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的山水画创作《水墨太行》

2019-04-23 00:52王梦柯
牡丹 2019年9期
关键词:太行山笔墨山水画

王梦柯

古往今来,太行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山水画家创作的源泉。其中包括五代宋元以及近现代的诸多艺术家,太行山也是笔者个人此次艺术创作的基础素材。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从中国山水画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分析太行山赋予创作的结构特点、笔墨特征、人文精神以及审美规范,并用于创作。

一、“气韵生动”——太行山的独特审美特征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雄奇的太行山得以产生。这壮观奇绝的山脉引得从古到今的无数山水大师赞叹不已,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经典题材。之所以如此,与太行山脉独特的审美特征是分不开的。它在我国版图上呈东北—西南走向,位于第二阶梯的东缘,从华北平原进入太行山脉时远处的高山像突然竖起的屏风一样映入眼帘,从平原直接转为高耸的山脉,非常突兀。有“大”“宽”“高”“整”“远”等特点,“大”指体量大,不论是整个山体还是巨石,都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宽”是指岩体宽,太行山多峡谷,置身其中与岩体的观察距离相对较近,宽大的岩面正看形如一面面大旗。“高”很直观,太行山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最高海拔约2882米,高耸入云,大量的古木松柏亦高大挺拔。“整”是由于太行山属断层山,多悬崖峭壁,大部分山体的侧面平整如刀削一般直上直下,不似一些山峰表面复杂捻转,以至于现在的部分景区在平直的岩壁上设置了诸多攀岩项目。“远”指太行山纵跨京、冀、豫、晋四地,东部陡峭,西部徐缓,延绵不断。

对于美术的本质及绘画的形成起源有多种论述,“游戏说”“巫术说”“模仿说”等,分别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美术是怎样从无到有。每种理论论据都很充分,美術的本质也应是以上多种原因的相互作用,要说绝对由某一理论单独支撑,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可以肯定的是,美术一定是在客观实物的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动物、植物、生活环境和自然地貌都是审美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目前发现的世界各国最原始的绘画遗迹中,《拉斯科洞窟壁画》描绘的是自然中的野牛等猎物,中国上古时期彩陶中的抽象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同样源于先民生活中赖以生存的水、动物、农作物等。即使是先秦青铜器上无法辨别原型的抽象纹样如“饕餮纹”等,也是根据现实中的多种猛兽经过艺术化创造的。所以,不论写实、具象、意象、抽象,都不会凭空捏造。作为意象精神突出的中国绘画,自然也不能脱离生活。

不同的地域孕育出的文化不同,艺术风格也不同,这是由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造成的。这类似于农耕文化中,艺术往往会表现出对水、农作物等的特殊情感,而游牧民族对描绘牲畜、猎物更为偏爱。在中国山水画中,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对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北方山川高大挺拔,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寒冷,画家画山水普遍表现苍茫、高耸、雄浑。南方多丘陵,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物产丰富,山水画就多表现得恬淡、静谧、水墨淋漓。

历史各个时期,无数的山水名家以太行山为创作素材,这些创作的主要画面特点:沉稳、厚重,画面大多构图饱满,结构稳定,这是太行山的独特审美特征赋予的。仅从太行山的环境特点来分析用于美术创作中的审美特征太过表面。这一处地貌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温床,首要还是在于贯穿太行山脉的独有气韵。

中国画讲求气韵,“气韵生动”即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讲六法中的第一法,是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以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为中国画的灵魂。太行山的‘灵魂就生在这广袤土地的山石草木中。刚劲如斧劈般的山体结构,扎根在悬崖碎石中的松柏树木,无一不表露出太行特有的“气韵”。

二、太行山的自然面貌在山水画中的表现

由于地貌特殊,富有个性,太行山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也是极具特色的。为了能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太行山的结构特征、整体气质、人文精神,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笔墨塑造

笔墨塑造是山水画的基本内容,任何一种创作风格都离不开笔墨的塑造。之所以能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与其他地区的山水题材创作相比,太行山的塑造风格是很有个性的。

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清晰明快,这就要求在笔墨塑造上体现“结实”“厚重”等特点来彰显力量感。普遍表现为复杂、紧密的皴法配合结实凝力的线条。古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例如,《匡庐图》《溪山行旅图》等都在结构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在这一类创作中,对于山石的刻画比重远远超过了其他物象,这是太行山创作的典型审美特征。

(二)泼染手法

在古代山水画艺术中,泼染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山水画还是以多种皴法结合塑造并稍微渲染为主。直到山水画发展得比较成熟,风格多样化的现当代,泼染手法被普遍使用。

太行山面积广阔,每座山峰之间普遍相连形成一个浑厚的整体,所以泼染这种手法在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创作中是很可取的。水和墨调和的大面积色块能够彰显太行山整体的神秘感,配合塑造清晰的山石,虚与实之间、疏与密之间紧密结合,突出体现太行山沉稳、浑厚又神秘不可探寻的精神色彩。

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太行山的探索

关于如何表现太行山以及北方山川的笔墨风格、精神气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家都做出了探索和实践。中华民族艺术长河中人物众多,各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不相同,以下仅取一部分代表性画家举例。

