张。对下肢节段性下肢患者采取直径为2~4 mm的血管球囊进行扩张。手术之后,使用40 μg前列地尔联合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进行4个星期的治疗。对于实施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手术之后,可给予0.1g的阿司匹林,1次/d,口服。同时,使用75 mg的氯吡格雷,1次/d口服,并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两组患者持续进行2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且对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活性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的方式来表示,组间的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的方式来表示,通过χ2检验对数据的显著性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足背动脉直径和血液流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足背动脉直径和血液流速都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足背动脉直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血液流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时间对照组(n=5 8)观察组(n=5 8)t值 P值动脉内径-左侧(m m)动脉内径-右侧(m m)血液流速-左侧(c m/s)血液流速-右侧(c m/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6 1±0.3 4 1.7 2±0.3 8 1.6 0±0.2 8 1.7 3±0.3 1 2 4.5 1±5.1 9 2 8.3 2±5.6 1 2 5.0 9±5.2 9 2 9.0 8±5.0 1 1.6 0±0.2 7(2.5 3±0.4 1)*1.5 9±0.2 6(2.4 9±0.4 2)*(2 4.3 3±4.9 6)*(3 9.6 4±5.5 7)*2 4.9 7±4.7 3(4 0.2 1±5.2 2)*0.0 1 6 4.3 7 8 0.0 1 8 4.7 8 2 0.1 1 4 5.0 2 9 0.1 2 2 5.1 7 4>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

2.2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出现疼痛、麻木和跛行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临床症状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情况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炎症因子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三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NF、IL-6和IL-8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NF、IL-6和IL-8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时间对照组(n=5 8)观察组(n=5 8)t值 P值T N F(μ g/L)I L-6(m g/L)I L-8(m 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0 3±0.4 3(4.1 7±0.2 2)*9 8.6 7±5.4 6(7 5.3 4±4.7 9)*8 9.2 4±4.7 6(6 5.3 8±3.8 3)*6.1 1±0.4 6(2.0 9±0.1 9)*9 9.0 6±5.7 8(4 5.2 6±3.6 1)*9 0.0 3±4.5 1(4 2.3 9±3.9 7)*0.0 9 1 5.3 4 2 0.1 2 8 5.2 8 3 0.1 3 3 5.5 4 1>0.0 5<0.0 5>0.0 5<0.0 5>0.0 5<0.0 5

3 讨论

该研究发现,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动脉内径和血液流速。主要原因是介入治疗在血管管腔的扩张上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而前列地尔通过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内壁使得血管的弹性增加,进而使患者的血管舒张,两者结合能够大大增加动脉内径,动脉内径的增加使得血流量加大,患者的血流速度增加。在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表明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得到较大的缓解。由于糖尿病足的发生是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因此患者的病灶周围会有大量的炎症细胞的浸润,使得患者足部的炎症因子处于高水平状态,局部炎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则表明患者局部炎症状态解除,病情逐渐好转。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血浆纤维活性得到明显改善。糖尿病足的发展过程当中,患者足部的血流减少并且流速下降,此时的足部血管处于高凝状态,而联合治疗后PAI-1和FPA水平下降及PA水平升高都表明患者的足部血液高凝状态的解除。

综上所述,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动脉内径和血液流速,并且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同时,联合治疗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浆纤维活性。

猜你喜欢
内径糖尿病足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双侧腋动脉分支及右侧肱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