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时风与工艺的关系

2019-04-23 00:52廖文菲
牡丹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窑建盏士大夫

廖文菲

建窑黑秞瓷盏因茶业、茶俗而兴,因斗茶之风而盛,自晚唐五代至元,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留下了璀璨的一页。它从创烧到兴盛再到衰落,这一类似生命周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着时代风气和工艺发展的紧密联系。此二因素展现了无形文化对有形文化的塑造力,即时风对工艺的影响。从现今能够获得的资料来看,两宋时期是建窑黑秞盏的发展盛期,也是最能体现时代气息与建盏工艺之关系的时期。本文将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勾勒出宋代流行于世的饮茶之风,了解统治者和社会主流群体对茶文化的影响,从而一窥建盏在当时的发展情况。另外,本文将着眼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更直接地展示了建盏在工艺上的特点,从而阐明建窑黑釉瓷盏工艺确实是围绕着茶文化而被塑造出来的这一事实。

一、建窑黑釉盏的兴盛与点茶、试茶、斗茶之风

建盏的生产是伴随着新的饮茶习俗而兴起的,中国的茶史源远流长,饮茶的方式多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流行趋势。唐及以前流行煎茶法,譬如汉、六朝时期煎茶如煮咸味粥汤,到了唐代,喝茶之风开始追求精致,将茶和淀粉制成茶饼,饮用时研磨成碎屑,放入沸水中熬煮成甘乳的茶汤;唐末至两宋流行“点茶法”,饮茶方式愈加精细,需将茶饼研磨至极细的粉末放入盏中,然后以壶中开水冲点,以筅击拂方可饮用;元以后冲泡茶叶的散茶法受到青睐。

建茶名动天下,何以见得?为了鉴别茶之优劣,宋代兴起了“试茶”的风俗。早在唐末五代,冯贽撰《记事珠》中就有“茗战”条,记“建人斗茶为茗战”。产茶之地免不了试茶,名茶既多,便要比试,于是“斗茶”之风在建州地区也尤为兴盛。它逐渐从商贾间的商业比拼,演变成了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宣传活动,进而又被世人当成了一桩风雅之事。这一过程中,斗茶的意义被拔高,广受推崇。与此同时,相关产业也借此获得了新发展,既然要斗茶,光有好茶自然不够,适宜好用的茶具是这道检验工序中必不可少的配件,因此建盏也在此时得到绝佳的发展契机。

二、建盞工艺与“斗茶”时风的呼应关系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建盏的形制,主要有敞口和敛口(早期研究者将之称为就弇口)两种,而其中敛口盏的数量更多。敛口,即是在盏口沿处较之盏壁外敞的斜面稍向内聚敛,这样的设计更便于控制冲点茶时向盏中注入的水量,也使得茶水在击拂时不那么容易溅出。建窑出土的黑釉瓷盏,虽然纹样众多,但几次调查简报得出的数据显示,兔毫盏和纯黑釉盏盏占大多数,这与北宋蔡襄《茶录》中的记载相一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而《大观茶录》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这些记载不仅让人们见识到玉毫调达之盏在斗茶活动中备受推崇的地位,同时也让人惊叹于当时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待茶的讲究态度。

考古发掘证实,建盏的胎体主要为黑色、质地较粗疏的厚胎,挂釉是从口沿向底部挂,因此在口沿处较薄,而在盏内的底部和盏腹处釉料聚集而形成较厚的釉。这些构造很适合保温,使茶不易迅速变凉,对于斗茶是有利的。考古工作者在窑址中收集的建窑标本亦是大小各异,形制不同,看似大同小异构造,其实是迎合社会流行的斗茶活动而生产的不同商品品种。两宋时期,斗茶活动俨然成为一项技巧性和专业性极高的风雅之事,建盏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也在其工艺方面百般调试完善,因适应市场需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除此之外,从考古调查报告看,两宋时期,建窑生产的瓷器存在单一化倾向,即器型和釉色都存在这一倾向。黑秞瓷数量占绝对优势,而其中瓷盏的数量尤甚。以1977年芦花坪窑址发掘结果为例,在所发现的晚唐至南宋的1000多件瓷器标本中,约80%都是黑瓷,各种碗盏尤多。其中,素黑秞和兔毫又远多于其他纹样。从质量上来看,建窑黑瓷盏与其他地区窑址生产出的黑釉瓷盏相比,更适宜斗茶。这也是为什么各地产生仿烧建窑瓷器而出现建窑系窑口的原因。建窑黑秞瓷盏因其精良的工艺赢得了声誉、销路和影响力,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两宋饮茶风气之盛造就了其关联艺术品的辉煌成就。

三、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宋代关于茶的论著极其丰富,不难想到只有当饮茶风气广泛普及又备受推崇时,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宋徽宗亲编《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其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之发达和制茶技术之考究,也为人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宋代文人士大夫是引领时风的主要社会群体,他们亦对谈论茶事乐此不疲。蔡襄著《茶录》、丁谓著《建安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等,都是士大夫对品茗阅茶这一雅事的心得体会之结晶。另外,还有繁多涉及茶事的诗文流传,著名的诗人苏东坡、范仲淹、黄庭坚、杨万里等都留下了关于茶或盏的诗篇。此外,与建盏相关的茶事还见于各种记录社会文化、日常事件的文字中,如《清异录·茗荈门》《保和殿曲宴记》以及李邦彦的《延福宫曲宴记》。上至统治者,下至文人士大夫,对于饮茶、点茶和斗茶的推崇势必为建窑茶具开拓了巨大的市场,这也必定推动了建盏在工艺上的进步与演变。上流社会是时风的引领者,而随风向而变的工艺品使无形的社会风貌得以具象化。

四、宋代的审美意趣与建盏工艺

相较于前朝华贵富丽的审美风尚,宋人似乎有意避开过于华贵雍容的美而去追寻雅致朴素的情调。随着统治者“重文轻武”思想的贯彻,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文人个人情怀的释放和审美意识的觉醒。这个群体作为社会上比较体面的阶层,引领着时代潮流和思想倾向,影响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又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往往沉湎于一种看似矛盾的情怀之中,他们一方面在儒家文化中浸淫成长,渴望获得仕途;一方面又期盼拥有恬淡本真的隐逸生活,体味平淡质朴的清雅乐趣。或因为这种现实和希冀无法兼得,他们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追求,力求雅化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

关于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宋代的艺术品中轻易体会到。建窑黑秞瓷盏亦不例外,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天成的审美倾向,其在建盏的装饰工艺上就体现得尤为明显。建盏既不在胎体上进行刻划印压塑等装饰,也未进行彩绘装饰,而是单纯地使用釉料。这种装饰方式相较于胎装饰和彩装饰,更少地介入人为因素,而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即釉色在烧制的过程中产生变化的可能性极大。这也就使得采用釉装饰工艺制作的瓷器,更有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这种模拟自然造化的工艺观念,以及其产品呈现出的不可复制的随机美感,正好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摒弃造作,返璞归真,追求随性与自然的审美倾向。建盏工艺所呈现的面貌实现了人为之工与自然天成之间的平衡,这也许就是它声名远扬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工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风尚引领了物质文化的走向,而时代风貌经由工艺品得到具象化的展现,人们借助艺术发掘历史的面貌。建窑黑秞瓷盏作为中国瓷器史上华丽的一章,必定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事实证明,正是由于根植于文化、时代风尚的沃土,建盏工艺才能获得一个完整而绵长的生命周期,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文物遗存,人们才能更清晰地目睹了一个历史朝代的生动面貌。

(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建窑建盏士大夫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