(一)五代

荆浩是最早描绘太行山的画家之一,常年隐居于此的他,对于太行山结构风貌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作《匡庐图》体现了画家对当地自然景观的深刻体验和虚怀若谷的淡泊情思。这种心境是与太行山的独特审美特点分不开的,常年在太行山脚下的生活使得画家笔墨渗透了山川之中的苍茫气韵。《匡庐图》描绘的是太行山还是庐山虽有争议,但从创作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境来看,无疑极大地受到了太行山独特的熏陶与感染。

在《匡庐图》的整幅作品中,观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在观察自然后落墨纸上所做出的艺术思考。飞驰而下的瀑布、结实凝练的山石和挺拔的树木都切实再现了太行山的特点,虽说作品的皴法还不明确,画法相对古朴,但整体表现出来的浑厚气质已颇具太行的精神,是相比前朝山水画的巨大进步。

(二)宋元

宋元时期,中国画发展到巅峰,绘画风格多样,作品技法娴熟,具备了比五代十国时期更加优秀的表现能力。

范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溪山行旅图》是其代表作品,描绘了一路车马从大山间行进的过程。构图饱满,刻画细腻,精致细密的皴法令画面更加稳定,右侧的瀑布从山顶直流到行进车队的脚下,长且狭窄,这一对比突出了整个山体的沉稳厚重,相比之前的艺术家,范宽在绘画的技术和表现力上更加成熟。

宋元时期,作品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当时艺术家对太行山探索的深入和理解的进步。

(三)现当代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绘画理论逐渐完善,中西方艺术文化不断交融,山水画家逐渐以多重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观察自然。

山水写生概念的引入,这是李可染先生首先在教学中提出的。山水写生更注重再现和个人理念,对山水的理解也更加客观、更加多元化。如果古代山水画创作是严格遵守着其山水独有“方法论”的,那现当代山水创作就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现当代山水画家数不胜数,对于太行山创作来说,贾有福先生很具代表性。从写生到创作再到艺术理论,贾有福都对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做了极大的完善和提升。他的作品有“黑”“厚”“浑”,墨色对比强烈等特点,塑造不再是一板一眼的皴法,而是酣畅的线条、泼染与干涩丰富的笔墨形成对比。剪影式的山石人物形象突出,内容贴近生活,体现了太行山的精神气质。这种脱离再现的意象表达手法,实际上是对太行山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能表现太行山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现当代艺术家在探索自然和古人之后作品内在的巨大提升。

四、在山水画创作中表现太行山的厚重、雄浑、博大

之前论述了太行山脉的地貌特征、山石特點以及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这些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和引导了山水画的创作。从古到今,无数画家以此为蓝本创作艺术作品,虽说取材同地,但艺术面貌大相径庭,这并不难理解。每位艺术家都有着对画面、造型、气韵、笔墨的独到分析,性格和思想亦大不相同,所以同样以太行山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各有独到的风格韵味。笔者个人也对以太行山为基础的山水创作(见图1)有着一些理解,并实际观察、写生、创作过。在这一创作过程中,笔者主要有三

点理解。

(一)创作中的造型表现

造型是绘画的基础理念,任何画种都有着造型需要。无论是具象造型、意象造型还是抽象造型,完全脱离造型的绘画是没有的。中国绘画艺术,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着明显的意象倾向,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生活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在创作中,造型都是以太行山脉的山石结构、草木松柏、房屋建筑为基础经过艺术化的改变得来的。

首先是山石结构,它是最能突出体现太行山特点的方面。由于地形和气候原因,太行山多悬崖峭壁,地表断裂导致峡谷丛生,植被覆盖率也不高,所以山石线条给人的感觉是清晰明朗的。这意味着在艺术创作中太过模糊隐晦的造型表现手法很难表现太行山石的质感,使用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轮廓更为合适。太行山脉很宽广,并非单独的一座山峰,从东北至西南绵延四百余千米,站在高处观察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绵延不绝”“一望无际”。所以,在太行山水创作中,相对饱满的构图是非常可取的,可将四面八方都“画出去”,给人充足的想象空间。这种极具空间张力的构图方式又充分表现了太行山的另一大特点“浑厚博大”,巨大的体量感给观者以心灵上的极大震撼和视觉冲击。

饱满的构图方式要填充足够多的内容才能充分表现太行山沉稳、浑厚的特点。这是要仔细考量的,“复杂繁密”的特点不能表现为拥堵、沉闷。太行山多峡谷的特点在此可以充分利用,以留白的方式既能将画面切割组合,又能表现纵深,配合云气的变化使画面更加具有深度。太行山石有着裸露、清晰、肌理明朗的特点,造型时应尽量做到“干脆利索”,忌拖泥带水。由于同样的地貌,远近多重山峰有着大体相似的特征,所以大块的山体造型要讲究“秩序感”,即造型语

言的统一。

山石造型的细节表现,要突出山体质感,运用类似小斧劈皴的皴法,表现太行山苍劲、坚韧的特征。再配合有秩序性的线条和墨点,丰富内容。这种“雨点皴”的造型手法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有过大量的运用。

