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盲区”的处理艺术

2019-04-27 00:16林建荣
新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节约用水盲区尺子

林建荣

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有这样的经验:一节科学课进行到30分钟左右的时间段时,往往会设置一两个“弹性”环节,上课时间够就做,时间不够就“过”。这个处于“新知教学”和“课后总结”之间的环节常常成为“教学盲区”。但其实这个节点应该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没有处理好这“教学盲区”,课就谈不上好课,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总结消化该课的新知。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在经过高度集中的兴奋后,至此已进入一个暂时的低谷,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劣势,引导他们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形成内化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规律,“教学盲区”的艺术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如何才能活化科学课的“教学盲区”,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增设练习,助知识消化

在完成新知教学后,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之后归纳整理起来也能更有效。如,笔者在执教《大脑》一课时,原先的设计是在讲完大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后,提问:你们说说应该如何科学用脑。结果,学生们泛泛而谈,不知所云,都没能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大家整理所学知识,并把它用到生活中。后来,笔者尝试通过日常学习中的常见情况把问题细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活化,以判断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所学——

1. 要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做作业、看书,或者进行运动量大的活动。(对 错)

2. 喜欢数学,所以要一整天学习数学。(对 错)

3. 晚上学习一个小时后起来放松下,听听音乐。(对 错)

4. 学习遇到問题时,直接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解答,可以省时省力。(对 错)

修改教学方式之后,学生不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判断的依据,不少学生在发言中还联系了自己的实际。可见恰到好处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消化知识,达到运用实践的目的。

二、妙用实验、演示,加深知识理解

实验、演示是科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将其用在课堂接近尾声的“四分之三”处,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冷水与热水》一课时,在完成了让学生感知冷热、探究水的“热升冷降”现象的教学环节后,笔者进行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实验演示——“烧不死的金鱼”,具体步骤如下。

1. 加热装有金鱼的试管上部的水。让学生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运用上课所学的知识说说理由。

2. 观察演示实验,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

3. 讨论金鱼为什么不死。

通过实验,学生在思考“烧不死的金鱼”的原因的同时,自然地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同时运用“热升冷降”的科学规律,多数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又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目的,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笔者在课堂四分之三处设计了巩固提高的环节:反证法实验——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物体不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了。笔者让学生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一只手弹拨尺子的另一端(此实验前半节课已进行过,当时学生看到尺子上下颤动,听到了尺子发出的声音);然后压住尺子的另一端,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看到尺子不上下颤动,也听不到尺子发出声音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因果关系,更深刻地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高潮”。

三、引导讨论,让知识真正内化

讨论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没有任何指向性的讨论只会演变成“无目的的聊天”,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一课时,笔者在学生认识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体验到淡水资源的匮乏的基础上,适时设计了讨论环节,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水被污染和被浪费的现象,作为地球上的小公民,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呢?(学生每组发言、交流)

引导:但是节约用水只靠我们是永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通过小报、红领巾广播站、专刊等形式进行节约用水的宣传,动员全社会的人都参与到节约用水的活动中来。

在这里,笔者没把“节约用水”简单地作为知识点来教学,而是运用引导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节约用水”意识的产生水到渠成。

四、寓教于乐,游戏中实践知识

寓教于乐是小学科学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合适的游戏运用,能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笔者在学生对空气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后,在总结全课之前,设计了一个比赛游戏。笔者准备了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空塑料瓶,一个带盖,一个不带盖,请两个同学到讲台前,看谁能把空塑料瓶踩扁,并请全体同学运用前半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是为什么。

又如,在教学《关节》一课时,在主体教学环节完成后,笔者设计了“火车舞”的游戏,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跳起来,看谁跳得好,学得快,并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质疑:是什么促使关节动起来的?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体验,活动了自己的关节,从而加深了对关节保健的认识,明白了要合理、科学地运动,促使关节更加健康、灵活。这样的游戏环节调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能很自然地转入最后的总结拓展阶段。

五、设疑拓展,发展抽象思维

在设疑中进行知识拓展,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中的“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时,在学生预测、实验验证后,笔者要求学生对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让学生对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有了充分的认知。接着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进行拓展,设置问题:1. 如果再添加一个十二边形的纸筒应该排在什么位置?2. 你认为承受力最大的应该是什么形状的纸桶?这样学生的思维就由形象上升到抽象,课堂所学也得到了拓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白塔中心小学?摇?摇?摇?摇责任编辑:庄严?摇?摇?摇?摇黄晓夏)

猜你喜欢
节约用水盲区尺子
节约用水
盲区50米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交叉感应环线通信盲区分析和应对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
尺子变身记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重庆事件与医保盲区
尺子