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再思考

2019-04-24 03:07朱辉宇
人民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公私清正廉洁底线

朱辉宇

【摘要】“干净”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某些人误用“水至清则无鱼”来反对全面从严治党,反对“干净”的基本要求。对此,我们应厘清这一名句的本真含义,区分“治民”与“治吏”,强调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区分“公利”与“私利”,强调明辨公私之分,坚守干净底线;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符合忠诚干净担当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忠诚 干净 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水至清則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最早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是孔子对学生子张询问为官之道的回答。孔子提出:“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觥塞耳,所以弁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显而易见,这段话的主题是怎样做官为政,是围绕君子或官员如何安定自身、治理百姓这一问题展开的。孔子主张,官员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提得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可对百姓提出过分要求,苛求他们做力所不逮的事情,即“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如果官员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太高,百姓做得痛苦,最后必然敬而远之、逃之夭夭。君子或官员对待百姓应怀抱仁慈和宽容之心,像古代帝王那样在冠冕上挂一串串玉,告诫自己对百姓不可过于苛察;用棉絮塞住耳朵,警惕自己对民众不要过于精细。简言之,水太清澈,则鱼无法存活;人过于苛察计较,则无人愿意跟随。毫无疑问,此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主要是针对官员如何施政而言,即治理百姓不可要求太高,不能过于苛求,宽容的对象是百姓,而非君子或官员自身,亦非所有的人或事。一言以蔽之,这旬名言谈的是古代“治民”的智慧,而非“治吏”的要求。

由此看来,将“水至清则无鱼”理解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人或事物不可要求太高太细,并提炼为处世之道,应是后世的引申和演绎。而将这句话视为官场指南,主张小事不计较,应认可现实中的模糊地带,预留交往中的灰色领域,不应对广大党员干部要求过严,否定全面从严治党,则完全是对这一名句的误读了。

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

治吏不仅不能“放水养鱼”,失于宽松软,反而应明确其严肃性和重要性,强调治吏务必从严从紧。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提出:“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治吏不治民”的理念体现了官吏的重要性,强调了治吏的关键性。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汉桓帝》中指出:“严者,洽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对待老百姓要仁厚宽容,治理官吏则必须严格,两者如经纬线,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可以说,“从严治吏”的理念几乎贯穿了整个传统社会。

我们党继承发展了传统“从严洽吏”的理念,始终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并将干部队伍建设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针对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专门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进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不断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在这种环境下,有极个别人不适应、不舒服,故意误用“水至清则无鱼”来反对全面从严治党、否定从严治吏的正确做法,其目的无非是想获得“浑水摸鱼”的机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应一如既往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不能放松要求和标准。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情况和新任务,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从严治吏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严治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管干部要求各级党委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严格遵循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培育、选拔、管理和使用。这是党的领导在干部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干部队伍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

从严治吏必须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专栏提出:“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政治品德不过关,就要一票否决。同时,注重培养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从严治吏必须坚持公正用人。《大戴礼记》“主言”篇中说:“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对于执政者而言,没有什么比任用贤能更重要的。要做到任用贤能,必须坚持五湖四海、用人以公、任人唯贤,应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体系,重点考察其是否具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和能力,做到任人唯贤、人事相宜。

从严洽吏必须建构干部管理体系。所谓“严是爱,松是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一项重要体现就是健全干部管理体系、筑牢制度框架,有效管理广大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等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纪律挺在前面日益凸显,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有效管理。

明辨公私之分,坚守干净底线

误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模糊了“公利”与“私利”的区分。在处理利益问题时,只要不涉及公利,没有关乎公权的使用,不给社会和他人利益带来影响,则个人具有很大的支配域度,可以不用过于计较和苛刻。然而,一旦涉及公利,关乎公权力的使用,存在公私的利益冲突,可能发生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则必须祛除模糊地带,清晰界定公私之分,坚守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底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其中,干净是立身之本和内在要求,在这方面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党员干部明辨公私之分,应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秉持对公利和公权的敬畏之心。党员干部应保持对人民、组织、权力和公利的敬畏,才能在行动中有所警戒和限制,才不会恣意妄为以至突破底线。《因话录》中曾记载裴先德当宰相时对待友人的一段故事:在家时,尽管友人“无所不为”,裴先德始终毫无怨言、优厚相待;而当友人提出要谋个一官半职时,他明确回绝“不敢以故人之私,而隳朝廷纲纪”,不敢以老朋友的私情而败壞了公家的制度。毫无疑问,公私之间具有明确区分,在“私”可以不计较小事,在“公”则必须界限清晰,党员干部应心中有戒、心中有敬,绝不能因私忘公、因私害公。

慎始、慎独、慎微,净化生活社交圈。明辨公私之分,坚守干净底线,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持清醒定力、算好人生账簿,特别是管好家人和身边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在文童《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做到公私分明、清正廉洁还应净化生活社交圈,增强反腐免疫力,杜绝各类“围猎”;时刻保持清醒,主动净化社交圈,自觉建构“亲”“清”的政商关系,让用心不良者无机可乘,扎扎实实地守住干净底线。

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头

打造干净的干部队伍,应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干部有“以上率下”的作用,群众有“以吏为师”的习惯。正如《论语·颜渊》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和决策措施会极大地影响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推动清正廉洁内化为广大党员的基本政治品格。

领导干部带头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个别人误解“水至清则无鱼”的含义,用之反驳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让其不能再为所欲为、谋取私利了。如果不加制止,任其发展下去,则会进一步出现“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反腐应适可而止”等错误论调。鉴此,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应头脑清醒,充分认识这种论调的危险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和纠正各类错误认识,明确和重申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必要性,充分传递“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和精神。

领导干部带头践行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领导千部手握权力,涉及面广、影响面深,应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打破模糊地带、辨明公私之分,坚守清正廉洁、干干净净的底线要求,做到“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成为一位干净、廉明、坦坦荡荡的人。值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纪守法,按照法规制度的要求,把纪律挺在前面,依靠制度和纪律来引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达到清正廉洁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这些都为领导干部践行“干净”的原则和底线提供了硬性保障。

领导干部带头将干净和忠诚、担当的要求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忠诚,即对党忠诚,必须坚守理想信念,履行党的宗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干净,即清正廉洁,应立公心、去私心,慎用权、防特权,重大节、守小节,严律己、常责己,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担当,即恪尽职守,应牢记责任、勇于担当,保持革命奋斗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忠诚、干净、担当三者有机统一:做到了忠诚,关键时刻才能靠得住;做到了干净,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做到了担当,才能通过奋斗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领导干部应带头将三者统一起来,带动全党同志共同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猜你喜欢
公私清正廉洁底线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
底线①
银监会出台公私分开和履职回避制度
列宁优良作风的回顾与启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
趣味“提醒”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