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9-04-25 12:16黄丽密池美珠周恩敏黄小夏吴凡余震钱燕刘纳新邹婷
浙江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胎龄早产儿新生儿

黄丽密 池美珠 周恩敏 黄小夏 吴凡 余震 钱燕 刘纳新 邹婷

维生素D缺乏会使钙吸收利用率降低,导致佝偻病、代谢性骨病,甚至影响人体生长及神经认知发育[1-3]。孕妇、儿童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是孕期早产的高危因素[4]。由于母体妊娠期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而住院期间又不能接受阳光照射和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早期早产儿较足月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5]。25-羟维生素D[25(OH)D]是维生素D代谢中间产物,半衰期长达数周,不受甲状旁腺素、血钙、血磷等影响,可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5-7]。目前国内对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不多,故本文对住院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防治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4月21日至2017年2月5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入院的424例早产儿,排除仍处于严重呼吸疾病或心脏疾病的急性期、严重先天畸形及染色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部手术后、长期使用利尿剂、严重肝肾疾病、住院期间接受维生素D3针肌注的患儿。入院时所有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早产儿出生后2周左右,使用罗氏公司试剂盒检测其血清25(OH)D水平。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12.5nmol/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12.5~37.5nmol/L为维生素D缺乏,>37.5~50.0nmol/L为维生素D不足,>50.0~250nmol/L为维生素D充足,>250nmol/L为维生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影响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424例早产儿中,男222例,女202例;胎龄(32.72±2.25)周;体重(1 781.01±427.46)克;出生后(2.06±1.51)d 开奶;静脉营养(9.68±3.623)d;脂溶性维生素应用时间为(10.11±4.77)d;小于胎龄儿97例(22.9%);素D过量[8]。剖宫产 278例(65.6%);单胎 250例(59.0%);血清25(OH)D水平为(44.78±16.52)mmol/L,其中维生素 D 充足142例(33.5%),维生素D缺乏130例(30.7%),维生素D不足152例(35.8%)。424例早产儿母亲年龄(30.37±5.27)岁;分娩前 BMI为(26.65±3.89)kg/m2。

2.2 影响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早产儿性别、喂养方式、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脂溶性维生素应用时间、母亲分娩期BMI均与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胎产数、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均与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表1 影响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维生素D水平(缺乏=1,不足=2)为因变量,以胎产数、出生季节、孕母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多胎、冬季出生(相较于春季)、母亲年龄小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维生素D对人体骨代谢有重要影响,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与成年后多种免疫性疾病、癌症、高血压等有关。上海报道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36.3%[9]。国外文献报道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12.6%~92.0%[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为(44.78±16.52)nmol/L,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30.7%,维生素D不足发生率为35.8%;这提示住院早期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然而,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会影响临床医生和家长对患儿真实病情的正确评估,不能及时、合理地给予维生素D补充,使得新生儿佝偻病、代谢性骨病的发生率升高。因此,笔者分析了本地区住院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提供参考。

表2 影响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与性别、喂养方式、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脂溶性维生素应用时间、母亲分娩期BMI等无关,与胎产数、出生季节、母亲年龄等有关。这与Park等[12]研究结果一致。但是,McCarthy等[13]研究发现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与胎龄有关,可能与该研究早产儿胎龄较小有关。本研究结果发现,多胎妊娠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的早产儿;而Park等[12]检测278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结果发现双胎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与本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冬季出生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的发生率为76.5%(75/98),高于其他季节;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亦提示冬季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这与Yu等[9]研究结果一致。原因考虑是冬季天气寒冷导致孕妇户外活动减少,厚衣服对紫外线具有阻挡作用,而新生儿早期维生素D水平主要取决于母亲维生素D水平,故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Burris等[14]对471例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进行研究,同样发现冬季出生的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低于其他季节出生的新生儿。笔者按新生儿母亲年龄进行分组发现,<20岁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66.7%,且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亦提示母亲年龄小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这与Burris等[14]研究结果一致。原因考虑是母亲年龄小,多为意外怀孕,不会合理补充营养,或者对补充维生素D的重视不够。然而,Yu等[9]研究认为母亲年龄与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无相关性,可能与母亲年龄分组不同有关。

综上所述,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建议对住院早产儿加强监测,并尽早添加维生素D制剂,但需个体化治疗。多胎妊娠、冬季出生、母亲年龄小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有必要增加补充剂量。但Hanson等[15]首次指出早产儿维生素D的代谢特点有别于成人,可能与早产儿不成熟的24A1羟化酶表达有关。这是否与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偏低有关,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胎龄早产儿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对比分析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