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在保护中的发展

2019-04-23 00:56郁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薪火相传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非遗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非遗文化即使有人传承,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呈现“半死不活”的状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基层工作实际,以支塘滚灯为实例,积极探索非遗项目在保护中求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非遗传承;活态保护;支塘滚灯;薪火相传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46-01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自觉意识也慢慢苏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目前,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部分受到了关注与重视,生存环境生存状态趋好。但也有一些非遗项目仍面临难以存续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非遗保护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有三点:(1)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几乎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生产,不仅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大大压缩了很多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2)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缓慢。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有些适应慢节奏生活的非遗项目,比如一些地方剧种,舞台上拖拖拉拉,开场就唱半天,节奏明显与现代生活严重脱节。现代观众大多数一看就皱眉。失去了观众的支撑,舞台类的非遗项目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就慢慢被淘汰被人遗忘。(3)无利可图,传承断代。许多非遗项目,在旧时都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艺。现在市场不景气,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活。年轻一代见没有“钱”途,就无人愿学。某些项目就陷入了“人走艺亡”的困局。

二、具体的应对措施

在当前新形势下,一些被专家誉为“中华民族精神之DNA”的非遗文化项目,正在随着时间的飞逝而隐没消亡。如何破解这些非遗项目“难以存续”的难题,己成为当务之急。第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认识到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了相关机构。常熟市支塘镇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不仅成立了领导小组,还在镇文化站设立了非遗办,由文化站站长兼任非遗办主任,从制度上保证了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在省级非遗项目支塘滚灯保护方面,2009年就成立了支塘滚灯民间艺术团,并有专项经费支持。第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着眼点放在对“人”的保护与传承上,对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认定与定级,督促他们履行责任,开展收徒传艺活动,使得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支塘滚灯民间艺术团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在艺术团负责人郁新的穿针引线下,张青莲小学青年教师顾卫强与苏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顾自新结对。通过上门请教,顾卫强学会了耍弄滚灯的技巧,迅速成长为艺术团的核心骨干。他主演的支塘滚灯舞多次获得表彰。2015年,在支塘镇文化站的大力推动下,支塘滚灯民间艺术团又吸收了18名大学生村官、社会文艺骨干,并将滚灯文化“种”进了张青莲小学等学校,让当地小朋友从小就接触滚灯,对滚灯这个特色非遗项目产生兴趣。从而为支塘滚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是要创造各种机会与表演平台,让非遗传承人可以将独特的技艺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非遗关心非遗,激醒文化自觉。只要有机会,支塘镇文化站就会在各种场合大力推荐支塘滚灯。支塘滚灯因此多次参加了市内外的各类重大活动。不仅参加了七届支塘镇民间文艺大巡游,还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苏州市群众文艺大会演、“苏州市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文明成果‘三进城现场展示活动”、常熟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第四是在传承过程中有创新,同时要杜绝过度开发。当前的传承保护,有相當一部分人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改”,甚至说100前啥样现在还应该是啥样。这怎么可能?在“拷贝”未发明之前,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非遗的传承是一种活态保护,非遗项目本身就具有流变性,不可能干百年来一直”原封不动”。应该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这才是一些非遗的出路。旧时的许多非遗项目,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也是因为变革才延续下来的。作为活态文化的非遗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这也是正常的。但这种变化是自然流变而成,而非“硬装斧头柄似的生搬硬套。在自然流变上,支塘滚灯做得可圈可点,既保持了原有的一些技巧与动作,又根据新时代审美需求,编排了舞台效果极佳的女子滚灯舞、少儿滚灯舞,在保护探索中有了新的发展,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喜爱。

三、结语

实践证明,非遗项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主要来自民间。只有群众认可了喜欢了,才有市场才有生命力。当前的非遗项目,要想传承与发展,必须要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学会主动适应,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节奏。我们要有良知,要增强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将非遗项目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非遗项目才能在传承保护中不断创新,不断进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薪火相传
讲台
怎样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刮起“音乐风”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曲艺学科之发展趋势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中国歌剧教育亦需“薪火相传”
实施字理教学,贵在不忘初心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