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统整的单元群组教学实践

2019-04-27 00:16杨伏旺
新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群组日记文本

杨伏旺

作为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教材起始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册教材既延续了第一学段的编写体系,又呈现了第二学段的特点,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了程度适宜、文质兼美的课文,以此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第七单元的课文分别围绕“金色的秋天”和“大自然的礼物”这两个主题进行编排。下面,笔者以第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基于课程统整的思考和单元群组的教学。

一、整合:基于课程统整的思考

第二、第七单元文本相似,主题延续,知识要素螺旋上升,笔者把这两个单元放在一起解读,以期整合一个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课程。

1. 整合主题:文本人文主题一脉相承。

第二、第七单元同写自然之景,表达和谐之道。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金色的秋天”,主要围绕秋天的自然美来组织文本。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礼物”,主题围绕大自然的美妙来组织文本。两单元人文主题一脉相承。秋天的美,也是大自然的美,是大自然礼物的剪影。此两单元的主体整合是可行的,依然定位為“大自然的礼物”。

2. 融合目标:知识要素训练循序渐进。

在“读”的方面,第二单元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七单元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前者侧重语言理解方法的灵活运用,后者侧重语言的感受和积累。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就是理解。再看课后的思考练习,文本内容及结构的梳理、理解,词句的品味、积累,具体写法的模仿练笔,等等,在任务目标上都有相似性。

3. 顺承表达:习作内容安排由内及外。

在“写”的方面,日记是记录自己对各种事物想法的最好方式,它可表达个人想法,抒发个人观点和情感。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的是对身边的小事、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公开表达对身边事情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引导学生从小就要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有积极的关切和责任意识。对身边发生的小事如有想法、看法了,无人分享时,可以先写到日记里;有人分享,且有交流的愿望时,可以说出来,进而写下来,这样,除了训练表达能力外,还可以让想法传播出去,起到影响身边人的作用。

从写日记到表达想法、交流建议,再到写建议书、倡议书,我们会发现,其实写作是有关联和发展的。

二、创生:基于单元群组的教学

单元群组教学重要的是加强教学主线的整合,形成一个主题教学的大格局。第二、第七单元以“大自然的礼物”为主题,以“理解和感受生动语言”为主线,以“留心生活,记录想法”为主训,创生单元群组教学四大板块。

1. 第一板块:大自然的诗词世界。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古诗三首》+第七单元“日积月累”《采莲曲》。

【课程价值与目标】

(1)主题品味。秋景入诗,激发情思。不同秋色,别样情感,大自然是美好的。

(2)目标定位。《古诗三首》:借助注释领会诗意;通过联想,想象诗中之景和诗中之情的交融;初步了解自然景象在诗歌中的意境,并积累和默写。《采莲曲》:读懂诗意;对比发现,并运用学习《古诗三首》获得的方法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建议】

(1)系统规划,拟订目标。

(2)以《山行》为例,指导学习。

(3)运用学法,迁移运用。

(4)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通读四首,探究主题;学习《山行》,指导学法。第二课时:迁移学法,交流点拨,诵读积累。第三课时:背诵默写,拓展古诗,开展诗会。

2. 第二板块:大自然的风景如画。

【教学内容】

《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

【目标定位】

(1)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秋天的雨》是“方法探究”,《听听,秋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灵活运用”)

(2)以重点语句为凭借,感受和欣赏生动的语言,积累语句,背诵相辅。

(3)自主阅读,对比探究。发现群组文章在内容、主题、写法(结构、修辞)等方面的关联。

(4)领会结构特点,模仿练笔。

【教学建议】

(1)统整规划,指向共同的目标。

(2)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自读文章,读通内容,运用不同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自主发现这三篇文章的异同点。第二课时:细读《秋天的雨》,理清结构,欣赏和理解段落结构,朗读并背诵。第三课时:阅读链接《迁徙的季节》(节选);阅读欣赏《听听,秋的声音》,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第四课时:自主阅读《大自然的声音》,交流方法(学习第二单元交流平台),在交流中欣赏行文的思路和生动的语言;模仿练笔,围绕中心句写,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第五课时:结合“日积月累二”,阅读链接《瀑布》,开展班级朗诵会,拓展课外阅读。

3. 第三板块:问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

【目标定位】

(1)继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丰富积累;欣赏、积累生动的语言和自己喜欢的语句,感受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第3题,《带刺的朋友》课后第3题)

(2)围绕文本表达的重要意思(“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梳理课文内容,并能有条理地叙述。

(3)对比阅读,寻找联系,理解内容和主题。

(4)培养阅读兴趣,丰富拓展阅读的路径;引导原著阅读,为写日记提供思路;关注生活,积累和选择日记素材。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解每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发现共同点。(可设计学习单)第二、三课时:阅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从读写角度探究“我”是如何发现水泥道之美和文章是如何表达这种美的;链接学生生活经验,以日记的方式指导小练笔。第四课时:阅读《父亲、树林和鸟》,抓住重点词句和细节描写,读懂文章是怎样写出父亲爱树林爱鸟、懂树林懂鸟的,探讨学生从文章中会生发出的感兴趣的问题。第五、六课时:用引子范本阅读的方式教学《带刺的朋友》,欣赏环境描写,抓住重要信息和词句,读懂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刺猬高明的偷枣本领的;探讨作者为什么称小刺猬为“朋友”;欣赏结尾,分享阅读感受,拓展阅读《带刺的朋友》原文;选择原文中的一个部分,尝试用日记的方式来简单写下那个部分的故事内容。

4. 第四板块:我手写我心。

【教学内容】

写日记+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我有一个想法。

【总体思路】

依借第三板块中学习写日记的实践,选择在日记中写身边的“小事”,并分享。让学生认识到,日记可以记多方面的内容,并循着这个思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再延伸到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策略】

(1)从“口语交际”入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实践活动需引导学生从同学、班级、小区、家庭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入手,让任务从一开始就是真实的。

(2)口语交际实践后,再引导学生将对“小事”的关注作为日记的一项内容。同理联系到“我有一个想法”的写作实践——写出自己对具体问题的想法,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和解决的办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群组日记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系图特征在敏感群组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基于统计模型的空间群组目标空间位置计算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