树的造型在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太行山脉的植被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树木的覆盖极有规律,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山体的中间部分岩石裸露,缺少土壤,导致植被呈现出山顶和山脚繁密、中间稀疏的特点。其次,树木的生长具有特点,山顶多为矮小的灌木,山脚多为高大的松柏和槐树、柿子树等落叶乔木,很有秩序感。但在山水艺术创作中,太过于遵循植被覆盖的规律难免死板,艺术化的取舍和修饰是必然的。太行山多松柏,其中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崖柏”十分具有生命力,可着重表现。山脚下繁密的高大植被要经过取舍,挑典型。

房屋建筑的构造,是表现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标识,太行山古镇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郭亮村、邢襄古镇等。在山水创作中,房屋的造型尽量贴近当地建筑特点。房屋、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元素,能使画面更具生命活力。

(二)创作中笔墨风格的应用

笔墨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特殊审美特征,合理控制墨汁与水分的比例、毛笔中墨量的多少,选择恰当的宣纸材质,运用“皴”“擦”“点”“染”“泼”等技法表现干湿浓淡的韵味。不同于油画等起辅助效果的笔触,中国画的笔墨有着单独的审美范式,古代中国画品评就有“骨法用笔”等审美要求,这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独有的。

太行山脉植被不多,降水也较少,裸露的岩面给人的感觉是“高古”“萧瑟”,这种审美特征要求在创作中的笔墨应以“干涩”为主。在笔者的毕业创作中,为突出太行山的特点,创作中的季节表现为深秋,枝叶稀疏,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画面。

笔墨风格多种多样,对于结构紧实、浑厚雄壮的岩石来说,应尽量少水,表现苍茫的画面效果,无需太过水润。整体上来说,墨色可偏黑,水墨的审美特征是以黑白为主,要表现太行山“沉稳”“浑厚”的特点,黑重的笔墨是十分可取的,给人以密不透风的感觉。整个画面由于偏重的墨色,切忌发“闷”,这要求在细节上做文章。大刀阔斧的块面之中,精致的笔墨细节也是表现整张创作笔墨质量的重中之重。可用“积墨法”,由浅到深,层层叠叠,不能一笔涂平,即使是浓重的黑面,也应分“轻黑”“中黑”“重黑”,这样的画面且黑且透,能够在创作中充分表现太行山赋予的审美特征。

(三)创作中色彩的应用

因为水墨的原因,色彩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与西画有着很大区别,甚至在部分理论中,色彩是最低级的审美,这是不可取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采用的是淡墨勾勒打底,照赭石、石青、石绿的青绿山水画法,颜色在整幅作品中占比非常大,可谓国之瑰宝。这说明在山水画中颜色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

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之间存在差异,青绿山水赋色艳丽,适合南方雨水丰润植被茂密的景色,太行山则不同,本身是苍茫高古的形态,很难以青绿来表现。所以,在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创作中,颜色多以“点睛”之用。

在实景中,太行山的颜色是极其丰富的。山石草木,云霞飞瀑,尤其是十月秋季,漫山的落叶泛出赭黄色,其间掺杂着常绿松柏,枯黄青灰,苍茫之中更流露着一丝凉意。把这些实景素材运用到画面里,可以在树木枝干和山脚草地上照淡赭色、石绿色。

夕阳下的山间,岩石黑重,云霞遍布,可以用重墨和重彩依次罗列填涂的方式表现山间的云雾。这样既能彰显太行山的苍凉雄壮之气,又能使画面具有神秘感,在水墨中填涂颜色,可将模糊的云气和清晰的山石形成对比,交代清楚的和交代不清楚的区分开来,给予观者充足的想象空间,充分起到山水赋色的“点睛”作用。

五、结语

从太行山的气候特色,到地貌特征再到风土人情,每一方面都吸引着从古至今历代名家为其倾情创作。太行在此亘古不变,但艺术都是随时代而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家对此理解不同。在这里,笔者只能以个人的观点论述一张山水创作与太行山之间的联系。

一处山脉与众不同,首先与它的形成原理有关。地形挤压断裂和气候变化赋予了它地理学上的特点,独特、博大且引人注目。但真正让太行山成为山水画家取材圣地的,是里面所蕴含的人文艺术精神,绵延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发生的人文故事不可谓不多。中国山水画按画种区分属风景画,但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别不是绘画工具的差异所能概括的,在山水画中之所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品,是因为在山水画中“意境”最为重要,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再现和表现,中国山水画中更多的是表达画家的思想和哲学,如“隐居”“静思”等,甚至一草一木或是瀑布,都有着隐晦的含义。“可卧游”是从古代就提出的审美标准,在作品面前能神游其中,形容画家功底深厚,而在笔者看来这更是一种画家将“哲学思想”融入画面丰润意境引人遐

想的表现。

太行山正是这样一处可以承载思想的地方,具有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点的地貌,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的源泉。而“造型”“笔墨”“色彩”等,是作品中為展现“意境”所必需的条件。

(山东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王梦柯(1993-),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山水画艺术。

猜你喜欢
太行山笔墨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太行山写生》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太行山(外二首)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