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4-23 08:53张敏芝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栓性脉络静脉炎

张敏芝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50008)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以肢体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以四肢以及胸腹壁多见,中医学上,属于“赤脉、青蛇毒、恶脉、脉痹”等范畴,该病属于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与季节无关,多发生于青壮年[1]。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为抗凝,如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但是两者容易增加患者出血风险,脉络舒通颗粒功效为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祛湿消肿,可用于湿热瘀阻脉络所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该研究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为研究时段,观察其联合西药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血栓性浅静脉炎诊断标准:出现红肿、疼痛,伴有索条状物或结节、周围组织炎症反应[2];(2)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筋脉红肿热痛、上下游走,肢体活动不便利,伴有身热、舌红,苔黄,脉数[3];(3)经过B超检查,确诊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伴有周围组织炎症反应;(4)无抗凝禁忌证;(5)无近期出血性疾病;(6)单纯肢体患病;(7)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化疗、肿瘤、药物、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2)严重肝、肾等功能不全;(3)特殊人群不配合治疗,如意识功能障碍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4)患肢皮肤溃疡或出现全身感染的患者;(5)合并有皮肤类疾病的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8例,男性 26例,女性 22例;平均年龄为(47.5±2.6)岁;发病部位为右下肢30例,左下肢18例;血栓位置:股前静脉血栓19例,胫前静脉血栓10例,胫后静脉血栓19例;合并有高血压10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4例。观察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48.7±3.8)岁;发病部位为右下肢31例,左下肢19例;血栓位置:股前静脉血栓21例,胫前静脉血栓9例,胫后静脉血栓20例;合并有高血压10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西药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J20130078, 规格:100 mg/30 片),100 mg/次,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批准文号:H20120239, 规格:0.4 mL:4100 AXaIU),0.4 mL/次,2次/d,治疗疗程为两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脉络舒通颗粒(批准文号:Z19991025,规格:20 g/袋),1 袋/次,3 次/d。治疗疗程为两周。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肢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肢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肢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1.3.2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 采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4],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包含下肢肿胀、下肢疼痛、脉道迂曲、舌质紫暗,评分分为4级,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5 0)对照组(n=4 8)下肢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肿胀治疗前 治疗后脉道迂曲治疗前 治疗后舌质紫暗治疗前 治疗后4.6 2±1.5 3 4.7 0±1.1 6(2.3 6±1.2 3)※▲(3.0 8±0.7 7)※5.2 1±1.2 6 5.0 8±1.3 9(1.7 8±0.8 5)※▲(2.8 4±1.2 7)※5.7 9±0.9 7 5.6 6±1.3 5(1.4 8±0.7 1)※▲(3.1 5±0.2 4)※4.1 6±1.1 4 4.2 7±0.9 8(1.8 4±0.6 7)※▲(2.9 7±0.8 9)※

2.2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疼痛、下肢肿胀、脉道迂曲、舌质紫暗等临床症状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疼痛、下肢肿胀、脉道迂曲、舌质紫暗等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小结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见于下肢静脉曲张或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中老年患者,患者由于长期下肢血液瘀滞、血流缓慢,进而加重了下肢浅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血栓性浅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多种原因有关,如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而造成血流缓慢、血小板或红细胞凝聚,进而形成血栓;再如患者因手术或血管损伤而产生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中医学认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脉痹”“恶脉”等范畴,内部原因多为寒湿凝滞、湿热蕴结、外伤血脉,而造成脉络瘀阻、血运不畅,故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6]。血栓性静脉炎的西医诊断标准为:出现下肢疼痛、下肢肿胀、脉道迂曲、伴有索条状物或结节、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而中医诊断标准为:筋脉红肿热痛、上下游走,肢体活动不便利,伴有身热、舌红,舌质紫暗,苔黄,脉数。临床上,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比较容易,但是症状容易被忽视,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误治或失治,患者可能遭受更多痛苦,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8]。

目前,西医方面,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药物作用以抗凝为主,低分子肝素是抗凝治疗的新发展,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液凝固,其中含有高活性的抗凝血因子,即使体内没有大量凝血酶的存在,低分子肝素仍然具有显著的抗凝血酶活性[7]。当血栓性静脉炎的炎症反应发生时,内膜损伤后胶原暴露,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栓形成与炎症反应相互促进,所以浅静脉血栓形成后应尽早使用抗生素,但是有报道显示,低分子肝素与抗生素联用时,容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该研究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而中医方面,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由湿热蕴结、肝气瘀滞、外伤筋脉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与脾胃二经关系密切[9]。在治疗方面,可分为湿热型、肝气郁结型与瘀结型。脉络舒通颗粒由12味药材组成,方中黄芪补气利尿消肿。水蛭散结活血化瘀,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芍敛阴柔肝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苍术健脾燥湿,薏苡仁健脾除痹、解毒散结,玄参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滋阴生津,当归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蜈蚣、全蝎解毒散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养阴消肿等作用。现代药理学试验表明,脉络舒通颗粒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10]。

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下肢疼痛、下肢肿胀、脉道迂曲、舌质紫暗等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表明西药、脉络舒通颗粒均能有效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疼痛、下肢肿胀、脉道迂曲、舌质紫暗等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脉络舒通颗粒可以改善患肢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而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络舒通颗粒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血栓性脉络静脉炎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